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媒体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学生感知的心理特点(第2页)

第一节 学生感知的心理特点(第2页)

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又称注意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人能清楚地把握(看到或听到等)的对象是有限的。人的注意广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

(1)知觉对象的特点

在知觉任务相同的情况下,知觉对象的特点不同,注意的广度也不同。研究表明:知觉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注意的广度就越大。

(2)知识经验

同样的知觉对象,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注意的广度也会有一定的变化。对某个特定的对象,相应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注意的广度就大;反之,注意的广度就越小。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这是注意在实践上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两种。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实际上,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地保持稳定的状态,而是间歇地加强或减弱。注意的这种周期性变化,就是注意的一种基本规律,即注意的起伏现象。如果仅对注意稳定性做狭义的理解,那么,可以说我们的注意是不稳定的,只能在同一个对象上集中很少的时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对注意稳定性的理解是广义的。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时间的长短,也就是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并不要求注意总是指向同一对象,注意的对象可以变化,只有注意保持在互动的总方向和总任务上不变,就可以说注意是稳定的。

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如果注意的对象单调、没有变化,注意就难以稳定;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复杂的、变化的、活动的,注意就容易稳定。前者相对于狭义的注意稳定性,后者一般则属于广义的注意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还与人的主观状态有关。如果人对活动感兴趣的话、对活动的意义理解深刻,注意就容易稳定持久;如果人对活动缺乏兴趣、对活动意义不了解,注意就不容易稳定。

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就是注意离开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把注意指向其他对象上。注意的分散由无关刺激的干扰或由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所引起。注意的分散也与个体的主观状态有关,人身体不好的时候,注意就很容易分散。

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注意是可以分配的,但是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首先,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是不熟练的,其他都已经达到了相对“自动化”的程度;其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或形成了某种反应系统。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识地、迅速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注意的转移与分散不同。首先,注意的转移是主动的,是有意识地根据活动任务的需要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而注意的分散是被动的,是在需要注意稳定的时候,注意分散到了与活动任务无关的对象上去了。其次,注意的转移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它有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减少因长时间将注意集中在同样对象上所产生的疲劳;注意的分散则是一种消极的行为,它会大大降低活动的效率。

三、影响学生感知的心理因素

学生感知的过程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生自身的因素、感知对象(客观刺激物)的因素和感知情境的因素。学生的感知会受到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协同作用于学生的感知过程。

1。学生自身的因素

(1)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背景

人类的行为,有一部分是天生就会,另外一部分的行为是经学习而得。学习的累积,会得到经验,且不同的经验有不同的心理反应,也就是个人以前不同的学习,会形成个人不同的知觉。个体对知觉往往会受到他过去所学习到的知觉模式的影响。“客观事物对人而言是一个复合的刺激物,由于人在知觉时有过去经验的参与,大脑在对来自各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时,就会利用已有经验对缺失部分加以整合补充,将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13]

当我们接收到某些信息,并且试图解释和评价这些信息时,我们必须依据个人过去的经验,这也会影响感官刺激的接收和分类。

(2)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个人对于某种刺激,若觉得需要时,会特别注意,且因为个体有不同的动机,所产生的知觉也有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学生的兴趣、动机、爱好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学生的感知产生影响。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我们通常情况下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倾注更多的精力,这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投入到对事物进行感知的过程中。

(3)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能力

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的感知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是由于已有经验和兴趣、动机等因素造成的,观察习惯和能力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

观察习惯和能力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观察习惯的养成是观察能力形成的过程。“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知觉。”[14]观察习惯和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根据观察的目的任务选择观察方式。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任务,选择不同的观察顺序或观察方法。根据观察目的任务,既可以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也可以按照“部分——整体——部分”的顺序;既可以选择“由近及远”的方法,也可以选择“由远及近”的方法。此外,也可以采用有重点的、对比的、重复的方法等进行观察。

②学会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充分运用各种感官协同作用,收集到全面、真实的信息,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多角度、多层次地对观察对象进行分析能够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