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对话式教研 > 第一节 关于对话的各种阐释(第3页)

第一节 关于对话的各种阐释(第3页)

·任何人都可以在议论场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愿望,提出自己的主张。

·只有所有参加者都认可的解决方法才是有效的。必须满足全员的利益和兴趣。

哈贝马斯认为,无论你有多大的权利,但是如果能够按照“程序”,进入到对话当中来,那就不存在问题了。

6。保存差异的对话论

社会建构论代表人物吉尔根(KennthJ。Gergen)对哈贝马斯的对话理论提出质疑。哈贝马斯坚信人们通过依据伦理规则的意见交换,必然能达成一致意见。但是,吉尔根认为这个信念太过于理想。比如“反对人工流产”与“认可人工流产”之间的对立,难道其中一方有可能根据对方的理由和证据而承认自己错了吗?对一方来说很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也许另一方看来只不过是捏造的东西。“反对人工流产”派的人将妊娠瞬间看作是人的生命的开始。而“认可人工流产”派的人却觉得这是他们自己自说自话的任意想法。拿出什么证据能证明其中一方是正确的呢?吉尔根指出,因文化传统不同而对事物有着不同理解的双方是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并且也没有必要追求一致。而应该考虑容忍差异、理解差异的可能性。使多样的宗教、政治的价值观、文化的概念和生存方式得以共存。即使不能达成一致,即使各自认为自己的生存方式是最好的,就“让百花竞相开放”,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吉尔根所倡导的对话是“具有变化力的对话”,这种对话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保存多样性和差异性。

吉尔根的对话论建立在他的建构主义认识论基础上。他从研究“言语”的性质出发,论证言语不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言语的意义“是在关系中——经过同意、交涉、肯定——而产生的”,是某个团体内部的约定。也就是说,一种被某一个团体认可的概念,未必被另一个团体认可。如果把拥有某个文化传统的团体所约定的言语(概念)强行地让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人或团体接受,就会给这些人或团体带来难以言说的困难,还会引起对立、不公正甚至杀戮。

人们难以摆脱文化传统对我们形成理解和判断的制约,那么,如何来解决因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冲突呢?吉尔根提出了“反身性”(reflexivity)概念,即用怀疑的眼光反省自己一贯坚持的所谓原则,对迄今为止被当作“事实”“真理”“正义”的东西进行质疑。这一点与伯姆的“搁置己见”、加达默尔的“悬置”自己的理解是一致的。但是,他指出,质疑传统并不意味拒绝传统的全部,而是理解它只不过是一种产生于特定历史文化中的传统,并积极地去理解、接纳其他传统。为此,我们必须创造能进行不同传统间之共同基础的“对话”。

他提出一种“富有变化力的对话”方式。这种方式不是决定“规则”,而是切实地构筑多样化的实践样式库(repertory),让人们根据情境去选择对话的方式。这种样式库不是固定不变的。其意义随时间而变,或者因加入新的声音,而使样式库自身也发生变化、扩容。

但是这个样式库必须包含四个要素,即:停止对个人的指责;在与自己的关系中寻找责任;积极表达自我,积极肯定他者,与对方协调行为;反省自我并倾听多种声音。只有这样的对话,才能具有创造出光明世界的力量。

上述思想家虽然从不同领域、不同出发点研究了对话的特质、功能或目的,但是可以看到其中有一些共同观点。

第一,对话理论强调社会认知的协商性、共享性、互补性和发展性。对话理论主张通过持有不同理解的多元对话者对对话的参与,获得对意义真实的理解,同时也会在对话者初始状态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意义和新的真实。显然,对话是将“意义”“人”及“人获得意义理解和发展意义”统一起来的过程。他们所基于的认识论是:人对世界、对文本的认识或理解都受到思维假定、理解的视域(先见)或者说被合法化了的正统思想的制约;意义只存在于特定的情境或关系中,生成于对话(人与人或者人与文本的对话)中。由这种认识论出发,他们的对话理论所追求的不是达成一致的意见,而是意义的分享、新意的创造。因此,差异在他们的理论中被作为有价值的东西获得了承认。对话并不是消除差异,而是理解差异,在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协商,建立联系。增强理解,共享意义,由此消除的是因隔离而产生的对立和仇恨。

第二,提问、质疑是对话最重要的要素或成分。对话,就是要对迄今为止自己坚信的“事实”、固守的“真理”提出质疑,即伯姆说的搁置“思维假定”、加达默尔说的悬置自己的“理解结构”以及吉尔根所说的“反身性”。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获得对世界(文本)的理解,并不断生成新的理解和创造力。

第三,对话的伦理学意义在于实现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平等的人际关系,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对话概念中包含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形成这种关系是大多数对话论者的共同愿望,而在哈贝马斯与布伯的对话论中,这一点尤为突出。哈贝马斯的“互为主体关系”与布伯的“我—你”关系都是针对将他人作为利用物、作为工具的人际关系而提出的。所以,在他们那里,对话就是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既是对话成功的条件,也是对话指向的结果。此外,巴赫金强调的对话伦理,突出言说者要在话语中保持自己独立的话语、独立的人格,并对社会负责。

第四,对话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巴赫金明确地指出生活的本质就是对话,对话一旦停止,生命也就停止。虽然,其他学者并没有如此明确地从本体论上阐述对话的意义。但是,从他们的字里行间却能看到相同的思想。加达默尔认为艺术作品(文本)只有当被表现、被理解和被解释——对话——的时候,才具有意义。这里的意义是指存在的意义,没有意义的作品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可以说,对话决定了作品的存在意义。此外,伯姆、吉尔根也都认为意义生成于对话;哈贝马斯和布伯则认为通过对话可以实现相互理解、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这些思想其实都暗含了对话的本体论意义。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根本的目的不就是在寻找世界万事万物的意义、不断获得对世界的更新的理解以及获得别人对自己的理解与尊重吗?既然意义和理解都依赖对话而产生,那么离开了对话,这种生存的目的就无法实现。因此,可以这么说,生活离不开对话,生活的本质就是对话,对话是生活的根本形态。

上述关于对话的阐述打开了我们认识“对话”的视野,为构建对话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笔者对对话教学的研究也以这些先哲的理论为基础、为起点。

[1]戴维·伯姆,李·尼科。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2]戴维·伯姆,李·尼科。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

[3]戴维·伯姆,李·尼科。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6。

[4]ゲネス·J·ガーゲン(Gergen,K。J)。あなたへの社会構成主義(AnInvitationtoSostru]。東村知子訳。ナカニシヤ出版、2004:214。

[5]白春仁。边缘上的话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6]白春仁。巴赫金——求索对话思维[J]。文学评论。1998(5)。

[7]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5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78。

[8]辛斌。巴赫金论语用:言语、对话、情境[J]。外语研究。2002(4)。

[9]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5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75。

[10]马丁·布伯。我与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7。

[11]马丁·布伯。人与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126。

[12]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