奇书网

奇书网>多媒体教学课例 > 第一节 多媒体教学的实践问题(第1页)

第一节 多媒体教学的实践问题(第1页)

第一节多媒体教学的实践问题

一位老师在介绍自己的经验时这样说道:

“我是一名高中政治老师,学校里规定,凡是老师做公开课,必须使用多媒体。他们数学课、语文课、物理课都好办,有很多的内容都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上,可我这政治课用多媒体能干什么啊?我跟学校反映,学校说必须用,不用就不能上公开课。没办法,我就让我们学校的物理老师帮我做了一个课件,其实特简单,就是把我上课要讲到的内容标题显示出来,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等我上公开课的时候,我就把课件打开,我该怎么上还怎么上,也不去管它(多媒体),反正我用多媒体了,他们也不能说我什么。”

像这样迫于外界压力而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例子也许过于绝对了些,但是在实践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现象:教师们不知道为什么要使用多媒体,但是出于喜好、习惯或者迫于压力而使用着。在一次调查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选择了“我愿意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接下来,在回答“为什么您愿意使用多媒体?”的问题中,超过90%的教师认为多媒体直观、生动。的确,教师们的回答反映出了多媒体的技术特色,但是,教学一定要直观吗?教学一定要生动吗?如果直观和生动是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重要的阵地,也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最重要的实施环节。教师们使用多媒体,不应该仅仅为了使教学更直观生动,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矛盾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教学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是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1]

工具的作用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反映到教学中,就是要保证学生多快好省地获得必须的学习结果。所以,是否使用多媒体,从根本上来说,不取决于多媒体本身是否直观生动,而是取决于学生是否存在学习障碍,以及多媒体对解决这种学习障碍是否有用。而现在,很多教师不是从教学分析出发,而仅仅因为多媒体具有华丽的视听效果,便习惯性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这样做很容易降低甚至伤害教学应有的效果。毕竟先进的技术不等于先进的教学,而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因为盲目使用多媒体而带来的无效,甚至会出现负效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这种无效或负效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使用多媒体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

一节课该不该使用多媒体?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虽然多媒体很先进,具有非常突出的信息呈现效果,但是首先应考虑的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而大量使用多媒体提供感性经验,但是儿童是否一定需要这些感性经验呢?这要从儿童的学习背景和需要来看。在一项城乡教学差异对比研究中,研究者对比了一些相同的课。以《飞夺泸定桥》这节课为例,研究者对比了来自省会城市和边远山区的两节课。在省会城市的课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朗读了课文,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10张照片和3段1分钟左右的视频)采取看、思、读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而边远山区的课中,教师首先放了近15分钟的视频之后,才开始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并重点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在研究者问及为什么要用大量的课上时间放视频的时候,教师解释道:“我们的孩子都是生活在大山中,他们很多家庭都没有电视,甚至没有收音机,也很少有机会能看到课外书,他们对课文内容所描述的历史一无所知,如果不放这段视频,学生根本没有办法在脑子中想象课文所描写的场面。”而在问省会城市的教师为什么不把视频放全时,教师解释说,“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并通过网络提前阅读了有关的学习材料。学生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教学重点主要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准确理解文字,特别是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同样的课文,同样的40分钟,不同地区的教师选择了不同的多媒体应用方式。不存在哪种方式更合理的问题,因为两地的学生不一样,是不同的学习背景和需求导致了不同的课堂教学。

从这个教学案例的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是否使用多媒体以及如何使用多媒体不取决于教师具备什么样的课件,而是取决于教师要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如果学生头脑中已经具备了直观经验,或者能够对教学内容展开思考和想象,那为什么还要使用多媒体提供直观经验呢?过多的直观经验会把儿童桎梏于形象世界中,不利于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教学需要直观,但教学不是为了直观,直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抽象。正如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所言: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多媒体泛滥的现象。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都要使用多媒体,有这个必要吗?语文教学的目的首先在于提高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审美能力,这是一种抽象思维的发展,而多媒体则是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画面,表面上看起来学生一看就懂,学习变得轻松了,但实际上是把高级的认知活动变成了低级的认知活动,学生的文字解读能力并没有提高。为什么“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是因为每一个读者都根据自己的想象来理解文字,用多媒体把哈姆雷特的图片一打出来,学生脑子里就都记住了,哦,原来哈姆雷特是这个样子,所有人脑子里的哈姆雷特的外形都一样了。所以用多媒体要慎重,不要因为使用多媒体而降低教学的难度,该让学生动脑子的时候就不要动眼睛。”

