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对话教学论文 > 主要参考文献(第2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页)

[39]小西正雄。‘提案する社会科’の授業1[M]。東京:明治図書,1994。

[40]有田和正。子どもの生きる社会科授業の創造[M]。東京:明治図書,1982。

[41]竹中輝夫。教材選択の用件。上田薫·三枝孝弘。教育実践の倫理―子どもの追究―[M]。東京:明治図書,1972。

[42]上田薫。教育の革新と人間回復[M]。東京:明治図書,1978。

[43]日本教育方法学会編:現代教育方法事典[M]。東京:図書文化刊,2004。

[44]日本社会科教育学会。社会科教育事典[M]。東京:ぎょうせい,2000。

[45]松本道弘。共生時代のディベート道。東京:明治図書,1995。

[46]社会科の初志をつらぬく会。問題解決学習の継承と革新[M]。東京:明治図書,1997。

[47]佐藤公治。対話の中の学びと成長[M]。東京:金子書房,2003。

[48]市川博、横浜市立山元小学校。名札マグネットを使った“討論の授業”づくり[M]。東京:明治図書,1997。

[49]峰勉等。教育を想うⅡ[M]。印刷·製本:ナガダ印刷所,2004。

[50]何为平。评加达默尔解释学的问答逻辑[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51]白春仁。边缘上的话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52]白春仁。巴赫金——求索对话思维[J]。文学评论。1998(5)。

[53]盛晓民。从公共性到主体间性——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转向[J]。浙江学刊。1999(5)。

[54]辛斌。巴赫金论语用:言语、对话、情境[J]。外语研究。2002(4)

[55]张再林。对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J]。世界哲学。2002(2)。

[56]米靖。马丁·布伯。对话教学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2)。

[57]郑太年。意义:三个世界的联系与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02(11)。

[58]裴新宁。社会建构论及其教育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59]钟启泉。寻求课程范式的转型——中国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与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3(1)。

[60]马维娜。意义对话:人与教育环境的有机构成[J]。教育研究,2000(10)。

[61]李燕。对话:教育交往关系的合理阐释[J]。济宁师专学报,1998(12)。

[62]李慧玲,孟亚。教育呼唤互为主体的交往[J]。教育探索,2002(7)。

[63]黄忠敬。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7)。

[64]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65]聂荣鑫。走向对话:一种新的德育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2(2)。

[66]顾丽娟。对话:语文教学的新视野[J]。江苏教育研究,2002年(3)。

[67]邵燕楠、张芝亚。在对话中学习——儿童哲学对话学习法浅见[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1)。

[68]黄甫全。学校公民教育:问题及其对策[J]。学术研究,1997(4)。

[69]郑航。社会变迁中公民教育的演进——兼论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实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

[70]沈晓敏。追求“自我深化”的社会科教育——日本社会科问题解决学习的理论[J]。外国教育资料,1998(5)。

[71]沈晓敏。关于新媒体时代教科书的性质与功能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3)。

[72]吴康宁。意义生成与变型——“课程授受”的社会学释义[J]。教育发展研究,2001(4)。

[73]Bruner,J。(1988)Ad,possibleworlds[J]。HarvardUyPress。

[74]池野正晴。学校中引进“对话”视点的意义[J]。钟启泉译。日本教育哲学会。教育哲学,1981(43)。

[75]佐長健司。社会科におけるディベート授業―社会科討論授業における反論の指導[J]。(日)全国社会科学会『社会科研究』第50号,1999。

[76]任皑。析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论”[EBOL]。转引自文化研究网。。culstudies。。2004-9-6。

[77]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下)[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