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媒体教学的策略 > 第一节 学生学习动机的心理特点(第1页)

第一节 学生学习动机的心理特点(第1页)

第一节学生学习动机的心理特点

少年期的学生具有半幼稚和半成熟的特点,在学习上喜欢寻根究底、争论和辩论,但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因此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还需要教师按照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和指导。兴趣、好奇、挑战性、表现是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四个心理特点。

一、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索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因素,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满足,而不是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

自古以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师之职责所在,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喜好将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帮助。当教师把这些情况都了然于胸并且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时候,会非常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1。在教学中引入学生喜欢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一成语叫做“爱屋及乌”,恰恰对这种现象做出了最好的解释。比如,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引入学生喜欢的动物、水果、体育项目等。教学中引入学生喜欢的事物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有效学习的产生。例如,现在很多教师在做课件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使用福娃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师利用学生喜欢福娃的这一心理,把它作为教学情境的主角,学生因为喜欢福娃而很自然地就进入了福娃所引发的教学情境和内容,达到了利用学生喜欢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进行深度思考的目的。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研究证明,学生的认知发展及技能的掌握是学生在情境中、在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完成的,而不是只靠听教师的讲授就能完成的。创设情境可以分为创设美感情境、创设问题情境以及创设生活情境三类。

(1)创设美感情境

美感是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创设美感情境多用于语文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再现作者描述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产生美的感受与体验。创设美感情境的手段有很多种,借助多媒体,教师可以利用录音、视频、图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美感体验的内在需要和内在动力,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在愉悦与享受中培养美感。

小学语文《雾淞》一课导入时,很多教师都利用多媒体,以舒缓的音乐为背景,利用PPT展示一组美丽的雾淞图,让学生想象自己正在在美丽的雾淞之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亲眼见过雾凇的不多,对于雾凇的形状和美更是无从谈起。利用多媒体特有的转场特技动画效果展示一幅幅形式各样的雾凇图,将学生的视觉集中到画面上来,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学生发现雾凇的奇特、奇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感受雾凇的美,产生美的感受与体验。

(2)创设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学生利用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一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讲授《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本地计算机资源》时,教师先利用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一个一脸愁容、眉头紧锁的学生正在堆着各类学科的图书的图书室里,慌乱地查找一本《中国地图》,书架上的书已是杂乱无章。”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有没有办法帮助这个学生很快地找到所要找的图书呢?”这样的一幅图片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因为现实生活中学生也有面对众多的复习参考资料而找不到自己需要的那一本的时候,在这样的一种情境抛出一个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创设生活情境

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生活,引入学生的经历,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直观动态的演示,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熟悉的场景中找到曾经所学习过的知识或者事物,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学习的无处不在。

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学生们都熟悉的、日常走过的街道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场景中寻找数学图形。照片刚一呈现,学生们就纷纷认出了这个街道。此时,教师让学生从街道图中发现平行四边形,学生们一下子兴趣就起来了。虽然他们经常走过这条街道,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这个街道中会有什么几何图形,教学让他们开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从生活中发现知识,让知识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与学习的密切相关,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普遍的方法。

一位小学英语教师谈到:“在课堂上带着学生一句一句读(英语)是容易的,但是让学生(用英语)自由表述是很难的,学生害怕说错而不敢张嘴。为了让学生张嘴,我为我的课提前拍摄了一段学生才艺表演的班会录像。在课上,我一放这段录像,学生一下就活(兴奋)了,他们纷纷在大屏幕上找自己。这时,我让他们用‘Iamdoing’和‘HeSheisdoing’的句式来描述,学生全都抢着说。所以,教学确实要从兴趣出发,只要学生有兴趣了,让他们学什么都能学好。”

二、好奇

好奇是儿童的本性,是激发儿童兴趣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对知识的探索。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遇到一件以前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物品时,会不自觉地问旁边的人,这是什么?此时,会有一种想对它做更多了解的冲动。学生也一样,自己从来没见过或者说了解很少的事物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从熟悉的生活内容出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虽然生活经验不足,但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进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知识,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去探究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本质。

在小学数学《年、月、日》一课中,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这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情。一谈起这个话题,学生们都很兴奋,积极主动地发言,创造了一种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教师顺势引导,“每年的这一天你都过一次生日吗?赶快算算从出生的那一年开始到今年你已经过了几次生日了?”在唤醒了学生每年过一次生日的生活经验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一个问题:“明明今年满16岁了,可是他只过了4个生日。”一看到这个问题,学生们都议论着“这不可能吧,咱们都是每年就过一次生日,怎么他才过了4个呢?这是怎么回事啊?”学生的疑惑正是教师引进生活经验要达到的目的,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之间制造一种矛盾,使得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儿童是生活经验的信奉者,与他们生活经验矛盾冲突的事物或事件,是儿童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并进而形成对外部世界探究的重要动力来源。

2。根据教学内容引进超越学生生活经验的、学生无法解释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

谈起“2009春晚”,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会想起刘谦。刘谦,一名来自宝岛台湾的著名魔术师,从未正式拜师学艺,却能让人在最近的距离感受魔术的魅力。刘谦7岁那年,在一家百货公司的专柜前,被一位漂亮的大姐姐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大姐姐手中拿着一枚硬币向周围的人展示,接着她把硬币放在一个小盒子里,然后用一块手帕将盒子包起来。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只盒子。大姐姐对着大家一笑,然后摊开手给大家看,她的手中竟然握着一枚硬币,在场的人都认为这就是刚才放进盒子里的那枚,纷纷鼓掌。可是,这却深深地吸引了刘谦,当别人散开之后,刘谦缠着大姐姐问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就是刘谦魔术生涯的开始。从此之后,刘谦迷上了魔术,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宝岛台湾著名的魔术大师。

这件真实的例子,可以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启示。低年级的孩子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他们有着极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仿佛对周围的一切陌生的东西都很有兴趣,他们经常会问一些你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问题,他们总爱问为什么,就连我们认为最正常的“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他们也会问为什么。无论多么普通的现象之后都隐藏着某种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去对“超越他们生活经验”的现象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知其然”的情况下,还要“知其所以然”。

小学语文课文《五彩池》是一篇描述自然奇特风光的文章,该文章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池中五颜六色的水形成的原因。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没有直接讲解水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而是将五颜六色的水以视频的形式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们。视频中五颜六色的流动的水,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引发了学生内心的冲突“水不都是无色的吗?怎么这里的水都是有颜色的?难道是谁把颜料倒进去的,不对啊!这么大的池子得倒多少颜料,才能将水染成这样深的颜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奇特的自然风光,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无法解释,与原有的生活经验有冲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类似的教学内容还有很多,像“济南的泪泉、喊泉”等,像“化学、物理等一些奇特的现象”都是超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或其他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其自主地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就能使教学鲜活有趣。

三、挑战性

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是那些超越了个体经验的认识、利用现有知识、凭借现有能力无法完成的任务。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样的任务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求胜、好强心,能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目标性。而且,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成功的欢乐是一种极大的精神力量,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动力,并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很积极的作用。

1。按照思维发展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组织教学活动,创设实践情境,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

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教师必须遵循其思维的特点,利用直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让学生先对抽象的概念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已有的知识或者生活经验中找到一个“支点”,这个支点是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基础。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