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媒体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 第四节 情境体验策略(第3页)

第四节 情境体验策略(第3页)

学生:“因为他那时还小。”“因为他那时不懂事。”……

教师:“那他第二次去二泉除了淙淙的流水声,又听到了什么呢?”

学生:“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教师:“你们觉得泉水会发出这些声音吗?”

学生:“不会。”

教师:“那为什么阿炳却听到了这些声音?”

学生:“因为他想起了自己坎坷的身世”“因为他看不见了,很伤心”“他想起了小时候,触景生情”……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阿炳的身世非常坎坷,身体残疾,生活贫困。那你们觉得阿炳放弃希望了吗?”

学生(齐答):“没有!”

教师:“你们在课文中从哪里看出阿炳没有放弃希望?”

学生1:“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学生2:“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

教师:“是啊!阿炳没有放弃希望,他借助音乐来同命运抗争。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遍《二泉映月》,一边听一边感受阿炳的心情,好不好?”

(教师再次播放音乐,放到中间停止。)

教师:“从乐曲的前半段,大家听到了什么?”

学生:“乐曲很悲伤。”

教师:“对,乐曲的前半段节奏舒缓,意境忧伤,它表达了阿炳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痛苦。”“悲伤。”“气愤。”“无奈。”……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准确,乐曲前半段如泣如诉,表现了阿炳人生的坎坷,他为失去光明而痛苦,他为生活艰难而悲伤,他为命运的不公而气愤。但是他屈服了吗?”

(教师继续播放乐曲。)

教师:“从这段乐曲中,大家又听到了什么?”

学生:“听到了他不服气。”“听到了要跟命运斗争。”“听到了他的勇气。”……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音乐是心灵的窗户,阿炳用《二泉映月》表达了他的人生态度,谁能为我们总结一下?”

学生:“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努力克服,不认输。”“生活中有很多苦难,但我们不应该放弃希望。”……

教师:“那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苦难?”

(学生开始联系生活经验,讲述自己遇到的困难。)

教师:“你们觉得你们遇到的困难,和阿炳的坎坷身世相比,谁更困难?”

学生(齐答):“阿炳。”

教师:“让我们再听一遍乐曲,大家一边听一边想象阿炳在弹奏这首乐曲时的心情。”

(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自由想象。音乐播完后,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如果阿炳是我……》)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非常有代表性,由一首民乐引出一位人物,表达一种人生态度,在文学和德育上都有很高的教育价值。而且《二泉音乐》这首乐曲本身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于凄婉中见悲愤,于优美中见风骨,具有非常突出的情感渲染效果。学生学习这节课,最大的困难在于无法走进阿炳的人生,无法体会阿炳人生的坎坷、心情的愤懑,自然也就无法体会阿炳勇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在这节课例中,教师仅仅抓住了“音乐与人生”的主题,没有像其他课例那样以文本体验为主,而是抓住了内容的特点,充分发挥了乐曲本身的作用,通过三次体验,让学生借助音乐走进阿炳的人生,感悟阿炳的不向命运屈服的积极人生态度。第一次体验,教师有意不加以引导,让学生凭感性去体会;第二次体验,在理解文本和引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段聆听,深入感悟,与第一次感性体验形成鲜明对比;第三次体验,在调动起学生情感认同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经验,有目的、有内容、有对象地带着思考去聆听,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对人生的感悟。最后的作业也很有创意,一改“如果我是……”的传统风格,让学生想象《如果阿炳是我……》。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带领学生走进阿炳的世界,那么这作业就是让学生带领阿炳走进他们的世界。正反两种体验,相得益彰。

这节课例,借助音乐的情感渲染作用,教学也变得更起伏有致。通过建立音乐—课文—人生间的联系,远离学生时代的人物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文字伴随音乐在学生的心底流淌,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生动的、鲜活的、充满情调的,也是学生最为乐于接受的。

[1]陈洁蓓。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2)

[2]刘丽坤。浅谈情感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培养。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