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将自我的教育观念转变及教学能力提升的过程 >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自我认同的双向影响因素研究(第2页)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自我认同的双向影响因素研究(第2页)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成为很多人苦恼的根源。所以,在职业选择中逃避复杂的人际关系困扰成为人们职业取舍的一个重要因素。选择教师职业的人往往崇尚人际关系的简单和单纯,不愿意为了名利而与人“钩心斗角”,愿意获得一种与天真善良的孩子们在一起的单纯的感觉。人际关系的单纯可以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并且感觉到自己在“保持着一颗童心”。学生纯净的眼睛、真诚的心灵能够使教师忘记工作中的烦恼,忘掉成人社会的污浊,让自己被学生感染和净化,从而获得一份简单的快乐,平静的幸福。

孩子纯真可爱,和学生在一起,始终有一颗童心,感觉自己很年轻,很有活力,精力充沛。

与学生一起成长,分享学生的苦恼与快乐,享受他们眼神中的崇拜,很受用。

我感觉快乐,和孩子交往很单纯,没有社会的污浊,在讲台上常常进入**投入的状态。即使有各种的不如意,只要一进课堂就热情如火。看到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神,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心里是那么得满足,幸福!

(二)教师自我认同的消极影响因素

教师自我认同的消极影响因素削弱和降低了教师的自我认同感。被调查教师在开放题中描述自己的职业生活状态时,负面的词汇使用较多,“穷”“忙”“累”“无力”“迷茫”“困惑”等词汇的出现频率极高。这些词汇生动地表达了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负面体验,影响着教师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感。

1。工资收入低,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收入高低成为人们衡量自我社会价值的最重要的标准。教师们普遍认为自己的收入在整个社会中处于偏下的水平。“囊中羞涩”“入不敷出”是很多教师描述自己经济状态的词汇。教师对自我工资收入的认知一方面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与自己在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相比较而得出的。这一因素之所以会影响教师的自我认同,一方面是因为身处消费社会中,无法用金钱收入赢得周围人的尊重,会“被人看不起”,更加重要的是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因为收入低而被学生和家长看不起,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权威。物质收入和社会地位这样的外部因素进入教育过程之中,使教师无法自信而具有尊严感地站立在三尺讲台之上,这是最令教师痛苦的。一个被学生轻视的老师,如何去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呢?“老师,好好学习有什么用呢?你学了半天当了老师不也就挣那点工资吗?还不如我初中毕业出去打零工挣得多呢?”无言以对的教师,失去了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的理由和底气。这对教师的自我认同是一种釜底抽薪的伤害,我这样教学生能把学生带入一种好的人生吗?当教师对自己、对教育产生质疑的时候,教育就岌岌可危了,作为教育代言人的教师就无从认同自己的价值了。

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如果老师都是“穷光蛋”,学生能看得起我们吗?如果学生都看不起我们,我们还能教育和影响他们吗?站在讲台上的我常常感觉到一种自卑。

教师的劳动和付出不成正比,所付出的劳动学生不理解,甚至还会有这样那样的法律条款来限制,另外在物价飞速上涨的今天,入不敷出,甚至很难承担家庭、孩子、长辈等的花费。如果有来生,我一定不选择教师这个职业。

我们“挣着买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贫穷,心累,地位低,薪资待遇无法支撑体面的生活,经常会感觉囊中羞涩,而推掉社会交往。这样的经济收入让我们无法安心教学、培养学生,为了生计、家庭,不得不走出学校寻找兼职机会。

2。学生难教,教师难以获得成就感

教师自我认同最重要的支撑因素是学生,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能够带给教师最深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反过来,当学生难于管教,不听从教师的教导,教师的投入和付出无法在学生身上得到应有的回馈时,教师的自我价值就很难得到确认。

通过教师的描述我们发现,“学生难教”的感慨和体验是由不同的具体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过程,使教师难以在教学中取得预期的成效而影响到自我认同。

