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媒体教学的策略 > 第二节 多媒体教学的教学特点(第1页)

第二节 多媒体教学的教学特点(第1页)

第二节多媒体教学的教学特点

多媒体教学,是指教师利用多媒体来呈现教学信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效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最引人注目的也许就是多媒体本身了。教师们针对多媒体应用所开展的讨论中,最多的话题常常是“你这个图片是哪下载的?”“你这个动画是怎么做的?”之类,而关于教学的思考和关注则要少很多。多媒体教学,是教师利用多媒体这种教学工具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是工具重要还是活动重要?如果过多地关注工具,就会使活动沦为工具的副产品,而失去了活动本身的意义。正如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所认为的,人的活动(不论是科学活动还是社会活动)不是一个单纯的机械反应过程,而是价值赋义活动,[1]决定人的活动方向和内容的,不是工具,而是活动所承担的人的意义。

一位美国学者在做题为ICT&Teacher报告时进行了这样比喻:“给儿童一个锤子,锤子就成了儿童世界的中心。他们会拿着锤子东敲敲,西敲敲,在桌子上敲敲,在玻璃上敲敲,甚至吃饼干都要用锤子敲敲。在他们的心中,用锤子敲是最重要的,至于敲什么,会有什么结果,对儿童来说都不重要。现在,我们的教师拥有了信息技术,他们就像拿着锤子的儿童一样,充满了对工具的好奇,不管是教什么学生,教什么内容,首先想到的就是用信息技术。”

多媒体的确强大,也的确引人注目,但是活动比工具更重要,因为活动决定了工具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利用多媒体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合理的,那么多媒体是优秀的;反之,像前面所介绍的那些消极案例中的情况,多媒体无疑是失败的,甚至危险的。因此,开展多媒体教学,就需要教师把关注的重点从多媒体转移到教学活动上。前面提到的《我爱故乡的杨梅》这节课例,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很好地预期和规划了学的环节,虽然多媒体课件很简单,使用时间也很短,但是却很好地引发了学生预期的心理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从多媒体教学过程的结构上来看,多媒体教学的本质不是多媒体这种工具,而是其引发的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且这种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本能的或自发的,而应该是教师引导下自觉的、有目的的认识活动。

一、多媒体教学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认识活动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大多数教师会说,多媒体教学是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各类教学信息的活动。这种观点只反映了多媒体教学的表面现象。教学是什么?“所谓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2]教学的概念包括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必须能引发学生的学,教师教了,而学生没有学,就不能称之为教学;二是教学必须要有一定的预期结果,也就是说教和学发生后,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等各方面能够出现预期的变化,像前面介绍的跑动的小狗的例子,就是典型的有教有学却没有预期结果的情形。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教学方式,同样需要遵从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教学信息,仅仅是教的环节。而学的环节呢?教学结果呢?也就是教师利用多媒体预期学生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展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获得什么样的结果?所以,从完整的教学过程来看,多媒体教学应该具备图1-1的结构:

图1-1多媒体教学的基本过程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信息是教师教的重要部分,而行为指导是同样重要的组成环节。学生接受信息并引发反应是对教的响应,也是教学结果的来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的环节比教的环节更重要,也更值得关注。

从多媒体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从接受信息到引发反应的过程,主要体现为学生观察——思考(体验)——外化(表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因此,利用多媒体引发学生心理变化以增强学生心理活动强度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目标。新课改提出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口号,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才能调动自身的最大潜能来获得快速发展。多媒体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很突出的作用,其自身的技术特征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因为多媒体直观形象,更符合儿童认知的特点,相对于阅读教材和听教师讲课来说,学生更愿意通过多媒体来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很多教学活动的开始环节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导入,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动机,并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注意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介绍自己利用多媒体开展阅读教学的经验。“小孩子实际上很不喜欢课堂教学中朗读课文的环节,他们觉得坐在那里念很没意思。所以,我尝试在教学利用多媒体呈现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情境的基础上来读课件中的课文。学生自己拿着书读和看着大屏幕读状态确实不一样,特别是在情境铺垫下,学生更投入,也更专注。即使多读几遍,他们也不厌倦。后来我又进一步尝试把说和读结合在一起,让儿童对着大屏幕先读一遍,再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段文字,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有些学生说完了,主动要求再读一遍,效果比读课本要好得多。”

