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政府职能不断扩展的过程,这使得在20世纪,高等教育机构的自治和独立普遍受到威胁。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对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些事件包括: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及其引发的东西方对抗;法西斯政权的出现,等等。
1917年,俄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引起了西方社会的极大恐慌,它们感到了“共产主义的威胁”,认为在学校中也有这种“威胁”。在美国,纽约州曾任命一个腊斯克委员会(Luskittee)调查教师的“煽动行为”,马萨诸塞州要求该州教师对宪法举行“效忠宣誓”。20世纪50年代以后,仍然经常有一些州出现类似的对教师的调查和对教科书的审查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意识形态的对立转变为东西方的军事对抗,教育机构也被要求为提高国家的军事和科技力量服务。1958年美国的《国防教育法》[18]要求政府增加对教育的资助,同时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国会……声明,州和地方社区要控制并必须控制公立教育,并对其负有主要职责。然而,国家利益要求联邦政府对那些于国防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方案给予援助。”而在社会主义的苏联和中国,教育体系曾经被完全纳入了国家的计划管理体制之中了。
而在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和意大利,大学是国家的工具。关于“法西斯主义”,按照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第一任教育部长金泰尔的说法,是“一个宗教概念,在其中人与一个最高的法律有着内部固有的关系,同时用超越于个人的客观意志来提高地位,使之认识到自己是神圣社会的成员”,“法西斯国家是个性之最高和最有力的形式……它是全体人民之纪律……是灵魂之灵魂”,“事实上,国家作为万能的道德意志,是权力的创造者”,“个人和团体只是在国家的范围内才是可以想象的”。[19]法西斯主义是一种极端的国家主义。在这种哲学的指导下,政府的权力直接侵入大学的内部,决定大学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内容,解聘进步教授,扶持党羽。这些做法在德国造成的结果是,最终埋没了19世纪以降德国大学的辉煌。哥廷根大学是一个缩影,这所大学在20世纪20年代以聚集国际知名的数学家和科学家而驰名于世,但到30年代就衰落了。
其他一些事件,比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和欧洲“福利国家”的出现,以及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风起云涌,也威胁了大学的自治。“罗斯福新政”的基本内容是,以国家的积极干预,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避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福利国家”的政治哲学是,通过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积极调节政策,增加国民收入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进而对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促进社会的公平。这两种政策的结果都包含了加强政府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大学的活动,包括其招生、经费的使用、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在政府的干涉范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教育被当作关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大事,而受到政府的格外重视,政府对教育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对教育的公共投入增加了,自然也增加了对学校的影响力。
[1][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3。
[2]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二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134-138。周志宏。学术自由与大学法[M]。台北:蔚理法律出版社,1989。9-11。
[3][美]S。E。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吴元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66。
[4]黄福涛。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法、英、德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形成[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6-19。
[5]同上,第16-17页。
[6][美]S。E。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吴元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66。
[7][法]F。P。G。基佐。欧洲文明史:自罗马帝国败落起到法国革命[M]。程洪逵,沅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81。
[8][美]S。E。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吴元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98。
[9]王连生。新西洋教育史[M]。台北:南宏图书有限公司,1988。203。
[10]赵婷婷。自治、控制与合作——政府与大学关系演进历程[J]。现代大学教育,2001,(2)。
[11][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9。
[12][加]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M]。许洁英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
[13][美]约翰·S。布鲁贝克。教育问题史[M]。吴元训等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518。
[14][美]S。E。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吴元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98。
[15][美]约翰·S。布鲁贝克。教育问题史[M]。吴元训等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463。
[16]关于“高等教育趋同模式问题”,可参看[美]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98-119。
[17][美]约翰·S。布鲁贝克。教育问题史[M]。吴元训等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441-442。
[18]瞿葆奎(主编),马骥雄(选编).教育学文集·美国教育改革[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7-139。黑体字为引用者标注。
[19][英]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M]。任宝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47-448。[澳]W。F。康纳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M]。张法琨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43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