(1)学生对教师的不尊重和不信任,令学生难教。

教师是依靠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来教育学生的,这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必要条件,失去这个条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无从谈起。然而,由于工资待遇、社会舆论宣传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感降低。而且这种降低很多时候并非针对某一个具体老师,而是针对整个教师职业。这种弥散性、先在性的不尊重和不信任,无形中却严重地消解了教师在具体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权威,令教师感觉到无力和无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想要教好学生,获得教学过程中的成就感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承受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在一次课堂上,一名学生谈到了老师这个职业时说,他认为教师是特别没出息的职业,认为什么都做不了的人才选择当老师。我知道他不是针对我,但他的个人观念,让我产生了很深的思考。到底是学生、老师、还是社会出现了问题,让学生这样轻视这种职业呢?

每每听到身边的老师去管教学生,却被学生辱骂或殴打时,就感到特别伤心难过。我们努力教给学生知识,换来的却是自己的尊严被践踏,就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没有意义的职业,就想着没必要那么认真地管教他们了。

(2)教师教育过程中社会支持的缺乏,令学生难教。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达成内在的一致性,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然而,这样一种理想状态的达成常常面临着现实的困难。在整个社会和家庭深度变革的大背景下,教师的教育过程常常难以得到有力的社会支持,使教师感觉到在教育学生时的孤立无助。

首先,社会道德风气、价值观念等与学校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因为失去了社会基础而显得苍白无力。教师在学校传授给学生的价值观念往往在孩子与社会、家庭接触的过程中被推翻,导致“5+2=0”的教育效果,更为严重的是伤害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感和信赖感,他们开始怀疑“究竟应该听谁的?”“还要不要相信老师的话?”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要正直善良,可是父母或者周围的人却告诉孩子“善良正直在社会上根本吃不开”,老师要求学生与同学相处要学会忍让,而家长却告诉孩子“不能吃亏,有人打你,你必须狠狠地揍他”。教师在这种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教育环境中难以确立自我的教育自信,难以获得清晰的方向感和认同感。

孩子越来越难教,缘于家长、社会造成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教师的正能量太单薄,生活中负面因素太多,孩子教育不应是单方面的教育,所以,老师难当。

学生与教师之间在各种观念和认识上的冲突和差异,导致学生不认同和不接受教师的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我常感到进退两难,因为我的理念不为学生接受,他们一味向成绩看齐,而忽略了我所倡导的阅读以丰富人生的理念,面对他们空洞、贫乏的知识面我很着急却束手无策。

其次,伴随着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日益重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非理性参与非但不能给教师支持,很多时候还与教师形成一种敌对关系,甚至造成对一部分教师的伤害。家长对教师的不信任、不理解、不尊重以及不配合成为影响教师自我认同的重要的外在因素。因为,家长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态度,家校关系的性质会直接影响师生关系。当家长信任并尊重老师的时候,孩子对老师的信任和尊重必然会受到积极影响。现在最令老师们苦恼的是家长经常运用“告状”的方式举报他们不满意的教师行为,而这种缺乏信任的敌对性质的行为往往将教师直接放在“被告”的位置上,这样的方式常常令老师们“伤心”“受到打击”。在这类事件中,家长没有用积极的方式和老师沟通,而是使用了不信任的方式。这种方式会使教师受到伤害,无论是来源于上级管理部门的处理、警告所造成的压力,还是内心的失望和委屈,都成为一种挫伤性的体验。而事实上,这种体验,直接伤害了教师的教育**和教育信心,最终伤害的却是学生的教育和成长。

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最让人接受不了,当孩子犯了错,老师如果说重了,家长要么告到校长,要么告到教育局。现在的孩子怎么管,难啊!

我的一个同事,事业心极强,上进心挺强,上一次在口头批评教育学生后,学生回家发烧生病了,家长来学校无理取闹,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1。5万元,学校与教育局为了息事宁人,直接把责任全推给老师,为了教育学生赔上了一年工资不说,还给这个老师造成终身影响。学校到底怕什么?为什么要委屈老师呢?这样下去,谁还敢管学生呢?

