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媒体教室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多媒体教学的实践问题(第2页)

第一节 多媒体教学的实践问题(第2页)

学生:“没见过。”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张杨梅树林的图片,大家想不想看?”

学生:“想!”

教师播放课件,一张带有雨点动画的杨梅树林的图片,配着优美的钢琴曲。

教师:“小朋友们,和你们想象的杨梅树林一样吗?”

有的学生说一样,有的学生说不一样。

教师:“现在大家闭上眼睛,在音乐中走进想象的杨梅树林,想一想,你们都看到什么?”

半分钟后,教师:“大家来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我看到杨梅树长出了新叶子。”

学生:“我看到小鸟在树林里飞。”

学生:“我闻到了杨梅的清香。”

学生:“……”

这节课非常典型。因为在一般的认识中,多媒体作为信息呈现的工具,它的作用就是让学生睁大眼睛看。而在这节课中,教师把多媒体作为让学生闭上眼睛的工具,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一个想象的起点,激发学生更为自由、宽广的想象,为后面理解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正反映了前面所提到的,能让学生动脑子的时候,就不要让学生动眼睛的观点。不仅想象如此,在其他的心理活动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规律。“从发生学角度讲,外部活动是原发性的,内部活动则是继发性的,是外部活动的衍生物。”[2]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不会凭空产生,需要一定的外部刺激。只有明确了内部活动,才能有效地发挥外部条件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首先要具有明确的目标。不管是利用多媒体提供先前经验,还是利用多媒体提供认知线索,都需要教师首先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使用多媒体。很多教师反映,使用多媒体很费课上时间,常常会降低教学的信息量,减缓教学的节奏。所以,多媒体的使用,要少而精。学习就像蹦台阶,蹦得高的跑得快。当台阶的跨度过大,学生蹦不过去的时候,多媒体就成为学习所必需的踏板;而当学生能够独立蹦上去的时候,使用多媒体只会降低学生的挑战难度,从而削弱教学的发展价值。简单地说,什么时候应该使用多媒体呢?当学生需要观察、需要思考、需要想象,可是却看不到、想不出的时候,才是应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

二、教师容易忽视科学使用多媒体的过程

多媒体是一种很先进的信息呈现工具,不仅可以呈现表现形式丰富的媒体材料,而且信息呈现速度快。但是,再多再好的信息,也需要学生来接受。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盲目使用多媒体,不恰当的、海量的信息反而会干扰学生的学习,甚至会给学生带来痛苦。

学生通过多媒体接受信息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把外部信息转化成为自身信息的心理过程。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知、思维、情感、记忆等心理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心理活动来接受和转化信息;另一方面,多媒体也对这些过程具有极大的反作用,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和信息数量也会影响着这些心理活动的开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就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在什么环节、以什么方式来呈现多少信息。

很多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常常忽略学生的心理特征,仅仅从多媒体的自身功能出发,把大量的视频、图片、动画等内容呈现给学生,而不去深入考虑学生是否真的需要这些媒体材料,以及学生是如何感知和接受这些媒体材料的。这种做法很容易犯科学性错误(这里的科学不是指物理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而是指心理科学)。从目前的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常见的科学性错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使用多媒体呈现大量的信息,造成学生接受困难

由于用多媒体呈现信息非常的方便,而且呈现速度快,教师们很容易在设计课件时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詹天佑》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这位近代人物缺乏了解,便把人物的生平简介做在了PPT的一页上。在上课时,满满的一屏文字,仅仅呈现了不到15秒。可以理解教师为什么这么做,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信息呈现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被学生充分感知,如果不能被学生充分感知,那为什么要呈现呢?可以想象一下,超过150字的内容,小学生是不可能在15秒内阅读完的,更不可能对其产生意义上的理解。像这种情况,教师应当把这部分材料作为预习内容提前让学生阅读,而不是靠多媒体在课上呈现。

另外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教师上《花钟》这节课。教师考虑到课文所描写的场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于是利用多媒体呈现课文中所提到的各种花卉照片导入。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采用了自动播放的方式,每张照片停留时间2秒,配合优美的音乐,将近20张的照片在40秒内播放完。如果是用在本节课的最后升华阶段,这样设计是可以的,但是用在导入部分却不恰当。因为从教师使用多媒体的意图上看,教师是希望借助这些照片让学生认识各种花卉及花钟的场面,也就是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花钟的先前经验。可是2秒一张的图片播放速度远远超过了学生的观察速度,学生不可能在2秒的时间内去仔细观察一种花卉。更何况将近20张的照片,学生在高速感知的情况下,基本上是看了这张忘了那张,40秒之后,也记不住几种花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认知是存在认知速度和认知容量的,在一定时间内,超过学生认知速度和容量的信息称为“冗余信息”,这些信息将被学生快速屏蔽和遗忘,并会干扰学生对正常信息的认知。所以,在教学中,不管是文本的,还是图像的,并非信息越多越好。被呈现信息的数量和速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来确定。一般来说,学生熟悉的事物,认知速度快;陌生的事物,认知速度慢。学生容易理解的信息,可容纳的量大;不容易理解的,信息容纳量小。

2。教师选择的媒体素材不恰当,容易造成学生的理解歧义

小学数学《圆的面积》课上,教师利用纸板教具讲解圆面积公式。教师将圆形教具依次进行8等分、16等分和32等分,再拼成近似长方形。在32等分拼长方形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认识圆面积和长方形面积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现在拼出的图形像什么?”

学生:“像花边。”

学生:“像公园的围栏。”

学生:“像波浪。”

学生:“……”

教师:“大家看,是不是越来越像长方形了?”

学生(齐答):“不像。”

学生:“老师,长方形的边是直线,不是弯的。”

教师:“我现在只分了32等分,如果我分得越多,拼出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学生:“不可能,再分边也是弯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