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将自我的教育观念转变 > 第二节 幼儿教师自我认同的双向影响因素分析(第4页)

第二节 幼儿教师自我认同的双向影响因素分析(第4页)

五、幼儿教师自我认同双向影响因素的整体分析

(一)“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的博弈

个体自我和社会自我是自我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相互斗争。个体自我是自我内部的心理体验和感受,而社会自我是自我对社会要求的期望与反应。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个人自我,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的社会自我。由于每个人都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当个体进行自我认同的时候,就可能会侧重一个方面来进行认同,也就是说个体总会把其中一个方面作为自我认同的主要方面,而另外一个方面就作为次要的方面。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幼儿教师会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自我认同,从他们对教师职业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出来,有一位教师说道:“幼儿教师职业丰富多彩,充满**,充满活力,有成就感,有责任感,充满爱心,很有价值,非常有意义。”从这位教师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活力”“成就感”“责任感”这些都是教师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可见,这位教师把个体自我作为了自我认同的主体。而另外一位教师说道:“压力大,工资较低,小学、初中老师都看不起幼儿教师,社会地位比较低。”从这位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描述中,我们发现“工资”“看不起”“社会地位”这些都是体现教师对职业的社会要求,可见这位教师是以社会自我作为主体进行的自我认同。从先前分析的数据中,我们已经发现,教师从个体自我的角度进行自我认同的时候总会有积极的职业体验和感受,而教师从社会自我的角度进行认同的时候会有消极的职业体验和感受。所以,选择从个体自我还是从社会自我的角度进行自我认同是十分关键的。

但事情不总是绝对的,即使是同一个幼儿教师,也不会固定地从一个角度进行自我认同,他可能有一段时间的自我认同侧重个体自我方面,而另一段时间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又转向了社会自我认同。所以,个体自我和社会自我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既互相依存又不断斗争。我们不能完全肯定个体自我认同,也不能绝对否定社会自我认同。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要了解这种规律性,学会从个体自我认同的角度确定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同时,也不能完全忽视社会自我认同,因为这体现幼儿教师的社会价值。但是,社会交往中某些因素并不能够人为地控制,教师对此也有些无能为力。所以,幼儿教师从个体自我认同的角度更容易体会到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我们总会从自我能够操控的方面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而会在自我不能操控的领域受挫。

(二)内部情感体验与外部职业回报的取舍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虽然说幼儿教师经济收入不高,但还有一部分教师拿着较低的工资奋斗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并保持着内心的乐观,肯定着这份职业原本的美好。一位幼儿教师说:“虽然工资太低,但幼儿的成长,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让我感觉很有成就感。”另一位幼儿教师说:“幼儿教师工资实在太低,但我干了20多年,我感到当幼儿老师非常光荣,我很喜欢这份工作。”这些让人为之动容的话语,都是教师真实情感的表达。这些教师更看重的是自己在教师职业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以及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

在教师职业中,有的教师看重的是作为一个幼儿教师的体验和感受,而幼儿教师看重的则是这份职业带来的外部回报。其实质是精神与物质的取舍,我们并不能绝对说关于精神的就是高尚的,关于物质的就是庸俗的,然而,教师职业与其他社会职业有所不同,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幼儿教师职业更是需要教师精神力量支撑的事业,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儿童,教师对儿童的影响会持续儿童的一生,对儿童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如果幼儿教师没有奉献精神,对于这份职业来说是可怕的。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我们不能说完全注重精神,但是我们必须说精神要大于物质。

所以,如果幼儿教师能多从自我内心的情感体验出发来审视教师职业,那么他将会得到更多的幸福与满足。如果教师只是注重职业带给你的物质回报这种外在的因素,一味地关注自己的付出和回报是否成正比,那只会更多地引起教师对自己职业的困惑与质疑。

(三)社会期望与自我要求的选择

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得不同。特别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但是,社会的要求和教师的现状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不是教师短时间内能够达到的。而且,社会、家长、幼儿园对幼儿教师提出的要求有时候会有些理想化,这种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会造成教师思想上的矛盾和冲突,使教师对教师职业产生消极被动的情绪,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

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反映的是教育的“应然”状态,而教师的现状反映的是教育的“实然”状态,这种“应然”与“实然”的矛盾正反映了当前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于教师来说,一方面必须按照这种“应然”来要求自己,因为“应然”反映了教育发展的理想状态,不管现实如何,我们都必须朝着教育理想不断奋斗。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重“实然”,把社会的要求与自己的现实相结合,从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形成切实可行的关于教师职业的自我要求。

