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媒体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 第三节 多媒体教学的心理过程(第2页)

第三节 多媒体教学的心理过程(第2页)

为什么学生会说出“Iplayswimmingwell。”?很显然,因为前面的替换练习中,都是替换最后的单词,而Iplay保持不变,所以学生受到暗示Iplay是不变的,所以,到了swimming的时候,学生习惯性地就说出了Iplayswimming了。这个例子和数学语言的例子有些相似,教师只需在课件界面上打出“I________”,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在下划线上呈现相应的内容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这个文本的处理可以暗示学生I是不变的,而其他是变化的,那么学生在记忆句式的时候就会按照这一线索去形成记忆结构。

所以,教师在设计课件和呈现课件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学生是否能看见,还要考虑学生是否能准确识记,利用多媒体来合理呈现信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也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4。有意义外化

最后的环节是有意义外化,外化的形式主要包括语言和作业两种方式。语言是指借助提问与回答、自由发言、讨论、演讲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用有条理的口头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或感受;作业是指利用写作、问题解决、设计作品等方式用成果来表现自己的学习结果。

从整个多媒体教学的心理结构来看,学生利用多媒体开展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从内化到外化的完整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感知、注意、表象、想象、记忆、情感、语言等心理活动协同工作的结果。信息的呈现只是这个过程的起点,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应该关注信息呈现之后的学生心理过程。

二、多媒体教学的心理目标

多媒体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但是并非使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引发学生预期的心理活动。学生不是教师,并能完全凭借理性去支配自身的行为。虽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是“学生是一个有待发展的主体,学生并不是一个成熟的认识主体,他在进入教学系统之前并不具备完整的主体认识能力,他的主体能力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1]。学生的认识有明显的自发性和随机性,受经验和本能的影响较大。一方面,教学要借助学生的经验本能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学又必须避免经验和本能的消极反作用。像跑动的小狗、野菜事件等,都是典型的负面案例。

教师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除了要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还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准备,形成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心理条件,并引导学生合理开展心理活动。所以,多媒体教学,不但要关注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教学的过程。

从多媒体教学的心理过程来看,直接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学生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动机、感知、表象、记忆和情感。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多媒体的应用一方面要适应学生这些心理活动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提高学生心理活动的强度,让学生更为充分地学习。

1。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学习的基本条件,是学生接受外部教学的保证。现代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动机的作用,只有在动机的支持下,学习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以获得最优的学习与发展效果。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上发表的《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圆桌会议报告》明确提出了新的学习观,其主要内容就是“学习应当越来越成为学习者主动和推动的过程”“学习应当是一个不断取得能力的过程”[2]。

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媒体教学的首要环节。为什么在课件设计理论中都普遍强调课件的艺术性?因为课件的视觉感受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件的态度。美观大方的课件可以让学生产生认同,并愿意观看;而界面不美观,内容杂乱的课件则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除了课件本身,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和行为引导方面也同样要关注学生的动机。

一般来说,与多媒体有关的动机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兴趣、好奇和情感。兴趣和好奇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可以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中来。

一位小学数学老师在讲《小数的认识》这节课时,在导入阶段利用了一段自己拍摄的超市视频,视频中出现了各种常用文具的价签。学生看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场面,一下子就兴奋了起来。教师接下来由价签上的价格引出小数的概念,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另一位数学老师在讲授“上下左右”这节课时,针对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小瓢虫回家”的游戏课件。在教学中,教师首先简单介绍了“上下左右”的概念,然后利用游戏开展互动式的训练活动,儿童不但兴趣高,而且掌握得快。

2。引导学生有效感知

有研究表明,人类所获得的信息,超过90%通过视听觉获得。对于低年龄段的学生来说,视觉和听觉材料是他们学习的最重要的材料,多媒体在这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特别是在认识事物和掌握概念方面,多媒体依靠其直观形象的表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呈现的手段,让以往很多学生不易通过观察认识的内容变得如身临其境。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介绍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时候,特意举了《日月潭》这个课例。“‘日月潭’的名字很容易迷惑人,学生往往是根据字面的意思,把日月潭想象成两个潭,一个像太阳,一个像月亮。不要说小孩子,就是大人都容易这样想。我专门上网查了一下,其实日月潭就是一个潭,以潭中的小岛为界,潭面北半部形如日轮,南半部形似月钩,所以叫日月潭。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日月潭,我特意下载了日月潭的地图和俯拍的照片放给学生看,学生看了之后,就不会出现误解了。”

