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对话教学论文 > 第二节 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第2页)

第二节 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第2页)

刘庆昌认为教学对话具有方法和原则双重性质,其中他更看重的是作为教学原则的对话。作为教学原则的对话,其意义在于它追求教学的创造性质,追求师生关系的人性化。他把对话教学作为一种精神来提倡,“对话教学可能以对话方式的教学呈现,但其他方式只要是在对话的精神支配下使用也属于对话教学”。也就是说,作为教育理念,对话区别于教师独白式的教学,而在具体教学形式上,不排斥对话、讨论之外的教学方式,如教师单独的讲解未必不符合对话原则。这就提醒我们不要仅仅把交谈、讨论看作是对话教学,实际上有些貌似对话的讨论,也可能是脱离对话精神的、没有效果的讨论。[11]王松涛则认为,对话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从简单的意义讲,强调的是师生的平等交流和知识共建。从深层的意义讲,它挑战我们的师生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12]

3。结合具体学科课程开展对话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语文课程中有关对话教学的研究论文比其他课程相对多一些,如把对话视作语文教学的新视野,[13]并提出了对话视域下的课文诵读、课文讲解、作业批阅的特点和意义。德育类课程中,有少量论述对话教学的文章,如把对话视作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设计了德育对话模式示意图,并提出了德育对话持续进行的条件。[14]而将对话学习法作为儿童哲学课程开展的核心进行的研究是迄今国内最早推行到课堂中的对话教学实践研究,研究者认为“对话是在课堂中教授思维技能的最佳工具”,将对话与哲学结合起来,创造了儿童哲学的独特学习方式。[15]但可惜的是,所发表的论文中没有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证明对话究竟是怎样提高儿童的思维技能的。

在小学社会课领域,高峡等人于1997—2000年期间开展了“社会课教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的实验研究”,他们通过实证研究,探索了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和公民素质形成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这项研究虽然没有直接论及对话与对话教学,但是“以体验、探索和解决问题学习为主的社会课教学实验”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注重学生间不同观点、不同问题解决方案的民主讨论。从其中某些实验案例中可以看到讨论与合作学习对于形成认识社会的多元视角,促进社会认识的形成和深化所起的作用。如,在学习北京的交通发展史,交通的现状和问题之后,有一个小组的同学自主到十字路口观察行人走天桥的情况,产生了“行人为何不走过街天桥”的课题,小组通过采访行人,找到了三个原因:①走过街天桥的人太少;②人们的安全意识太差;③天桥建得不方便。他们根据这三个原因,寻找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班级同学还围绕天桥怎样设计更合理展开讨论,如从天桥的位置来看,天桥应该距离有红绿灯的人行道多远才合理等。这项实验研究因包含了丰富的数据以及详细的案例描述和分析,可以说是目前我国有关社会性发展、公民素质培养的一项比较扎实而全面的研究。

国内近年来掀起的有关对话教学的研究热潮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改革理念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了国外的对话理论和对话教学的研究;另一方面,对话和对话教学的思想和理论符合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并为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但是,迄今为止有关对话教学的研究存在着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课题。首先,我国目前的研究基本还停留于文献研究和理念层面的思考,虽然阐述了对话的本质、对话教学的条件、要素、原则等,但是基本上属于理论假设阶段,这些假设基本上依据西方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展开,而至于课堂中的对话究竟对学生的认识变化、意义理解、知识建构产生什么影响,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机制来影响的,则缺乏具体的阐述。缺乏根据教学实例进行的细致、令实践者信服的实证研究。也就是缺乏可以支撑这些观点的对话教学的“具体像”,这便难免给人一种理论的空洞感。如果仅仅停留于这样的研究,无法对中国的教学实践产生真正的影响。其次,缺少在具体学科中对于对话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尤其在培养公民素养、发展社会认识能力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等领域的课程中,虽然有一些类似对话教学的宝贵经验和零星的理论阐述,但是还缺乏系统的、基于实践的理论研究。本书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欠缺。

有人说,当今社会“人们渴望沟通,但不得其门而入。对话已经成了现代社会人类一项‘缺失的技能’”[16]。同样,我们可以说,人们正在渴望实现基于对话的教育教学,但是不得其门而入。本书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为寻找对话教学之门提供有助于实践的思路和方法。

[1]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16。

[2]戴维·伯姆,李·尼科。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译者总序。

[3]莱斯利。P。斯夫特等。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

[4]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78。

[5]弗莱雷。被压迫者的教育学[M]。黄志成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7。

[6]黄志成。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9。

[7]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0。

[8]钟启泉。文本与对话: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

[9]李燕。对话:教育交往关系的合理阐释[J]。济宁师专学报,1998(12)。

[10]李慧玲,孟亚。教育呼唤互为主体的交往[J]。教育探索,2002(7)。

[11]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12]戴维·伯姆,李·尼科。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译丛总序。

[13]顾丽娟。对话:语文教学的新视野[J]。江苏教育研究,2002(3)。

[14]聂荣鑫。走向对话:一种新的德育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2(2)。

[15]邵燕楠、张芝亚。在对话中学习——儿童哲学对话学习法浅见[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1)。

[16]Yankelovich,D。(1999)。Themagicofdialogue:Transfflito],London:NicholasBrealeyPublishing。p。16。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