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媒体教学的策略 > 第三节 强化理解策略(第1页)

第三节 强化理解策略(第1页)

第三节强化理解策略

如前文所述,意义识记要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经过学生理解的内容要记忆得更加牢固和长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判断出学生可能产生理解障碍的内容,运用一定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将有助于提高记忆的效果和效率。

基于多媒体的强化理解策略是指运用多媒体促进学生对记忆材料的理解,并通过复述、表达、举例等教学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理解,以此来提高记忆的效果和效率的策略。

一、强化理解策略的作用

在教学中,学生产生理解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是学生经验的缺失;一类则是学习内容的抽象性。

1。经验的缺失

语文课中很多说明性文字由于学生经验的缺失而造成了理解的困难。例如,在《中国石拱桥》中对赵州桥的特征进行了如下描述: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龙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如果学生没有见过赵州桥或类似的桥,那么理解这段文字就很容易出现困难。首先,单凭对文字描述的想象,对于“大拱的两侧各有两个小拱,而大拱又由28道拱圈拼成”这种空间构成关系很难做出正确的认识;而对于“拱圈”是什么,它和文中的“拱”又有什么区别,肯定也存在一定的疑惑,从而影响到对赵州桥全貌的认识,进而影响到对“赵州桥是造桥史上的奇迹”这种看法的认同;其次,还会影响到对文中文字的品读,什么叫“两肩”,什么叫“各有”,什么叫“匀称”,因为对赵州桥构造不了解,学生也无法体会作者用词之精准。

除了说明性文字之外,语文课中,文字的象征意义、情感体验等都可能由于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存在相关经验而造成理解的障碍。

2。学习内容的抽象性

数学课中抽象的概念或命题经常会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像第四章中介绍的《圆柱的认识》课例中,要学生掌握圆柱的下列特征:

圆柱体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两条边长中,一条的长度等于圆柱体的高,一条的长度等于两个底面的周长。

圆柱是一个立体图形,要将它侧面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一条边和两个底面的周长的长度进行比较,另一条边和圆柱的高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些内容,单凭想象显然是很难理解的。

扫除这两类障碍的方法并不复杂,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体直观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形成记忆表象,以此来理解学习内容。然而此时学生的理解只是浅层次的、表面的,停留在对文字或概念本身的理解上。要从本质(规律)上掌握教学内容,就需要通过学生对知识的复述、表达、举例,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因此,强化理解策略包含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提供直观形象的材料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二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或练习强化理解。

二、强化理解策略的设计

下面,我们将重点阐述运用多媒体促进学生对记忆内容的理解的方式,并通过若干详细的教学案例来说明在多媒体课堂中,如何使用强化理解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1。加深理解的方式

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强化理解策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解决教学中学生产生理解障碍的问题,一是通过运用多媒体提供形象直观的材料,帮助学生形成记忆表象,促进学生对记忆材料的理解;二是运用多媒体支持教学活动(复述、表达、举例等),强化学生对记忆材料的理解。如图5-6所示:

图5-6加深理解的两种方式

(1)运用多媒体提供形象直观的材料,促进学生对记忆材料的理解

就算是在课本中,插图也是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不仅是出自美观的需要,也是出于弥补学生经验不足的需要。然而课本印刷的版面是有限的,往往做不到从各个角度去反映事物的全貌,满足不了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进而品读文字的需求。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扩展材料,来弥补这种不足。

例如,朱自清在《绿》中对梅雨潭的绿做了如下的描述: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往往蕴藏着作者深沉的情感和个人的体验,如果读者缺乏相应的经验,理解起来都很困难,更不用说从文字的描写中与作者产生共鸣。绿怎么“平铺着”,怎么“厚积着”?什刹海的绿杨是什么样的绿?虎跑寺的“绿壁”又是怎样的一种绿?西湖的湖水和秦淮河的河水,它们的绿色又有什么特点?梅雨潭的绿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绿?不同绿之间的比较没有表象的支撑,对表现手法的体会只能停留在华丽的辞藻上,对文字所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更是空洞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文中提到的几处绿色——什刹海的绿杨,虎跑寺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再让学生去想象作者笔下的绿这一形象,联想和想象也就有了依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