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媒体教学方案 > 第四节 情境体验策略(第1页)

第四节 情境体验策略(第1页)

第四节情境体验策略

情境体验策略是指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入教学内容,以不断形成的新认识吸引学生,利用多媒体呈现人、事、物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在观察和思考中引发学生从情感到认识的积极体验的一种策略。

一、情境体验策略的作用

在教学中,有很多的教学内容不是凭借掌握知识就能准确理解的,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学生展开积极体验才能理解得准确、到位。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它包括了情感变化和思维活动。体验主要是情感引发的,借助情感变化(而非逻辑)开展思维活动,对体验对象产生以认同为主的深刻认识。

体验是儿童获得认识的重要方式。受其发展阶段限制,儿童还不能主动利用知识和经验对事物进行逻辑分析,更多的是在体验中形成认识。儿童读童话书的时候,会被情节所感染,产生明显的情绪变化,并伴随情绪变化确定书中人物的属性。像前面提到的《青蛙与蛇》的例子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小蛇不会吃小青蛙,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其实,这些学生大多都从科普教育中了解到了蛇吃青蛙的自然规律,但是他们还是觉得小蛇不该吃小青蛙。为什么学生们会形成这样的认识?因为儿童在面临这个问题时,首先发挥作用的不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而是他们的情感。在儿童的世界中,“吃”是一种很丑陋、很凶残的负面行为,是应该被反对、被摒弃的。凡是爱“吃”的人或动物,不管是吃掉小红帽的大灰狼,还是爱偷鸡的狐狸,都是坏的;凡是被“吃”的都是好的。而且,儿童的天性倾向善良,他们非常愿意同情弱者。所以,当面临“吃”还是“不吃”的问题时,儿童总是会倾向于“不吃”。这种超越知识的认识,就是体验的结果。

学生的体验,产生于教学情境,特别是视觉化的教学情境。不管是认识一位人物,还是领略一种美感,教师的语言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亲眼去看,身临其境,才能体会美在哪里,深刻在哪里,才能带着感情投入在学习中来,并被教学内容所吸引。

1。借助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在共鸣中保持学习动机

情感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对客观事物抱有不同的好恶而产生的内心变化和外部变化。情感同时还是人类行为的情绪和感受的表现,它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较大影响,人类的各种个性特征,如态度、价值观、意志品质等都受到其影响。[1]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无论做什么,都伴随着讨厌、喜欢等各种情感。同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带着某种情感去从事教的活动,而学生则是带着某种情感去学习。积极的情感能够促进教学,消极的情感能够阻碍教学。

情感是和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对某件事物的偏爱或好感能促进学生对该事物进行深入地研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很多学生不喜欢学数学,因为在学生看来,数学抽象、枯燥,还需要做大量的计算练习。但是,随着数学课程的改革,特别是生活数学和情境教学法的渗透,数学开始变得有趣起来。通过数学,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世界,发现更多吸引自己的事物。于是,概念不再深奥,计算不再枯燥。学生的智力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他们的情感,他们开始认同数学,也就更愿意去探索数学的世界。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仅是针对学科的态度,针对一些具体内容,学生的情感认同也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情感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的各种成分都有密切的联系,它不但能激发、调控认识活动,而且能够充实认识内容,推动认识的发展。

例如,小学语文《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课文。学生常常被课文中出人意料的情节所吸引,但是如果让学生说课文要表达什么,学生却说不深刻。课文最直接想表达的,是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从广告语的措辞:“我们非常需要一只小猫。我们会给它安排一个舒适的家,会很好地照顾好它。”“卡罗尔端出一碟牛奶,还有一碟点心。她又把旧的软垫放在一个篮子里,就待在家里等起小猫来。”“卡罗尔很伤心,整整一天,她都在和小猫告别。”直至最后“卡罗尔高兴地叫了起来”。卡罗尔的这些表现,都体现了她对小猫的喜爱。学生仅仅靠读文字的理解,是不可能走近卡罗的内心世界的,也就不能准确发现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卡罗尔的心情和行为,借助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对重点词句的分析,双管齐下,让学生变成卡罗尔,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人物,才能真正深刻地认识人物、把握思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2]利用多媒体呈现内容情境,在观察、理解、对话中,促进师生共同激**感、开展体验、形成共鸣,是当前教学中已被普遍采的一种教学方法。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以丰富多彩的画面,动听舒缓的音乐作为背景,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激**与共鸣。在情境的体验中,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单纯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到个性地对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转变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从而发展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感受到学习中所蕴藏的深刻含义及快乐,不再是单纯地知识吸收与堆积,而是带有一定的情绪和感情去感受,去体验,去领悟。

