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媒体课堂教学策略有哪些 > 第二节 评价的内容(第1页)

第二节 评价的内容(第1页)

第二节评价的内容

上一节主要论述了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的目的和对象,本节主要论述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帮助教师明确具体需要评价的各项内容。从宏观的层面来说,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可以用下面的图7-4加以表示:

图7-4多媒体教学评价内容的组成结构图

图中列出了多媒体教学评价内容的各个组成结构,他们之间的关系正如图示中所表示的那样: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实现过程首先是应用目标的确定过程;在应用目标确定之后,是对多媒体教学内容的设计、组织过程;其次是借助于教学课件、以教学活动形式开展的多媒体应用的主体阶段;经过这一系列过程,多媒体教学过程基本完成,最后对多媒体教学总体有效性进行评价。

一、应用目标

多媒体的应用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引导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应用多媒体之前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是“我用媒体的目的是什么?要得到怎样的效果?”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就会本末倒置,变成“为了用媒体而用媒体”,而不是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具体的应用多媒体的目的是什么。必须要反复强调的是,多媒体的应用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达成服务的。

谈到多媒体应用目标,要明确这样几个方面:多媒体应用的针对性、合理性以及发展性。

首先,应该明确多媒体的应用目标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是为实现教学效果服务,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服务。具体体现在教师使用多媒体能够满足学生具体的学习需要、解决学生实际的学习困难。

其次,多媒体应用的目标应该具有合理性,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效率层面。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应该较之于常规教学情况明显提高教学效率,可以比教师讲解或阅读教材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维或情感变化。

再次,多媒体应用的目标应该考虑到学生的长期发展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效益层面。使用多媒体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的教学问题,还应该对学生意识、能力、习惯等方面的养成起到作用,特别是借助多媒体可以降低学生认知难度,适度地使用多媒体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等。

下面具体论述多媒体应用目标的几个方面的特性。

1。多媒体应用的针对性

教师在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预设,即使用多媒体来辅助哪些教学内容的学习?使用后将达到怎样的具体效果?这些都是需要提前考虑的,如果没有对这些预设进行综合考虑,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一节语文课中,老师给学生讲授《雾凇》这篇课文,教师没有应用任何的图片或其他媒体形式,只是用PPT把文章中的文字展现出来,这样的应用效果可想而知。多媒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从应用目标的角度来说很不明确。如果教师从应用目标出发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对于南方的学生,他们很少会有关于雾凇的亲身体验,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图片展现雾凇的场景,让学生进行体验,体会这种意境,而不是只把文字复制到PPT上。本节课的最大问题在于教师没有考虑多媒体的应用针对哪些问题,应用的目的是什么?由此可见,在应用多媒体前一定要给多媒体一个明确的应用目标,其后的教学课件制作和活动设计都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目标的确定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和导向,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多媒体教学效果很难很好地发挥。

具体来说,多媒体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学生具体的学习需要。如获取知识、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需要,有些内容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多媒体来实现;

(2)解决学生实际的学习困难。如需要展现事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过程,展现事物间的逻辑关系等方面;

(3)多媒体的应用目标一定要很明确。保证其他人在现场听课或者观看课例光盘能够明显觉察到多媒体应用的目的。

2。多媒体应用的合理性

多媒体应用目标的针对性是一个前提条件,但是仅仅有针对性的目标是不够的。即使目标体现了鲜明的针对性,但是否能够真正利用多媒体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还取决于目标的合理性。

媒体使用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指媒体在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中,将要完成的职能。按其职能分类,可以把媒体应用的目标分为:

(1)事实性:媒体提供有关科学现象、形态、结构、或者是史料、文献等客观、真实的事实,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事实性材料,便于识记;

(2)情境性:根据学习内容,媒体提供一些有关情节、景色、现象等的真实或模拟的、相近的画面(如古诗词的意境画面);

(3)示范性:媒体提供一系列标准的行为模式(如语言、动作、书写或操作行为),学习者将通过模仿和练习来进行技能的学习;

(4)原理性:媒体提供某一典型事物的运动、成长、发展的完整过程,并借助语言的描述,帮助学习者对典型事物的特性、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有所了解;

(5)探究性:媒体提供某一些事物的典型现象或过程,利用文字或语言设置疑点和问题,作为学习者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

多媒体应用目标的合理性主要就是看它的制订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否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如果相关程度非常好,多媒体的应用目标就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这说明多媒体应用目标的合理性比较好。

3。多媒体应用的发展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多媒体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个错误的认识:多媒体的作用就是在于直观、生动、形象,让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在这样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是过分夸大了其直观、生动、形象的一面,而忽视了对其辅助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事实上,直观并不是目的,直观只是一种表现形式,直观和抽象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一堂小学数学课中,老师给学生讲授《射线》一课的教学内容,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呈现了表示手电筒发出光柱的图片,然后从这幅图片中引出“射线”这一概念。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好地把握了直观和抽象之间的关系。“射线”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但是教师用直观形象的图片、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射线”的概念,实现了直观向抽象的转换。这种转换很自然,没有牵强的痕迹。学生通过老师的这种引导,自发地举出生活中很多关于“射线和直线”的例子,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还有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在小学语文课文《飞夺泸定桥》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图片、电影视频等媒体材料来展现红军战士过泸定桥的壮烈场面,学生们的情绪空前高涨,效果远远超出了只是教师讲授的情况。最后,教师播放音乐《英雄儿女》,把课堂气氛带向一个新的**,学生们不由自主地跟着歌曲吟唱,充分体会战士们那种不畏牺牲的精神,情绪体验效果非常好。

类似于这样的教学案例还有很多,以上列举的教学生成效果都是在教师明确的应用目标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生生互动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而潜移默化地进行的。

多媒体应用目标的发展性主要是指使用多媒体可以降低学生认知难度,发展学生抽象思维,有效促进课堂生成性目标的达成。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教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但是预设和最终课堂实际达到的效果之间往往存在着差异,有时候效果差于预期,有时候效果好于预期。好于预期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中有些效果是教师没有预想到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就是新课改中经常所说的“生成性”。通过生成性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是多媒体应用目标发展性的体现。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