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媒体教学策略有哪些 > 第五节 情境表达策略(第1页)

第五节 情境表达策略(第1页)

第五节情境表达策略

情境表达策略是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水平,利用多媒体创设表达情境,通过问答、表达、讨论、辩论和作品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的一种策略。

一、情境表达策略的作用

表达,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表达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既是现代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活动环节。

首先,有组织、有意识地表达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像第一章中所提到的《圆柱和圆锥》(复习课)上所出现的学生数学语言能力问题,主要就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用严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到的训练;而《守株待兔》课例中,教师能够有意识地把语言训练同课文理解相结合,通过有组织的训练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学生的表达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质量。学生需要借助语言来开展思维活动,同样,他们也需要借助语言来概括思维的结果。像前面所提到的几乎所有课例中,教师都会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在表达的过程引导学生不断形成更为准确、更为深刻、也更具有个人意义的教学认识。

最后,表达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教师而言,表达是学生对教学的反馈,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困惑或疑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引导与帮助;对于学生来说,表达能促进学生间个性认识的交流碰撞,让学生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更为全面、更为深刻地认识教学内容。像第一章提到的《凑十法》课例,教师就是利用学生表达不同的计算方法,从而引出不同方法间的比较,促进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凑十法”的速算本质;像本章提到的“春天”课例,恰恰是学生关于“松鼠是不是冬眠的动物”的争论,给予了教师一个拓展知识面的好时机。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表达,利用恰当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地表达。多媒体在这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作用。借助多媒体的情境表现能力,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为有内容、有逻辑的表达提供支持。

1。借助情境创设表达话题,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的学习,只有在主动参与的状态下,才能称之为学生自己的学习。而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参与,则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氛围的认同。例如,教学中有些内容本身就很吸引学生,学生很容易有兴趣;而有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则比较抽象或枯燥,学生学起来就觉得没有意思。对于这一类内容,教师要注意对教材的把握,建立知识与经验间的联系,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设计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把看上去不那么有趣的内容,转化为学生乐于观察、乐于探究的内容。像前面提到的《二泉映月》就是这方面典型的课例。

借助情境表达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一种有效方法。很多内容,学生读的时候觉得很没意思,但是随着理解、体验的深入,在倾听与表达中,学生不断形成新的认识,获得新的体会,教学内容也开始变得有趣并吸引人。

小学语文《杨氏之子》用寥寥55个字描写了一段生活情境,巧妙地表现了一名9岁儿童的聪明。但是,儿童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常常会觉得没意思,因为故事中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感人至深的人物,更没有新奇古怪的事物。由于课文并没有直接描述杨氏之子如何聪明,兼之又是古文,儿童初读之下,无法体会到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自然也就会觉得课文平平无奇,失去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学生熟悉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出课文的主题——儿童的“聪慧”。然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问一答的处理上。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故事场面吸引学生,然后利用表达的方式让学生来分析陈述一问一答的含义。在学生理解不到位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个小孩(杨氏之子)、一个大人(孔君平)、一盘杨梅和一只孔雀。借助多媒体的呈现效果,让学生发现这一问一答中的因果关系,从而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和谦恭有礼。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对司马光和杨氏之子两个人的聪明进行了对比,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儿童的智慧。

在这节课中,最大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杨氏之子的聪慧。之所以难,是因为课文所表达的“聪慧”,和学生脑子里的“聪明”相去甚远,也不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儿童比较容易理解“司马光砸缸”这种行为式的聪明,而对杨氏之子的语言式的聪明则不易体会和认同。教师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利用情境和对话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步体会“聪慧”的含义。随着体会的加深,学生越来越觉得杨氏之子聪明,开始被这个人物吸引,貌似平淡的课文随着人物的鲜明具体而变得有趣。

2。借助情境加强表达交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人至少有两种思想。”[1]由此可以看出,交流对于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事物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适时地促进学生们的表达和交流,让学生们在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阐明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观点,在交流碰撞中拓展视野、取长补短,更全面、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认识角》对于二年级的儿童来说很有挑战性。虽然对角的感性认识很容易建立,但是角的概念却很抽象,由“顶点”“边”和“相交”三个不同的核心概念构成。在教学中,儿童需要同时操作三个概念才能准确掌握角的概念。在教学中,学生常常在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过程中出现困难,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出现混淆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的问题。这时候,情境表达策略会非常有用,让学生观察情境、表达观点,并在教师引导下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概括,比教师演示、讲解更能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概念。

例如,在“角的大小”环节,教师呈现一张图片,上面分别为橡皮的一角、书本的一角和操场的一角,然后问学生那个角大,很多学生会认为操场的一角最大。出现这个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在比较角的大小的时候,受经验的影响,混淆了物体的大小和角的大小。这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表达他们的观点,允许学生说出的错误的答案。在出现错误答案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概念的本质特征对错误的答案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而与物体大小、边长、材质等无关。最后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上述三个角的抽象、重叠过程,让学生准确理解角的大小。

在这节课例中,开始学生完全是凭借视觉主观地判断角的大小,而忘记了使用概念,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表达—分析”,在学生观点交流碰撞中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错误答案的原因,进而准确掌握角的概念。

二、情境表达策略的设计

情境表达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深刻理解。虽然这一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已被普遍应用,教师还是应当慎重并仔细。因为这一策略必然伴随着学生的说,如果缺乏合适的情境支持,或者教师对学生表达的引导不到位,学生的说就很容易流于表面,甚至套教材、走形式。像第一章中所提到的“圆的面积”课例,教师由于使用的教具不能表现图形变幻的过程,虽然教师给予了学生表达的机会,但是学生却不能通过表达达成共识,最后还不得不“屈从”于教师的观点。

所以,情境表达策略的成功应用,需要两方面的保障:一是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充分的情境支持;二是在学生的表达过程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在说与听的基础上开展分析、比较。

1。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中,不是任何情境都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表达质量的。要让学生开口说,并且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就需要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组织语言、形成观点的教学情境。通常来说,具有选择性或迷惑性特点的情境更容易达到这一目的。

(1)选择性

选择性是现代学习的重要特点。[2]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灵活、发散等特征,他们更喜欢有新意、能表现自我的内容和材料,对于那些千篇一律,或者统一答案的内容和材料则缺乏兴趣。例如,在第一章中所提到的《Willyoutakeyourkite?》课例中,小男生回答“Ihant。”就是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的具体写照(因为他不想说大屏幕上出现的那些水果,同学们都说好几遍了)。所以,教师如果想让学生真实、充分地表达,首先在选择情境上要体现选择性的特点。

这种选择性可以表现为具有多个表达对象,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表达;也可以是针对同一表达对象,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范围来表达;还可以是针对同一表达对象,学生根据不同的理解来表达不同的观点。

(2)迷惑性

迷惑性是指情境故意将相似景物放在一起,或者突出细节信息掩盖本质特征。教师利用具有迷惑性特征的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暴露学生的认识错误,为后续的分析、比较等活动奠定基础,像前面提到的“角的大小”就利用了这种特点的情境。

2。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般,在教学中利用情境表达策略开展教学活动分为教师语言导入、多媒体情境呈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学生形成观点、学生表达交流、教师概括升华六个环节,如图3-5所示。

图3-5情境表达策略的教学活动过程

下面我们结合一个案例,来具体阐述一下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