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媒体教学方案 > 第一节 学生感知的心理特点(第3页)

第一节 学生感知的心理特点(第3页)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感知教学内容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对知觉的影响,包括知识和经验因素、需要和动机因素、兴趣和爱好因素、个性特征因素、期望因素、态度因素等方面。

2。知觉对象

学生的主观因素会对感知产生影响,观察对象自身的特点也会对学生的感知产生影响。例如,在群体里,声音洪亮的人比安静的人更容易受到注意。很有吸引力的人和没有吸引力的人也是如此。新奇、运动、声音、大小、背景、临近以及知觉对象的其他因素都能影响到我们的知觉。对不熟悉的事物进行知觉时,更多地以刺激物的接近、相似、趋合和连续等组合特点,把它们知觉为有意义的整体。我们所看到的内容取决于我们如何将图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比如,在你阅读这个句子时你所看到的内容是白色纸张上的黑色文字,而并不是黑色背景下一些形状怪异的白色补丁块,因为你认出了这些白色背景下的黑色形状,并把它们组织起来,是对文字进行感知的过程。

把握知觉对象对于学生感知过程的影响需要建立在感知规律把握的基础上,以下列举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感知规律,这些规律在教学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差异律:对象和背景的反差包括颜色、形状、声音等方面,这些反差越大,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突出而被先感知到。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越大,就越容易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来;反之,差别越小,选择也就越难。

(2)组合律: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产生清晰感知的重要条件。对象的组合可分成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空间上的组合是指在视觉刺激物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状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感知的对象。时间上的组合是指听觉刺激物各部分“时距”的接近,它们也能使我们分出感知的对象。知觉对象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区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

(3)活动律: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于被别人感知。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的刺激物,或在混乱运动的背景上朝同一方向运动的刺激物,都容易被选择出来而成为知觉的对象。

(4)调节律:人的感知是在两种型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一种是现实的具体的刺激,如声、光、电、味等刺激,称为第一信号系统;另一类是现实的抽象的刺激,即语言文字,称为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言语的作用,我们的感知更迅速、更完整、更富有理解性,感知的效果大大提高。

(5)协同律:由于客观事物常常是包含多种属性的复合刺激物,因此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也经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而实现的,各种感官在知觉过程中常常是协同作用的。

3。知觉情境

知觉情境同样是影响学生感知的重要因素,学生的感知过程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外界环境的作用会对其感知过程产生影响。在实际操作中有下面一些具体表现情况。

(1)在知觉情境中,语词会起到指导作用。词语对人的知觉具有指导作用,特别是对一些复杂的难以辨认的事物,它有助于加快理解、减少知觉对象的不确定性。

(2)实践活动的任务。在有明确任务的实践活动中,知觉的理解性将大为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活动和实践任务的安排会对学生感知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学生感知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语言以及实践活动任务的布置来创设知觉情境,对学生的感知过程产生影响。

[1]成云。心理学(教育类)。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52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第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11

[3]邵志芳。认知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4

[4]邵志芳。认知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4

[5]成云。心理学(教育类)。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52

[6]王贵林,陈洵。心理学教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8

[7]李小平。新编基础心理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6

[8]邵志芳。认知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8

[9]王贵林,陈洵。心理学教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9

[10]李小平。新编基础心理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8

[11]李越,霍涌泉。心理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9

[12]同上,68

[13]王贵林,陈洵。心理学教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9

[14]同上,44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