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你们想不想看一看这些彩塑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利用多媒体依次出示照片,重点欣赏这三尊彩塑的神态。)
教师:“瞧!这尊菩萨神态端庄娴静,感觉很温和;这位在菩萨边上的威风凛凛的天王,你瞧他横眉怒目,身着金甲,真是很威严;而这尊彩塑:瞧他双目——(圆突),怒容——(满面),表情——(威猛),就是佛教中的力士,是守护佛神的卫士。”
(学生跟随教师的描述,用准确的词语来描述彩塑的特征,多媒体呈现重点词语。)
教师:“在两千多尊彩塑中,这一尊卧佛最与众不同。这一尊卧佛与其他的彩塑有什么不同?”
学生:“卧佛长达16米。”
教师:“是啊!我们的教室大概有8米长,16米就是有两个教室那么长!”
学生:“哇!”
(教师出示卧佛的照片。)
教师:“瞧,它长得连摄影师的相机都无法把它的全身拍下来。”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通过文本来想象,在学生形成初步的、模糊的表象基础上,呈现照片,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认识。通过观察照片,学生直观地认识了慈眉善目的菩萨、威风凛凛的天王、强壮勇猛的力士以及长达16米的卧佛。对于小学生而言,视觉形象直观的展示能让他们快捷有效地体会到彩塑神态的不同。
(多媒体呈现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教师:“莫高窟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我们再来一起欣赏这丰富多彩的壁画内容。”
(用媒体呈现有关壁画的照片。)
教师:“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都是画师们的素材。内容可真是丰富多彩。看了刚才的图片,结合课文的描写,同学们有什么感觉?”
学生1:“句中描写飞天的动词运用得很准确。”
教师:“是的,你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那你也来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2:“句中作者描写的都是飞天的姿态。”
教师:“你真会读书。那你能用什么词语赞美这些飞天的姿态呢?”
学生2:“姿态万千,千姿百态……”
教师:“这些词语用来形容壁画上成百上千的飞天再恰当不过了。那也请你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3:“描写飞天的词语都是四个字的,就像诗歌一样。”
教师:“你真会读书,还注意到了用词的工整。每位飞天都是用两个四字短语来描述。这样写读起来就很好听,朗朗上口。”
学生4:“我感觉这些壁画上的飞天都很美。”
教师(小结第三自然段):“飞天是莫高窟壁画中重彩浓抹的一笔。使莫高窟的壁画瑰丽夺目。看到这么宏伟瑰丽的壁画,游人们忍不住啧啧赞叹,他们在赞叹什么?”
学生:“赞叹彩塑的精妙绝伦。”“赞叹壁画的宏伟瑰丽。”“赞叹莫高窟是一座艺术的殿堂。”“赞叹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赞叹莫高窟是我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赞叹莫高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教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啊!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这成千上万的宏伟瑰丽的壁画,使莫高窟成为我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由于没有见过莫高窟,在学生头脑中很少有相关的经验和表象,要让学生仅凭文字来理解很有难度。而此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丰富多彩的彩塑、壁画内容,无须教师多讲解,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端庄娴静”“威风凛凛”的彩塑形象和“佛教故事”“神佛形象”“民间生活”“自然风光”等壁画内容。学生头脑中有关石窟彩塑和壁画的表象立刻丰富起来。之后,再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形象与课文中相应的句子联系起来,这样,文字就有了形象寄托,学生再回到文字中时就会联想到对应的形象,成功地将文字符号与形象对应起来了,既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