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对话教学研究 西南大学 > 前言(第2页)

前言(第2页)

本书阐释我对对话教学的意义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我的研究基于对中国和日本大量社会课或德育课的教学案例的观察和分析,并吸收了有关对话和对话教学的理论、公民教育理论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研究主要在以培养公民素质为宗旨的德育与社会类课程(包括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等课程)的范畴中进行。

2001年开始,我主持编写《品德与社会》教科书。这项工作为我开展对话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平台。我以教材开发为起点,通过开发适合开展对话教学的教材,为对话教学的实践创设条件。先前的研究让我认识到,改革我国德育和社会类课程,使其成为培养具有对话力和创造力的智慧公民的课程,第一步就是要开发反映社会矛盾冲突的教材;第二步就是要展现通过对话解决矛盾冲突的学习方法。通过教科书的编写,为教师提供对话教学的范例,为对话教学提示可行的策略和方法。每册教科书设计之后,我就走进课堂,一边试教,一边与教师们一起探讨对话教学的意义和策略。最初,实践的效果不太理想。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按部就班的讲授方式,虽然有时也围绕教科书提示的问题和要求开展讨论或辩论,但是这种讨论或辩论只给学生短暂的十几分钟,教师不敢放开让学生充分地表达、碰撞、据理力争。我看不到学生们在讨论和争辩中发生思想认识的激烈碰撞和冲突,并由这种冲突生成一个又一个不断逼近事物本质的学习课题。看不到学生为了在辩论中更有力地证明彼此观点的是或非,或者相互确认“事实依据”的可靠性,而费尽心思地寻找新“证据”。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我还是在一些课堂上看到了令人振奋的对话片段。这种振奋不仅指我作为研究者看到了自己企盼的课堂风景而产生的欣慰与振奋,更是指这种对话因学生的思想被激活而令学生和教师自己感到兴奋。

在上海一个二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堂里,在学生们学习“我爱绿化”单元(在这个单元里,教师设计了若干与绿化有关的两难问题,该课的教学设计见附录1)时,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学生们根据教科书上的材料、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经验,交流了绿化的种种益处,以及积极参与种绿、护绿的方法。之后,教师出示了校园内一个大草坪的照片,大草坪上有一条被踩出的小道。并让学生诚实地说出自己是否也走过这条小道以及走这条道的理由,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如何来保护这块草坪。许多学生坦率地承认自己确实为了快点进教室而从大草坪上走过,并表示以后要改正。但是,另有一些学生却指出,从食堂到教学楼走这条道和不走这条道确实相差很多路。能不能跟校领导提个建议,在这条草坪上修一条小道,免得让大家绕一大圈再进教学楼。班级里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赞同这个提案。“如果每块草坪都这样根据人的脚印铺路,那草坪还像什么样子!”“这样做不是纵容人家践踏草坪的行为吗?”“绕点道又不要紧,自己抓紧时间早点出门就可以了嘛!”建议铺路的学生重新阐述铺路方案:征求全校同学意见,到底要不要铺路;如果铺的话,就规定同学们只能通过这条道,不能再在草坪其他地方乱走。课结束了,虽然同学们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是,我想,这场短短的对话会让学生多一个看待绿化的视角——绿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从此他们不会仅仅高呼爱绿、护绿的口号,而是学会关注绿化的合理性问题。这种认识事物的视角和方法将迁移到其他场合的问题解决中。这场对话也让我看到学生们身上正在萌生的对话力,而这正是这位教师一年多来开展对话教学所取得的成果。

尽管成功的案例不多,尽管考试压力限制了对话教学的实施,但是这些哪怕是半节课的对话场面,也让我对对话教学实施的可行性产生了信心。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教学,都成为我研究对话教学的意义和策略的宝贵资料。从与教师的交谈以及观察教师的教学方法中,我更多地感受到教师对学习对话教学策略的渴望。而关于对话教学的策略,特别是德育与社会类课程中实施对话教学的策略缺乏足够的研究成果。我尝试着从中外教学实践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探寻课堂对话的策略,并与教师们共同实践和不断反思。本论文所论述的对话教学策略是我阶段性的研究结果,它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并在理论上做进一步的提升。

本书主要以我自己和基层教师合作开展的教学研究以及对中外相关课例的比较和分析为基础,借鉴哲学社会科学关于对话以及对话教学的理论、公民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而写成。在本书中,我试图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逐句的话语分析,揭示对话在扩展学生认识社会的视角、深化学生的社会认识、促进价值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建构方面的作用。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章从陈述对话的词典定义开始,对有关对话和对话教学的各种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我个人关于对话及对话教学的定义。