2。借助情境表现人、事、物,在深刻体验中走进教学内容

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具有很明显的经验依赖的特点。他们往往会用日常的经验来解释他们所感受到的事物。例如,第一章中介绍的《金色的鱼钩》课例中所出现的现象,就是典型的儿童经验依赖的认识特点。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既不了解长征的历史,也不具备受伤、饥饿、疲劳、面对死亡等体验,他们在理解老班长这个人物时,不可能自觉地通过共鸣走进人物内心,而是更愿意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释老班长的行为。在教学中,这类学生无法直接理解或认同的教学内容非常多,这类内容通常都超出了学生的经验范围,需要学生借助体验形成新的经验和认识才能理解内容。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介绍了她的一次“悲惨”遭遇: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我的弟弟小萝卜头》这篇课文。”

学生:“老师,小萝卜头是谁啊?”

教师:“小萝卜头是杨虎城将军秘书的儿子。”

学生:“杨虎城是谁啊?”

教师:“杨虎城是我国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

学生:“他打过什么仗?”

教师:“杨虎城将军和张学良将军一起发动了西安事变。”

学生:“西安事变是怎么回事?”

教师:“因为国民党消极抗日,两位将军就扣押了蒋介石,逼迫他联共抗日。”

学生:“他们扣押人不犯法吗?”

……

课后,教师感慨地说:“因为想拿这节课去参加赛讲,所以我花了很多工夫去准备这节课。没想到刚说了一句话,学生的问题就来了,而且问题越来越多,我又不愿意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结果一节课都在回答学生们的提问,预先准备的教案根本就没用上。”

这位教师做得非常好,她没有强行去完成她的教案。在学生既无认识又无经验的情况下,教师的努力也许会变成学生的负担,最终以学生记忆课文收场。认识“小萝卜头”这样的人物,远远超出了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范畴,学生很容易对这类内容失去兴趣。对于这类内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多媒体材料,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教学内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借助经验、借助文本展开联想、想象、认同、评价等活动,将多媒体与儿童的心理紧密结合,才能引发儿童的深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对教学内容产生认同。

多媒体在促进学生开展深刻体验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对人物的认识,还是对事件的认识,视觉材料是引发学生体验、并推动体验向更深层次迈进的“导火索”。如果缺乏视觉形象的支持,学生只能依靠头脑内的表象,并依据现有经验对表象进行加工,就不可能摆脱经验的局限,形成超越经验的深刻认识。

二、情境体验策略的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体验策略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推动学生的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理解。但是,学生的情感变化和体验过程具有自发性、经验性的特点,不但不容易形成指向性,还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分散。所以,从保持学生注意,提高学习效率的角度来看,该策略的实施,需要教师两方面的努力:一是教师要创设恰当的、对教学内容具有明显指向性、暗示性特点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二是教师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实现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1。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师经常需要利用多媒体引进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素材,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情感的激**,使其产生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情感基调,带着情感去观察、去体验。而具备这种教学效果的情境一般需要具有准确性、艺术性两个特点。

(1)准确性

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学生对于某些教学内容可能无法理解和想象,不能准确地在头脑中再现教学内容所表现的情境,也就更不能感受教学内容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选择教学情境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情境的准确性,要确保情境能够准确再现教学内容的场景,并突出其中的主要特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