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中有如下两条内容标准:
“3。3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法律与秩序)
“4。5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本课聚焦了如何保护动物资源与合理利用动物资源这一问题,设计一课时教学活动。
一般的教科书和教学对于“合理利用”都只讲必要性,而不具体解释怎样叫“合理”,如何“合理利用”,本课时将重点置于“合理利用”的方式上。
此外,《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01)的课程目标中列有一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本课教学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跨学科的教学效果。
(2)依据2:学情。
初二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动物资源,并了解全球的动物资源严重减少的状况、动物资源减少的后果及其原因,初步意识到爱护珍稀动物资源,合理利用动物资源的必要性,对于现实生活中一部分滥杀珍稀动物的行为也能做正确的是非判断。但是,对于什么叫“合理利用”,判断“合理”的标准是什么,学生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这种模糊的认识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比如,对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诸如使用动物资源研制中药的行为,对于商家出售以人类不常食动物为原料的食物等,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或者虽然能做出是非判断但缺乏充分的理由,盲目采取保护动物资源或抵制动物资源利用的行为。
为解决其困惑,加深对“合理利用”的理解,并使这种理解转化为恰当的行为,学生至少应弄清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哪些动物资源属于必须被保护的稀缺资源?哪些动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允许大量获取的资源?(生物学)
二是大量获取某种动物资源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环境有哪些利弊?(生物学、医学、伦理学)
三是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获取人所必需的动物资源?获取动物资源的方式是否应该照顾动物的感受?(动物伦理学)有无更科学的手段来合理获取动物资源?(科技)建立怎样的制度来规范动物资源的获取?(法律、道德)
实际上,上述三个问题不仅仅是初中生的困惑,也是社会成员共同面对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通过教学丰富人们的专业知识,并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①了解熊胆这一动物资源的价值、利用方式、获取方式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人们对活熊取胆的不同看法,了解有关活熊取胆的法规和条例。
②加深认识动物资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丰富对“合理利用”含义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能对活熊胆取胆的行为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②能辨别滥杀动物、残忍虐待动物以及非法使用动物资源的行为。
③对人与动物的关系、人对待动物的方式产生探究和思考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能积极参与辩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立场,并说出或提供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论据)。
②能倾听他人的发言,根据别人的发言重新整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予以回应。
③能从多种角度审视获取动物资源的后果,并从多种角度提出合理利用动物资源的方式。
2。选择和呈现话题(材料)
话题(材料):“能不能活熊取胆?”
话题的教育:“活熊取胆”现象在2012年春引起社会热议,赞成派与反对派各执一词,各有依据。学生中间对此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双方形成强烈的认知冲突和价值冲突。学生表现出对这个问题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