不仅如此,由于多媒体可以对信息的呈现进行良好的控制,先呈现什么、后呈现什么、呈现多长时间等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这一功能,分组分层依次呈现来引导学生有效的感知。

小学数学中有大量的概念教学内容,很多概念都与视觉形象有关。学生在学习这些概念的时候,如果缺乏足够的示例材料,就不容易区分概念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而利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来呈现概念示例中的各类特征,通过比较而建立起正确的概念。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授《锐角和钝角》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角、锐角和钝角这几个概念,设计了这样的课件和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首先呈现五个福娃的图片,然后对学生说:“小朋友们,你们观察一下,看看福娃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按照经验回答:“头、身子、胳膊、腿……”

教师此时创设悬疑:“福娃的头、身子、胳膊、腿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

接着,教师继续呈现课件,福娃的图片变成的福娃轮廓的线条图,线条图全部由线段组成。

教师:“老师发现,福娃身体的各部分,都是由角组成的,你们发现了吗?”

学生顿时好奇起来,盯着大屏幕使劲看。

教师:“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都是哪些角组成了福娃。”

教师运行课件,“京京”中的角依次闪烁,学生顿时明白了老师为什么说福娃是由角组成的了。

接下来,教师利用课件让学生来发现其他福娃中的角,并为这些角进行编号,然后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类型的角,并将不同类型的角进行分类。

在这节课例中,教师比较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认识角的课件,利用分层呈现和闪烁效果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中发现并概括概念的本质特征,充分体现了多媒体的技术优势。

3。加强学生表象操作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3]。所以这就决定了儿童的学习,需要大量的形象性材料来支持。像上面提到的“日月潭”的例子,就说明了视觉材料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学生思维活动的产生,通常是从受外部的形象化信息刺激引发表象形成开始的;而思维活动的开展,也主要是以学生借助经验对表象进行加工为主要形式。学生受其心理发展阶段的限制,还不能对表象依照逻辑进行连续加工或属性变化。例如,学生在观察几何体的时候,可以形成几何体的静态表象,但是在头脑中对几何体进行旋转、叠加等操作就会感到非常困难。像小学数学《对称轴》这节课,学生必须要在头脑中完成图形折叠重合的比较才能发现和理解对称轴。而这一操作对于儿童来说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图形,没有直观材料的支持,学生基本上不可能在头脑中独立完成。在这类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大量借助多媒体来支持学生的表象操作。事实上,各年级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表象活动有关,从认识事物、掌握概念、发现规律到体验情境,都需要学生的表象操作。而学生理解方面的困难,也通常跟表象有关,大多数时候是因为学生在头脑中无法形成正确表象或对表象的操作不能连贯完成所致。

小学语文《世界多美呀》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鸡蹲着孵小鸡,一蹲蹲了许多天。”教师在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蹲”这个字时,学生常常会产生学习困难。因为学生没见过母鸡孵蛋,既想不出母鸡孵蛋的样子,也不明白为什么“一蹲蹲了许多天”。像这种情况,使用多媒体是非常好的时机,让学生看几张母鸡孵蛋的照片,学生的困惑就能迎刃而解,能够理解作者为什么用“蹲”这个字。

语文教学中这类的内容非常多,学生对很多字、词的理解都是依靠表象来完成,当缺乏经验而导致表象操作困难时,学生的理解就会不到位、不深刻,这时恰恰是使用多媒体的有效时机。

小学数学《凑十法》的课上,教师利用菠萝的图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来理解掌握凑十法。

(教师呈现一幅图片,图片中一边是8个菠萝,一边是5个菠萝。)

教师:“同学们,大家算算看,总共有多少菠萝?”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