第二章从对话作为目标、方法以及价值三个方面阐述对话的意义。第一个命题是对话作为目标的意义,即阐述将对话力的培养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的目标的意义;第二个命题是对话作为方法的意义,即对话作为学生建构社会认识的方法和途径的意义;第三个命题是对话作为价值的意义,即将对话如同民主、公正那样作为学校教育所追求的普遍价值和基本原则,通过对话教学使对话的文化在学校中逐渐形成,使学生的对话意识在这种文化中觉醒,从而使学生能作为一个公民在这种文化中成长。

在基于上述意义的论证之后,第三章和第四章通过正反案例,从教材开发和课堂对话方式两个方面分析有效实施对话教学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所产生的意义。第三章从教材开发的角度,阐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材开发和以专家为主体的教科书(教参范本)的编写如何体现对话的原则。第四章阐述课堂对话方法的指导,包括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三个方面。

撰写本书的意图有以下三点。

第一,推进以培养良好公民素质为主旨的思想品德类课程从知识传递性课程转向对话性课程。当今世界,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未来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人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日益增强的同时,矛盾冲突也日显尖锐。很多矛盾和问题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演变成重大的灾难,成千上万的人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要想解决这些日益复杂的矛盾,并且及早预测可能发生的矛盾和问题以阻止危机的发展,人类需要比以往更高的智慧、更强的创造力,而这种智慧和创造力只能通过各方平等的对话与合作产生。因此,学校课程尤其是以培养公民资质为目的的思想品德类课程必须从培养对话力的角度来重建,将公民课程从传统的知识传递性的课程转变为对话性课程。

第二,为提高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新思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既带来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社会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虽然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被一再强调为国策,但是德育的方法仍然没有突破。最突出的问题是,回避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简化社会生活。教育者仍从单一的视角,用单一的价值观带领学生评判复杂的社会现象。虽然《品德与社会》《社会》《历史与社会》等新型的公民教育课程内容在与现实生活结合方面做出了很大改进,但是教师们仍习惯于说教和灌输。课堂中学生缺乏对现实中的道德难题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的空间,也缺乏与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协商、分享并协同解决道德难题的机会。这样的道德教育难以担负起提高公民道德的重任。我希望用自己的研究为公民道德教育的改进助力。

第三,推动学校教育在培养构筑和谐社会新生力量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党自“十六大”开始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怎样构筑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从党和政府到民间热切关注的话题和研究课题。正如《人民日报》文章所言,“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1]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不只是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全体公民的一个重要能力。所谓和谐的状态就是求同存异的状态,即在差异中发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在追求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中实现差异共生共存的状态,是多样性在全体公民共同认可的规则中共存共荣的状态。这种状态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实现。因此,可以说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的关键就是提高全体公民的对话力,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崇尚对话的社会文化,使对话成为一种公民的生活方式。根据国际上的研究,“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2]。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达1000美元阶段,即刚开始迈入这个“矛盾凸显期”。而今天的学生正是在我国GDP进一步提高、矛盾更加凸显的时候走进社会各个领域。他们将是解决矛盾、构筑和谐社会的新生力量。因此,学校教育更有必要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开展对话教学,使学生通过对话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社会、他人与自己,学会协商、理解和分享,学会与持不同观点者沟通与共存,以及以建设性的方式缓和冲突、解决问题,从而使求同存异的和谐社会变成现实。具有这种对话力的新公民不仅将造就和谐的社区、和谐的城市、和谐的国家,也将使中国人成为促进整个世界和谐发展的中坚力量。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我的博士导师高文教授的悉心指导,钟启泉、高峡、丛立新、胡惠闵、裴新宁、郑太年等教授也提出了宝贵意见,还有来自实践第一线的上海市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社会等学科的很多教研员和教师为我提供了大量案例,他们积极实践对话教学,给予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此外,本书在出版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波折,书稿历经多次修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倪花女士不厌其烦地进行了反复校稿,并提出宝贵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书中的观点和材料可能存在纰漏,谨望读者批评指正,并热诚期待与读者的对话。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沈晓敏

2013年10月于上海

[1]何振华。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J]。人民日报。2005-2-23。

[2]新华社评论员。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J]。人民日报。2005-2-20。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