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学改革中的教师观念冲突及境遇分析 > 第三节 制度架构下教师自我认同的重建(第2页)

第三节 制度架构下教师自我认同的重建(第2页)

教育改革是由众多因素推动的社会运动过程,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种种社会因素杂糅其中,或者启动、或者推动、或者阻碍,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变迁往往无法做到纯粹为了教育而进行。然而,尽管有着如此复杂的影响因素,教育制度不取消其特质的前提就是保持其最核心的属性,为了教育,尊重教育,尊重教育中的人,尊重成长中的人,教育制度才能具有内核,才能成为对的制度,发挥正确的价值和作用。否则就会偏离教育的轨道,或者令教育偏离轨道。在整个社会变革中推进的教育制度的变革,常常演变为“为了政绩的制度”或者“为了金钱的制度”,而不再是“为了教育的制度”,因此,变革之中的教育制度的重建首先就是实现一种回归,回到教育、回到人,尊重教育主体,使其获得尊严和发展,这样的制度才会构建出富有人性的制度环境,生存于其中的教师和学生才能够生发出自由自在的自我,才能够在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中,真正地认同自我。

(一)尊重教育规律:制度的教育性重建

教育制度需要按照教育的规律来建立,而不应该是行政的逻辑或者经济的逻辑。当教育被经济或政治的逻辑所绑架,教育制度在本质上就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按照这样的制度来实施教育,结果往往会是扭曲了教育,扭曲了身处教育之中的人。

成长是需要时间和等待的,而制度如果只强调效率,就会放弃对人成长的等待,淹没了原本能够在时间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天才;人是千差万别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需要,而制度却需要强求一致,就像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一样,用剪刀把脑袋都剪平了,而实现整齐划一。所有这些都是不尊重教育规律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希望保护学生的童年,而制度却要求标准化考试的百分率,教师只能在反复操练中达到一种极限的成绩;教师在教学中有自己的风格,教学评价却要求面带微笑,要求形式统一的教案、课件,表面热闹的互动等,迎合评价标准的同时,丧失了教育之真、教学之趣。在这样的制度要求下,教师的自我认同是难以建立的。因此,制度重建的起点就是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尊重教师教学的规律,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这样的一份尊重背后是一种对人的敬畏,对科学和真理的敬畏,而不是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轻浮与傲慢,小心谨慎地去设计每一项制度,俯身去发现一线师生真实的教育生活和需要,把尊重规律作为一条律令悬在头脑中,在每一项制度制定和出台的过程中都能够用心实现对规律的尊重,最终擎起的就是对人的尊重,而最终成就的也是人。教育中的人会因为制度对人的敬畏而拥有更加美好的存在状态,从而实现一种理想的教育状态。

(二)尊重人性需要:制度的伦理性重建

每一种制度背后,都是一种潜隐的人性假设。相信人性的善良,就会在制度中融入更多的宽容和信任,为人的自由实现留下更多的空间;而相信人性的邪恶,就会在制度中加入更多的压抑和逼迫,会不断挤压人的空间,使制度的限制更加细密。因此,制度与人性有着基本而密切的关联。教师自我认同的重建需要制度给予更大并且更良善的空间,使教师的自我能够更加自由舒展地展现。这就需要制度在伦理的层面上有更多改进和完善,用制度之善成就人性之善。

好制度与人可以相互成就,反之,就会相互破坏。当制度的规范性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时,制度是可以修补和完善人性的,可是当制度的规范强化为一种束缚和压抑的时候,制度就是非人性的,就是具有“兽性”的。此时,“反制度的因素”就会形成,并且作为一种兼具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因素而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人以其特有的主体性力量,推翻制度过强的客观强制性,令制度“属人”。因此,制度的重建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使制度更具伦理性和道德性,使人与制度更加彼此信任,相辅相成。

制度的伦理性重建首先需要制度设计和实施中的公正,制度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伦理。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不公和不义的制度对教师的自我认同具有强大的杀伤力。这样的制度破坏了教师内心的价值信念,颠覆了教师对制度权威的信任,毁灭了教师对积极评价目标的追求,并且产生的是一种系统性的破坏,形成了群体性的负面影响。为此,就需要制度设计者和实施者将公正之剑悬于头顶,体谅每一个制度之下的人的处境,正确地挥舞,令其不至于伤人。此外,制度的伦理性,还需要制度保持其仁慈的一面,对教师有更多的关怀和信任,更多的理解和激励,而不是将教师视为监视和防备的“敌人”。无论是考勤制度还是奖惩制度,都应该更多激发人性积极向上的一面,而不是将着眼点放在提防和惩治人性的邪恶上。越是相信善,善就会越多;越是信任人,人就会越值得信任。具有伦理性的制度会用自身的宽容和信任激发教师自我之中的积极品质,令教师的自我主体性充分展示出来,并且发挥出令人惊艳的作用和价值。

自我认同的根本在于建立其稳定的存在感,能够自由地追求和实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而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不会从天而降,现实总会设置种种障碍让我们去品味自由的珍贵。因此,教师自我认同在制度之下的重建是一个持久的自我完成的过程,自我并不尽善尽美,现实也并非完美无缺,然而,自我却存在强烈的超越性动机,正是这样的动机使自我不断突破自我的局限,也突破现实的制约,去寻求一种不断逼近理想的存在。正如歌德所吟诵的:

“是的!我执着地坚守着这一观念;

智慧的最终结果表明它是对的;

只有那些每天都在重新征服自由和存在的人

才能获得自由和存在。”

[1][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9、180。

[2][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9、180。

[3][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8、169。

[4][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8、169。

[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马奇炎,陈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32。

[6][西]保罗·佛来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引言。

[7][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0。

[8][美]SamM。Intrator。我的教学勇气[M]。方彤,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1、105。

[9][美]SamM。Intrator。我的教学勇气[M]。方彤,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1、105。

[10][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6。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