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媒体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学生学习动机的心理特点(第2页)

第一节 学生学习动机的心理特点(第2页)

在小学数学《对称》一课中,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京剧脸谱、蝴蝶等具有对称性质的且对于学生而言又是熟悉的事物。在这里,教师做了一个巧妙地处理:利用多媒体特有的动画效果,只展示事物的一半,让学生猜猜这个事物是什么。这样的活动,不仅唤醒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一个“剪纸”活动,学生在经历折叠、画线、剪切的剪纸过程中,感受剪纸与轴对称的关系。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去做,深入思考折纸的方法,发展了创新意识,积累了活动经验,体会了知识的应用价值。当学生纷纷剪出“双喜”,折出飞机等对称事物时,不但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去体验对称等数学知识的价值。在这个案例中,工具与活动共同推动了儿童的探究,而多媒体为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铺垫。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对称的性质,学生更为轻松地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项贯穿教学过程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学习,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中,利用一项由易到难的任务来贯穿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或者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地掌握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无疑是体现“学以致用”“行思并举”的一种好办法。同时,这种方法在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方面也有着突出的效果。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这一课,教师设计了一个Flash的小游戏,为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分如显示器、机箱等设备都设计了一个一句话的谜语,让学生根据所学计算机硬件的功能和特征,来独立依次猜出谜底。在答对之后,就有相应的奖励,如一个笑脸、一阵掌声等。当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寻求教师、其他同学的帮助。在整个游戏的环节,学生的精神饱满,热情高涨,注意力也非常集中,这种利用多媒体设计游戏大比拼的活动,巧妙地运用了小学生的求胜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设置成了学生喜欢的游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无疑都是一些抽象难懂并且比较枯燥的概念,如果一一讲述,学生很容易缺乏学习动机。而教师借助小学生喜欢争强好胜、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利用游戏大比拼,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将枯燥的知识以有趣的形式贯穿在一起,使得学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玩中学”。

四、表现

表现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利用行为、语言或作品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观点的活动。表现的过程是一种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转变的过程。一个善于表现的人,往往会从表现中体验到胜利的欢愉,找到情感的寄托,在表现中逐渐实现自我。一般来说,学生不但有着很强的好胜心,还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关注,总希望得到教师、家长以及其他同学的表扬、羡慕等。这些关注都是通过他们的表现而获得的,所以,学生都有着表现的需要。给予学生表现的时机和空间,是对学生的尊重,是允许学生作为主体进入到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求。

小学语文《春天》这节课上,教师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回忆与春天有关的古诗。学生们一首接一首地背着,一个小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还会唱与春天有关的歌。”在老师的鼓励下,这个女孩为全班唱了《小燕子》这首歌。小女孩刚坐下,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春联。”于是教师又顺势引导学生回忆了学过的春联。

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教师有意识地借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文字。

教师:“同学们,春天来了,你们在哪里看到了春天?”

学生:“小草发芽了。”“花开了。”“天气暖和了。”……

一个小女孩:“春天就像一个小女孩,轻轻地走到我们身边。”

(教师刚要表扬这个女孩说得好,一个小男孩抢着发表了他的观点。)

小男孩:“老师,她说得不对,春天不是小姑娘,是小伙子!”

教师:“你为什么说春天是小伙子啊?”

学生:“小草是春天的头发,小草那么短,春天当然是小伙子了。”

教师:“嗯,你说得很有道理,也很有新意!”

从这个课例的两个环节来说,都出现了典型的学生主动表现的场面,教师也给予了学生表现的权利。学生的表现,不但丰富了课堂的生成性内容,更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这种主动参与、大胆表现的氛围下,学生的热情更高了,思维和想象也更活跃了。

1。通过让学生“说”,表达学生的意愿和想法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阶段,因此必须从一年级就得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即口头表达能力。“说”是语言最直接的表达形式。正如高尔基说的那样,“勇敢地说吧,多说才能增强你们各方面的能力”。

(1)要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中说出自己的想法,首先教师必须鼓励那些缺乏自信心,胆怯的学生

曾经在一个广告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在上课,她问学生“雪化了是什么?”大部分学生都回答“雪化了是水”。这时,女教师发现坐在窗户旁边的那个女孩子好像要说什么,但是有没有勇气站起来。女教师微笑地鼓励她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小女孩在女教师的鼓励下,站起来,低着头,小声地说“雪化了是……是春天”。女教师被小女孩丰富的想象力惊呆了,她带头为小女孩的精彩回答鼓掌。

试想,如果没有女教师的鼓励,那个小女孩富有想象力的答案可能就会永远埋藏在她的心中。教师的鼓励不仅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同时还给了一个胆怯的学生勇气和自信。

(2)提问,是让学生“说”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智力调动行为,而且是启动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提问,是联系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更是激起学生思维浪花的一粒石子。提问的过程,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和自主探索知识的状态,更能养成思考后再发言的习惯。

在初中语文《最后一课》的讲授中,由于提前已经让学生做好了预习,并提供了背景资料,所以课上伊始,教师就抛出了一个问题:题目中你品味到了什么样的感情?而且通过PPT将题目展示给学生,字体很大,位于PPT中间,并且将“最后”两字用不同的颜色突出,将学生的视觉集中在重要关键字的上面,起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并引导思维定向的作用。有的学生说:品味出了遗憾,因为再也学不下去了;有的学生说:品味出了珍惜,因为这是最后一堂课了;有的学生说:品味出了恨,恨自己,也恨敌人。有的学生说:品味出了同情,同情韩麦尔先生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就要结束了……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利用一个发散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让学生在理解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并用语言来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在交流中进一步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3)看图说话,也是让学生“说”出来的一种好方法

对于小学生而言,抽象思维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阶段,更喜欢直观的东西。图片、照片之类的视觉材料,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思维和语言的协同工作,在准确认识的基础上准确表达。像第一章提到的“守株待兔”的课例,就是典型的看图说话的教学方法。又例如,在小学英语课讲解“oween”这两个单词的使用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不同的图片,并让学生看图说话。一个苹果放在桌子上,引导学生用“on”造句;一张三口之家的照片,以中间孩子为例,引导学生用“between”造句。

2。通过让学生“做”,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机会,因为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的实践、实验与操作,会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而这种经验恰恰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做”这种活动方式,不但本身就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

小学数学《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没有直接讲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而是通过让学生亲手实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可以通过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如何才能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进而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利用动画展示精确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学内容。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是学生获得初步教学认识的有效方法,虽然这种认识还是基于经验的、感性的、没有形成系统的,但是,这种认识是必需的,是后阶段理性认识的基础。只有获得了经验的认识,学生才能进一步用语言来理解和归纳概念和公式。

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教师要不时地为学生创造利用所学知识表现的机会,在表现中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知识的价值,体验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产生深层次的学习。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