当家长不配合自己的工作时,比如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家长极度护短,胡搅蛮缠,常觉得很无礼,觉得这个工作很没有意义。

3。教育管理的行政化,令教师处于疲于应付的身心状态

很多老师选择教师职业看重的正是这一职业所具有的自由自主的工作状态,喜欢安静读书和教书的感觉。然而,在教育行政化现象日益严重的教育现实中,老师们对于各种行政命令和事务的干扰苦不堪言。“疲于应付”“无心教学”成为教师描述自己职业生活状态的高频词汇。因为,很多检查和评比不切实际,但又必须承受,所以只能造假或做很多无用功。而且,频繁的检查、评比、会议等行政性事务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没有充裕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教学中,结果就难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教学带来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最终就会形成一种又忙又累却无意义感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令教师们感觉到压抑、委屈,形成很多抱怨,处于一种消极应付的职业状态之中。这样的一种影响因素,并非教师职业固有的,是不合理、不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所造成的。教师本来所看重的教师职业的安静、从容、富有意义的状态被纷繁的干扰性因素严重破坏了。

总感觉自己的大量时间都浪费在了一些无意义的应付学校的各种事务性工作,有一种无力的疲惫感、盲从感。这样的应付,令人劳累而压抑,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减弱了教学积极性。

理想与现实存在很大偏差,现实总是不如我们原本想象的那样美好,面对改革很迷茫,很想改变教法,得到学生认可,但疲于应付各项检查,真正坐下来研究学生、教材的时间太少了。所以有想法,也没有精力与时间去实施。教育学生的时候,常常感觉到力不从心,倍感苦闷与无奈!

除了外部性行政事务的干扰对教师职业的负面影响之外,内部学校管理对教师教学过程本身的干预不科学、不合理,更是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状态。无法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去实施教学,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造成一种平庸的失去自我的工作状态,这是令教师产生自我认同危机的重要的直接性影响因素。

学校的管理太不科学,太多束缚,领导的定向思维影响着老师的教学方法,模板式教学占据课堂。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逼着老师们使用,真令人无语。

不同领导的不同要求,常常打乱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教学变成了迎合、虚而不实的假象。无论是带班还是教学都没有自由,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4。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削弱了教师的自我认同感

教师生活在制度性的空间中,不同层面的制度从不同的角度定义着教师的身份,衡量着教师的工作,最终影响到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制度的存在本身是一种客观,而制度执行过程中人为因素的扭曲,使得原本善的制度变成恶的制度。制度的扭曲带来的是人的扭曲,而这种扭曲会直接触及内心深处,颠覆个体对自我的认同。

各种不同的制度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身份相关的影响因素,如职称制度、学科制度、绩效工资制度等,这类制度主要影响教师的身份感和公平感。这些制度的存在本身并无可厚非,之所以会被教师作为负面影响因素提出来,就是因为制度的实施不合理、不公正,打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别人是主科老师,我是副科老师”“别人被重视,我却不被重视”“别人有编制,我却得不到编制”“别人有高级职称,能力相当,我却得不到评聘的机会”,这些与各种制度相关的不公正感的获得,都会影响到教师对自我的认同。“我是什么身份?”“我是什么地位?”“我为什么得不到公平的机会和公正的待遇?”这些源自内心的质疑,都会外在地显现在教师的实际工作中。因此,源自制度性因素的影响,是一种根本性并且具有普遍性的影响,值得重视和关注。

职称评定和聘任太困难了,一个学校那么多老师,却连续七八年没有指标,大家感觉都没个奔头。即使评上了,有的老师10多年都聘不上,拿不到相应的工资。想想这些,就觉得没什么奔头,干好干赖都一样。

同样是老师,同样上课,主课和副课的工资一年却差出至少5000块钱,这就是我们副科教师的位置所在。我们小科不被领导重视,缺少幸福感,缺少工作热情,上升空间小。尤其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像打杂的,除了上课,几乎感觉不到自己是老师。领导对信息技术越来越不重视,使我的工作积极性大受打击,但又不得不去承担很多与教学无关的工作,使得工作很被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