为什么儿童读大屏幕比读课本要更为投入?因为面对着大屏幕,学生的临场感更强烈。如果说读课本是个体的练习,那么读大屏幕就像是演出。按照杜威的观点,表演是儿童的本能,更容易被儿童接受。

一位小学英语老师介绍了自己利用多媒体开展句式练习的经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句式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必须要通过一遍遍地重复练习,才能掌握句式,并且记牢它。原来都是教师带着学生一遍遍地说,老师念一句,学生就跟着念一句,很多学生可能根本就没过脑子。你把他单独叫起来说的时候,他还是说不出完整的句子。现在大家都开始使用多媒体了,我发现利用多媒体来开展句式的替换练习非常有效。只要呈现足够多的图片,学生就会不断地去说,根本不用老师带着了。多媒体让学习变得更有趣,也更吸引人。有一次我讲《Willyoutakeyourkite?》这节课,用苹果、香蕉、橘子、尺子、橡皮等图片做‘Iwilltake…’的替换练习,一个男生站起来的时候发现课件中的东西都被同学说过了,他着急地想了一会儿,说‘Ihant。’。虽然大家都被他逗乐了,但是看得出,他确实掌握了这个句式。”

这位教师的经验现在已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被普遍采用了,重复的次数多了,学生的积极性反而更高了,也更愿意动脑子了。这,也许就是多媒体教学的魅力所在吧!

二、多媒体教学是实现学生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认识活动

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儿童的学习,受其认知发展的限制,具有很强的经验特征。很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曾经明确地指出,儿童的学习必须从直观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这些理论和观点也成为直观教学的理论基础,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但是,教学不是为了直观,直观只是教学的一种方式,是通向抽象的一种途径。试想一下,一名儿童,上幼儿园的时候在看图画书,上小学的时候在看图画书,难道上中学、上大学还要继续靠图画书来认识世界吗?所以,“在教学中,不只要求儿童掌握直接的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求儿童掌握间接的知识经验”[3]。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学是为了抽象,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高度发展。那为什么还要直观?是来源于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的需要。儿童期的学生思维具有很强的具体形象的特点,主要依靠其鲜活的表象来完成思维活动。对于很多抽象程度较高的教学内容,学生还不能完全依靠符号来进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直观形象来降低其思维过程的难度和跨度。像前面提到的“圆的面积”课例,就是一个典型的利用直观降低学生认知难度,提高学生理解水平的例子。

多媒体教学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直观。绝大多数的教师使用多媒体都是因为它非常直观,很多内容用它来体现,比教师用语言来表述效果好得多。古语有云“百闻不如一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语言为主要信息组织与表征的情况,教师可以选择文本、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多样的信息表征方式来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

多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信息呈现方式,更进一步引发了教学活动过程的变化。在主要利用教师语言和教材的教学中,一旦遇到抽象程度较高或先前经验缺乏的内容,学生常常会产生理解困难,于是本该理解的内容变成了记忆的内容,教学也变得枯燥了。像前面提到的英语句式练习,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教师只能一遍一遍地带着学生重复训练,教师累,学生烦,效果也不好。而多媒体改变了这种以记忆为中心的重复训练方式,借助形象生动的小图片就可以为枯燥的重复训练带来新的变化,增加趣味性,学生依然在一遍遍地说,一遍遍地听,但是学生却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和乏味。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更丰富了,增加了理解的成分。从课堂教学的学习心理来看,多媒体的出现,实现了课堂教学由以记忆为核心向以理解和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变革(如图1-2所示)。

图1-2多媒体所引发的学习方式变化

从图1-2来看,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特色就在于利用直观情境促进学生以理解和体验为核心的心理过程。但是,抽象外化同样重要,直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抽象,学生的学习结果通常是以抽象的方式固化在自己的头脑中。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容易忽略这一点,常常只关注前面的直观表现,尽可能地把自己的课件做得更丰富、更漂亮,而对于利用课件引发学生何种心理活动、获得何种抽象学习结果却思之甚少。

小学数学《圆柱和圆锥》(复习课)课上,教师首先利用动画效果表现了圆柱具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形底面和无数条高,圆锥具有一个圆形底面和一条高;其次强化了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复述“圆柱具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形底面和无数条高,圆锥具有一个圆形底面和一条高”这一规律。先后3个学生站起来都没有准确流畅地表述出来。后面到了“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总结复述时,同样的情况又一次发生了。

研究者:“为什么学生不能准确流畅地表达?”

教师:“这个句子比较复杂,里面有多个概念,学生很容易漏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