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对话教学论文 > 第四节 促进对话的教学设计框架(第3页)

第四节 促进对话的教学设计框架(第3页)

“能不能活熊取胆”这个争议性很强的问题与怎样合理利用动物资源的问题密切关联,对前者的解答有助于形成对后者的解答。因为活熊取胆行为的是与非牵涉到这样一些问题:熊是否是珍稀动物?熊胆是否为人所必需?熊胆是否真有疗效?活熊取胆过程中熊是否会感到痛苦?取胆汁的方式对熊的身体是否存在危害以及对胆汁的质量是否有影响?有无相关法规以及应建立怎样的法规对“活熊取胆”进行规范等。这些问题与前述三个问题相关。对这个问题的辩论,有助于丰富学生对前述三个问题的理解,并有助于丰富每个学生对于“合理利用动物资源”这一规范的认识,并共同丰富“合理利用资源”这一知识的含义。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所获得的认知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动物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还可以迁移到环境保护的其他领域,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石油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汽车工业的发展。

此外,学生对这一争议性话题充满兴趣,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如果参与到“能不能活熊取胆”的辩论,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学生就会动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寻找支持或反对的理由,这将促进他们加深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理解,也容易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和动力。因为真正的学习产生于疑问,而且知识只有在被运用的时候才具有活力,辩论可以激活学生“沉睡”的知识,让死知识变成活知识。辩论还可以使学生将所学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发现科学知识的社会意义,从而提高求知欲。同时,这种辩论还可以培养学生未来去解决类似社会难题所必需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合作能力。

所以,本课选用“活熊取胆”这个话题和相关材料,来引出学生对“活熊取胆”的各种看法,并激发他们的观点交锋。

3。陈述观点和依据

(1)请学生围坐。

意图:创设有利于对话的气氛。

教师出示报纸,大致介绍媒体上热议的话题“活熊取胆”,选读几条不同派别的观点。然后问学生,是否赞同“活熊取胆”。发给学生人手一张报事贴,请学生写下观点和理由要点——第一次表态。

(2)教师在黑板上划出两个区域,左侧写“不能”(反对),右侧写“能”(赞成),请学生把写明自己观点的报事贴贴在相应区域。提醒学生,在同一个区域贴在黑板边缘,表示极度赞成或极度反对,立场中立的可贴在当中。

意图: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与同伴做比较,可以发现哪些同学与自己属于同一立场,哪些与自己不同,自己属于多数派还是少数派。这就为每个同学如何陈述观点及反驳做准备(选择有力的证据;寻找同一立场的同学的协作等)。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把握学生的观点和立场,重新思考自己的指导重点。此外,这种亮相观点的做法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对象化,将自己作为反思的对象,这可以促使他们关注别人的观点和理由,发现自身观点和理由的缺陷,加以改进。

4。展开辩论活动

请十位同学做观察员,坐在两侧记录发言。其他同学坐中间,同样观点的学生坐在一起,相互陈述观点和理由。

教师此时要抓住学生提出的关键观点和理由反复讲,并鼓励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反驳。如果没有学生进行反驳,教师则提出反问,呈现反驳学生观点的材料,激发学生寻找更强的理由来表达观点。

在学生发言出现困惑,讨论没有进展,一方缺乏有利证据的情况下,出示部分材料,作为推动学生认识发展的脚手架。

5。反思

(1)请若干观察员介绍所记录的观点和理由,并点评。

意图: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整个辩论中出现的观点和理由,促其反思;同时也考察作为观察员的学生的观察与记录能力,以及他们对该问题的见解。

(2)教师点评。

出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补充学生的观点和理由。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归纳。

人的需要、动物资源的价值、人与动物的关系(人的责任、动物的权利和感受)、中医发展、科技发展、法律法规等。

教师提出个人观点:熊的胆汁并非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多次从一头活熊身上取胆汁对熊的身体造成伤害,并令其痛苦,违背现代社会倡导的善待动物的道德规范;熊胆对部分疾病的医治有一定疗效,在现阶段熊胆汁还没有完全的替代品,为了少部分急需熊胆的病人,可以有条件地规范地使用熊胆。当务之急是建立规范及监督机制,避免滥用。减少使用量,可减少对熊的伤害。

不断寻找更合理的方法利用动物资源,是每一代人的责任。

教师观点供学生参考,学生也可以反驳。

(3)请每个学生撰写小报告。

阐述学习前后的观点转变或观点不变的理由。小报告全部展示在板报上,让学生相互分享。

以上只是呈现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教学的环节、顺序和策略因主题和学生而千变万化,对话教学设计的六个要素可以以不同的环节或顺序来体现。如有学者所说的“教学设计是一种在特定的情境脉络中解决不良结构问题的非确定性的过程,它所运用的是一种高度互动的与协作的设计方式”。[2]由于对话教学所解决的问题都是结构不良的争议性、社会性问题,因此,促进对话的教学设计更具有不确定性,不能一次性完成,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随着教学的进展而适时调整与完善。

[1]AlleheEngle-OchoaDeakiizeion,HandBookonTeagSocialIssues,62。

[2]罗伯特·D。坦尼森等。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第1册——理论·研究·模型[M]。任友群,裴新宁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