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媒体教室教学策略 > 第二节 评价的内容(第2页)

第二节 评价的内容(第2页)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具体分成两个方面:课件内容和课堂内容。课件内容主要是从教师多媒体设计的角度进行评价;课堂内容主要是对多媒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方面进行评价。

1。课件内容

多媒体课件的主要成分是集成在课件中的各种媒体素材。教学课件的素材是为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服务的。具体来说,多媒体课件内容的评价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课件内容的选择,需要把握这样的原则:课件教学内容选择合理,适合利用多媒体表现,并有助于学生接受。有些教学内容适合用多媒体来呈现,而有些却不适合用多媒体来呈现。教师在进行课件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是否适合用多媒体来呈现进行判断。

一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们讲授《可能性》,教师在课件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使用Flash动画来模拟掷骰子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观察。通过教师的课件设计可以看出,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他想通过动画模拟使学生理解“可能性”的概念。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一问题,其实用实际的掷骰子活动来代替动画模拟同样能够实现这样的作用,而且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可见,在进行课件设计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用多媒体来呈现,对于那些更适合用真实表现方式、或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呈现的内容,用多媒体来呈现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其次,课件内容的组织,需要把握这样的原则:课件内容与教材及教师讲解相辅相成,无明显重复;多媒体教学内容科学、准确,所呈现的教学内容逻辑体系、结构清晰。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呈现和教师讲解是信息呈现的最主要的两种方式。同教师的语言讲解相比,多媒体呈现具有直观、生动、一目了然、易于理解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辅助呈现那些不易于用语言表达的抽象、平淡的内容,借助语言与图像的搭配,来更好地刺激学生,使他们眼耳并用,通过多感官通道更好地接收教学信息。

再次,课件中教学内容的数量,需要把握这样的原则:课件中文字、图片等各类素材数量适中,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内被学生充分观察。多媒体较之于传统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但是如果教师把握不得当的话会适得其反,过多的信息和过快的呈现速度都会加大学生的认知负担。因此,要把握教学课件中内容的量,让其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最后,课件中教学内容的呈现,需要把握这样的原则:课件中对教学内容分层次、分阶段出现,能够合理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维,呈现方式的设计适合表现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利于展现知识原理或事物动态发展过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2。课堂内容

对多媒体教学内容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通过课件提供了比常规教学更多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方面。是否通过多媒体教学达到了拓展教学内容的目的是评价的重要内容。

首先,需要评价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度。这主要是考察教师是否借助多媒体拓展或延伸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多媒体教学相对于其他教学形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在固定时间内呈现更大的信息量,这就为课堂教学内容广度的拓展奠定了基础。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在保证学生掌握大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西湖》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了课文内容之后,用图片加文字的形式,配上古典音乐展现表现湖光山色的古诗词,比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通过这样的处理,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度。小学语文课文《江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结尾处,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清代王士祯的一首《秋江独钓》,是和本课教学内容——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首古诗,作为拓展资源,通过对比的方式,深化本课《江雪》,并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其次,需要评价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这主要是考察教师是否借助多媒体更为直观、准确地表现了教学内容、是否提高了学生的理解或体验水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圆面积的计算》,常规的情况下教师只是给学生讲授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习,通过操练来强化对公式的掌握。而在这节课中,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演示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把圆分成4等分,然后进行重新组合,再分成8等分,然后进行重新组合,之后16等分,32等分,模拟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展现面积推导的思路,让学生加深对该教学内容的理解,把学生机械地运用公式计算的过程转变成理解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需要评价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成性。这主要是考察教师是否借助多媒体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或思维发展,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合理观点的形成与表达。

小学语文《忆江南》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穿插应用了多媒体来讲授内容。最后一段播放《忆江南》的配乐,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体味,然后让学生模仿《忆江南》的风格来赞美自己的家乡太原。学生们当时的诗作让听课教师为之震惊:

“并州风光真秀丽,十里迎泽宽又广。巍巍双塔展雄姿,能不赞并州?”(并州:山西太原旧称)

“汾河美,处处惹人醉,漪汾河上白鸽飞,汾河水中鱼儿肥,汾河实在美!”

“太原好,风景名天下,汾酒一杯香万里,汾水滔滔漾碧波,怎能不高歌?”

……

在《在大海中永生》一课中,教师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扩充的内容,让学生加深对邓小平“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以及他对中国作出的贡献的了解,以更深切地体会“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到……大西洋”这一段的情感。有了这些补充资料,学生确实体会到了其中的感情,教师也适时地引导学生想象:“当邓小平爷爷的骨灰被奔腾不息的浪花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澳门、香港、宝岛台湾、大西洋时,那里的人们会对邓小平爷爷说些什么话”,进行了一段较成功的想象体验表达的活动。学生能够说出“邓小平爷爷,是您带领中国走上了小康之路,解放了全中国。”“邓小平爷爷是您带领我们的祖国走向了世界,让我们了解了中国,我们对您表示深深的敬佩”“您是全国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您为改革开放作出了贡献,您是大地之主,大海之子。”

可见,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应用,达到了激发生成性教学内容的作用,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情感得到了升华,有感而发地写下了上述诗词。在其他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教师们会发现他们经常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课件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评价在整个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的体系中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模块,相关研究成果也比较多,这些已有研究成果为后面开展相关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现有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从教学课件的软件特性以及宏观层面进行评价,对教学层面的强调还不突出。教学课件是为多媒体教学过程服务的,因此,多媒体的教学特性应该在课件评价中加以体现。特别是教学课件的素材设计和界面设计,与教学特性的关系最为紧密,所以,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评价中,教学课件的素材设计和界面设计是多媒体教学课件评价的两个重要方面。

1。多媒体素材设计

多媒体教学较之于常规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借助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来表征常规教学内容,而这种内容表达所借助的形式就是多媒体素材。除了多媒体素材本身的质量会对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效果产生明显影响外,对这些素材的选择、组织也同样重要。

常用的多媒体素材形式主要有:文本、图形、图片、声音、动画、音频和视频等。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时候,素材是原材料,要在原材料收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设计,使其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

很多教师片面地认为课件只有做到形式多样、色彩丰富,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样的假设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试图用声像来配合,能够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地方也用多媒体来呈现。这样做不仅会使课件过分花哨,而且很容易干扰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

对于文本来说,应该把握下面的原则:课件中的文字要清晰、醒目,合理应用字体、字号、颜色等属性的变化来突出重点教学内容。多媒体相对于书本的优势在于文本可以通过设置达到不同的效果,实现字的大小、颜色、字体等方面的灵活变化,这一点是教科书所无法实现的。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把大段的文字转移到PPT上面来,一页PPT上面的文字很多,大大超出了学生可接受的范围。这种文字搬家的现象常常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学生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观看屏幕上的文字,而不是通过朗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针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对课件文本的使用需要考虑其必要性以及使用的数量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图片来说,应该把握下面的原则:课件中的图形、图片、照片等材料画面清晰、能够突出被观察事物的视觉特征。在教学课件中经常出现照片质量差的现象,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形成认识,首先要保证图片的质量,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观察图片所要突出的特征,而不是费气力去辨别图片中的物体到底是什么。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在给学生们讲授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设计采用天鹅飞来和飞去的过程来让学生理解加减运算,但是教师课件设计中天鹅的图片很模糊,学生们就在花心思猜测图片中到底是什么,有的说是鸭子,有的说是大鸟,还有的说是棉花,完全没有把精力集中在核心教学内容上来,一时间课堂秩序开始变得混乱。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