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媒体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 第二节 多媒体教学的教学特点(第2页)

第二节 多媒体教学的教学特点(第2页)

研究者:“在讲新课的时候这些句子让学生说过吗?”

教师:“说过。过了一星期,学生估计都忘了。”

研究者:“当时上新课的时候,有没有对数学语言表达进行强化训练?”

教师:“没有。”

研究者:“其实挺简单的,把重要的数学语言打在屏幕上,其中的关键概念用加亮或变色的方式突出,就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然后让学生念几遍,记忆效果会更好。”

教师:“是的。我当时设计课件的时候就注意制作动画了,想着能让学生理解得更准确,没想着把结论打上去。”

发生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制作课件时,动画比文本更吸引教师,导致教师忽视了多媒体课件中文本的作用。

小学语文《寓言二则——守株待兔》的课上。教师首先播放了这个故事的Flash·,搞笑的动画一下子让学生兴奋了起来。动画结束后,教师马上叫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学生讲得很不流畅。接下来,教师又呈现了三张表现故事关键情节的图片,让学生按照图片来讲故事。最后,教师只给出3个问题作为线索,让学生来讲故事。课后,教师介绍了自己的设计思路。

“我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高,他们学习完课文后,能够理解课文的含义,但是却不能很好地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我设计这节课,首先用动画来表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动画很吸引学生,能够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用图片作为逻辑线索,让学生可以在脑子中准确回忆出整个故事过程;最后用文字的方式提供线索,让学生尝试不借助任何直观材料来讲。整节课由直观入手,逐步降低教学材料的直观性,然后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故事讲述的任务。”

因为教师发现了学生的学习障碍,并借助多媒体来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这可以算是一节成功的课。特别是教师能够准确把握从直观到抽象的教学规律,利用多媒体,却不依赖多媒体,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保证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并非要一味的直观,也不是越直观越好,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直观到什么程度,学生能抽象的时候就不需要直观,而学生不能够抽象的时候,则需要适当的直观来帮助学生走向抽象。这也是对“能让学生动脑子的时候就不让学生动眼睛”的一种诠释吧。

三、多媒体教学是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的认识活动

很多教师认为使用多媒体是一项独立的技能,而衡量这项技能优劣的标准则是是否会做课件。的确,多媒体从操作的层面上来看,使用非常简单,像PowerPoint这样的软件,让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要轻轻敲击鼠标和键盘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操作。但是,正如同傻瓜相机的出现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摄影家一样,多媒体也不会带来教学的艺术家。因为,从教学的视角来看,使用多媒体远非点击鼠标这么简单。

前面讨论了多媒体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学生接受信息并引发反应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并不完全由多媒体引发,也不完全受课件的控制。学生不是机器,不会对同一指令作出同一反应。教学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意外,而多媒体是不会处理意外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永远处于引领的位置,而多媒体只不过是教师发挥引领作用的一种手段。在对数百节课例进行行为分析时,研究者发现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教师非常信赖多媒体。很多教师的行为表明了他们认为让学生看大屏幕,学生就会产生预期的心理活动。真的是这样吗?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上《第一场雪》这节课。教师利用一组美丽的雪景照片配合优美的钢琴曲进行导入,导入的过程中,教师不时地提着问题,“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这样的景色吗?”“同学们,你们在照片中看到了什么?”“你们看着美丽的雪景,想到了什么?”……导入环节很成功。接下来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教学在有序地进行着。在课的结尾,教师又呈现了一组雪景的照片,背景为一首流行歌曲《遇见》的配乐。

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雪的世界,感受雪的美丽。”

说完,教师转身面向黑板开始板书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自己借助多媒体展开体验。半分钟后,一些学生开始低头,一些学生开始和同桌说话,还有一些学生伴着乐曲哼起了这首流行歌曲……

同样类型的多媒体课件,同样用于学生的体验,可是在这节课的开始与结尾,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形。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于教师的行为引导。在导入阶段,教师和多媒体同时面对学生,多媒体课件与教师的语言引导共同作用于学生;而在总结阶段,教师背对学生,放弃了行为引导,完全把学生交给了多媒体。通常来说,多媒体对学生的吸引,很多时候都不会是与教师的教学意图完全相符,需要教师来进行协调。教师必须将自己的行为引导和多媒体信息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吸引和控制学生,多媒体自身是没有这种协调指挥能力的。

不仅在学生注意方面存在着这种要求,在其他方面也是一样。不管是通过多媒体认识一个事物,还是利用多媒体掌握一个概念,或是利用多媒体发现一种规律,都需要教师引导的作用。任何一种工具,都必须在与之相适应的活动中才能发挥作用。教师如果希望学生仔细观察,就应该利用提问或提示等活动引导学生的感知;如果希望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就要利用讲解或布置任务等活动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如果希望学生主动表现,教师就应该利用提问与回答、自由发言、讨论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这些活动本来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会因为有了多媒体就变得无足轻重;相反,这些活动决定了多媒体这种工具的教学价值。失去了这些活动的配合,多媒体教学就有可能失去自身的意义,再漂亮的多媒体课件、再生动的媒体信息也不会引发学生合理的学习过程。

新课改之后,教师们都开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认识到了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彰显个性的重要性。“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4]教师们使用多媒体的意图之一,也是希望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活力,让学生更主动、更自由、更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但是,教师们一定要注意,只有教师的积极引导才会带来学生的积极反应,多媒体只是教师激发学生主体活动的工具,而不是学生主体性的根源。真正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获得解放的,不是多媒体,而是教师。正如教学的定义所强调的,教和学必须统一,在多媒体教学中,多媒体的教如何与学生的学相统一,靠的就是教师的引导。所以,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要轻易地把学生交给多媒体,即使多媒体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也要坚持处于教的中心位置。只不过,借助多媒体,教的方式应该发生改变,从教师一味讲解为主,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多种活动并存的教学结构(如图1-3所示)。

图1-3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教学活动结构

[1]【英】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陆衡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17

[2]王策三。教学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91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08

[4]【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78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