确如这位教师所说的,能让学生动脑子的时候,不要让学生动眼睛。特别是对小学生,受心理发展阶段的限制,他们很容易形成多媒体依赖,更乐于用读图的方式去接受信息。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不可能永远地读图,他们更需要发展理解文字的能力,更需要抽象的思维。教学要从直观到抽象,不能停留在直观的层面上。

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学中就不应该使用多媒体。相反,多媒体在很多时候是有其特定的教学价值的。多媒体能够非常好地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认识事物。同时,多媒体生动活泼,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可以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当需要学生开展观察、思考、想象等活动时,多媒体常常是增强学生学习心理活动的有效工具。总的来说,通常在以下两种情况中使用多媒体会比较恰当。

1。需要学生认识新事物,而这种认识又无法从生活经验中直接获得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先前经验

在教学中,学生需要认识很多新的事物,而其中的很多事物都是学生不能直接从生活经验中认识的。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儿童的学习不可能脱离经验而以纯粹的抽象形式开展,因为儿童的思维,从表象到语言,都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

美术课上,老师在指导着学生完成素描。一个学生因为觉得无聊而在纸上乱画,老师发现后走到了他的身边。

教师:“你为什么不像其他同学一样安心地画画呢?”

学生:“太没意思了,画的都是我见过的东西。”

老师:“那你能画出你没见过的东西吗?”

学生:“当然能啦,我会画怪兽!”

老师:“那好吧,你给我们画一只我们都没见过的怪兽吧。”

几分钟之后,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给老师看。

教师:“这就是你没见过的怪兽吗?”

学生:“是啊!”

教师:“这是牛的脑袋,猪的耳朵,鹿的角,鸟的翅膀……你只不过是把你见过的动物拼在了一起。”

这个故事说明了经验对儿童的意义,正如很多心理学家所提到的,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丰富的经验中形成的。在教学中,绝大多数的内容都与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脱离了经验的教学,不仅是抽象的、僵化的,更是枯燥的、晦涩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入经验世界,利用多媒体的情境表达能力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先前经验。例如,北方的儿童从没有见过江南水乡,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的时候,是不可能完全凭借想象来认识词所表达的景物和意境。而借助图片和音乐,则可以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江南水乡,体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如画风景。

2。在开展观察、想象、思考等活动时,学生缺乏认识线索,利用多媒体来增强学生心理活动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积极开展起心理活动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一定的线索才能有序地完成认知过程。事实上,很多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学生不主动、不积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与缺乏认知线索有关。对于儿童来说,认知的线索常常与形象化材料有关。

一位数学老师正在为《平均数》一课制作“福娃拍皮球”的课件。这时,他念一年级的儿子来叫他吃饭。儿子看到屏幕上的福娃,立刻被吸引了。爸爸试探性地问:“你看,福娃们在拍皮球,你说说看,谁拍得多,谁拍得少?”儿子嗤嗤地笑,却不回答。

爸爸:“你笑什么?”

儿子:“贝贝是鱼,妮妮是燕子,她们根本没有手,怎么拍皮球啊?”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儿子的回答非常出乎爸爸的想象。因为做教师的爸爸从来没有考虑过儿子思考的问题。儿童与成人不同,他们的思维主要是形象的,而不是逻辑的。儿童在对事物认知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事物的形象,并进而形成对事物属性的认识。也正因为如此,在对儿童的教学中,形象或情景常常是引发学习的起始材料。而且,多媒体所提供的视听材料常常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开展得更充分。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我爱故乡的杨梅》这节课时,是这样导入的: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大家谁见过杨梅?”

很多学生回答见过。

教师:“那你们见过杨梅树林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