(一)幼儿教师要重视自我心理的体验与感受

幼儿教师的自我心理体验和感受是促进幼儿教师自我认同的重要方面,所以心理体验和感受的获得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幼儿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思考,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教师要从自身出发,更多地关注幼儿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关注和幼儿在一起的美好感觉,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完善。其次,幼儿教师要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专业发展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使教师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并提高自身对教师职业的看法和认识,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发展观,从而增强幼儿教师对工作的积极正向体验的感受能力。最后,教师要从改变和调整自身的工作心态做起,认识到教师职业与其他社会职业的不同之处,注重自己对儿童健康发展的作用,并正确理解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只有幼儿教师形成对职业和工作的正确态度,才能使自身得到长足的发展。总之,幼儿教师要形成注重自身体验和感受的认识,从改变自我做起,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二)社会要改变幼儿教师的生存现状,为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

第一,增加幼儿教师的经济收入。教师职业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教师劳动具有一般职业所不具有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使我们普遍认为教师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而教师职业是一种奉献的职业。然而,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人,需要物质资源来维持正常的生活与交往。幼儿教师的劳动更加复杂而琐碎,这种工作涉及幼儿的方方面面,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许多教师都提到“心累”,而这种“心累”正是幼儿教师职业高负荷的工作量及较少的工资回报造成的。因此,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收入迫在眉睫。一方面,要提高幼儿教师的基本工资,无论是在编幼儿教师还是非在编幼儿教师。另一方面,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为教师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样,幼儿教师才能获得职业的价值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第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调查中我们发现,一方面,幼儿教师在社会的职业阶梯上无法与处于高阶层地位的公务员相比,有的幼儿教师甚至将自己的职业类同于保姆、服务员,尤其是广大非在编幼儿教师。另一方面,幼儿教师与同为教师身份的其他教育阶段的教师也不具可比性,无论在职业声望、经济收入还是社会权力方面都是如此。所以,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亟待提高,这不仅是关系到学前教育发展的大事,也会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使教师对职业产生失望与困惑,感受到自我价值感的丧失,影响教师的自我实现。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首先,得改变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看法,不能把教师看成“看孩子的保姆”,而应看成一名教师;其次,要多组织幼儿教师参加教育会议,重视会议上幼儿教师的话语权,提高幼儿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地位。

第一,促进家园沟通,建立家园教育共同体。家长对幼儿教师的不理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良好家园沟通的缺失,而要促进家园沟通,建立家园教育共同体,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幼儿园要创造有效的家园沟通机制。目前幼儿园中,家园沟通的时间最多集中在入园和离园两个时间段,而在这两个时间段的沟通存在很多困难,因为家长和教师的工作都比较繁忙,所以无论是入园还是离园,家长和教师的交流都很少,要改变这种现状,幼儿园必须主动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例如,在幼儿园设立家长活动中心,在园里设置家长留言板,还有定期的家长会,以及幼儿教师与家长进行约谈,都有利于家园沟通的顺利进行。其次,要提高幼儿教师家园沟通的意识与能力。由于各类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有关与家庭沟通的相关课程较少,这使得学生在职前学习中,难以掌握充分的相关知识。入职以后,幼儿园在教师与家长沟通方面的职后培训也比较欠缺,这就导致了家园沟通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所以,师范院校要加强关于家园沟通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有机会学到相关的知识。另外,幼儿教师入职以后的相关培训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幼儿园做好相关的工作,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才可能改变家长对幼儿园的看法以及对教师的看法。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动力,它能使教师感受到教师职业的美好,同时也使教师感受到自身工作价值得到了肯定,增强了教师的自我价值感,从而促进教师的自我认同。

第二,促进幼儿园管理的民主化与人性化。幼儿园是教师的工作场所,教师作为幼儿园中的一员,会受到幼儿园制度的管理与约束。所以,民主、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会对幼儿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幼儿园园长要秉承公平性与一致性原则,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并且要以身作则,不能“只许园长每天不上班,不许教师请假一会儿”。这种不公平会使教师形成厌恶的情感倾向,间接对工作形成消极的情绪。其次,对于已经制定好的规章制定,必须严格执行,不能只是摆设。最后,要建立公平的评优制度,使每个教师都能有通过努力工作而获得奖励的机会。只有这种公平、民主、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才能使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与自我认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275。

[2][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与自我认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275。

[4][苏]科恩。自我论[M]。佟景韩,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13,211。

[5][美]乔纳森·布朗。自我[M]。陈浩莺,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1。

[6]李茂森。教师“身份认同”的理性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8(07):34-37。

[7]胡福贞。幼儿教师自我评价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69。

[8]李飞。试论当代教师的社会使命感[J]。现代教育论丛,2009(4):59-62。

[9][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3。

[10]李茂森。教师“身份认同”的理性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8(7):34-37

[11]张晓辉。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J]。学前教育研究,2010(3):55-57。

[12]张晓辉。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J]。学前教育研究,2010(3):55-57。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