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核心 > 一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第2页)

一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第2页)

教育教学资源在学校之间的配置不均衡,既是长期以来管理体制不统一、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造成的,又与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取向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热衷于建设重点学校、窗口学校,使原本就不多的教育资源分布贫富两极分化严重。虽然造就了少数条件优越、成绩突出的重点学校,但也产生了更多的薄弱学校,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因此,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便是一条重要的策略。

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有关标准,约束政府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在学校间的均衡配置。四川省成都市和山东省寿光市在建设标准化学校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值得借鉴。

2。加强师资配置的均衡,实行教师的交流制度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国家在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同时,应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尽量缩小重点校与薄弱校之间、城乡学校间教育质量的差距。教师在区域内、学校间的交流,是解决区域内师资质量分布不均、消除“择校即择师”问题的根本所在。教师的交流制度目前有教师工作轮换政策、对口支持政策、定期支教政策、跨校兼职政策等。

在教师交流制度中要注意如下两点:一是要真正实现区域内教师的自由流动,应采取“人走关系动”的实质性流动措施;二是强化政策保障,通过调节收入分配杠杆,统筹发放教师的结构工资等方面来缩小校际间教师收入的差距,逐步消除阻碍教师交流的各种不利因素。

3。加强薄弱校改造,提高教育办学水平

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要加大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提升办学水平。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着一大批薄弱学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学校之间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差别明显,出现了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的现象。中小学薄弱学校的存在,诱发了择校、乱收费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因此,改造薄弱学校是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政府要对薄弱学校采取倾斜的政策,保障经费的投入、教师的配置,把推进薄弱学校的改造与教育的布局调整统筹考虑,有效地改变薄弱学校的弱势处境;二是薄弱校挖掘自身潜力,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建立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4。取消重点学校重点班,着力解决择校问题

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不能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从教育公平的理念看,政策支持应对所有学校一视同仁。而重点校政策实施的结果是,这些学校能在大范围内录取高分学生,形成“摘豌豆尖”的教育;通过招收择校生和“共建生”而获得巨额收入;学校教师的待遇远远高于普通学校;学校有更多的高级教师的名额;等等。在质量的公平上是保证了少数学生的质量,丢掉了大多数学生的质量,妨碍普通学校儿童青少年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机会,这从根本上也有悖于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因此,实施《义务教育法》后,国家强调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

如果说重点学校制度使得学校之间产生了差距,那么择校和择校费制度则使得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要着力解决择校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原则。在公立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所辖片区的划分上,应尽力达到生源分配的相对均衡,同时,在小学、初中同一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安排上采取相对公平的电脑派位制,防止择校现象的蔓延。为了逐步解决择校问题,可以实行示范性高中、重点高中招生指标按各初中所招本学区在校生比例,平均分配到各校,单划分数线录取。山东、辽宁等地实践表明,一定比例的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指标到校,确能引导城市初中均衡配置办学资源,确保生源的平均分配。

5。实行城乡一元化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从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新阶段,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搭建城市与农村义务教育共同发展的统一平台,已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要实现均衡。因为城市方面基础较好,关键是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特别是教育经费管理和师资队伍管理两大方面。

第一,要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管理,明确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事业,是政府的职责。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由各级政府共同来承担,省级政府负责统筹落实,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这样不仅解决长期困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问题,而且政府可以在更大范围上统筹协调。自2006年以来,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免除杂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如2008年开始的免除农村中小学教科书费等,这些都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教育的重要举措。

第二,师资队伍管理上,城市和农村师资由教育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调配。建立起统筹城乡的义务教育师资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学校有充足的优质师资。此外考虑到农村的教学条件差等特点,在执行国家编制标准时,在给予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同政策的前提下,适当对农村地区有所倾斜,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此外,在生师比、校舍建设等重要指标上也要均衡地配置资源,减少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要采取分步走的措施。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为此需要先在全国部分具备一定条件的县域内、有些城市区域内率先实现阶段性的初步均衡发展目标,并在教育投入、教育设施、教师资源等基本办学条件方面首先实现均衡;然后再在全国大部分县域内、一部分地市区域内实现阶段性的基本均衡发展目标,东中西部义务教育发展差距也要相应缩小,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一定程度的均衡。教育部陈小雅副部长指出[10],全国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6。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努力促进西部教育发展

加大对西部地区扶持力度,高度关注中部地区义务教育公共资源严重短缺和区域间的不均衡问题。在中部各省要把省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的重点。

一是在物质上进行援助,尤其是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加大物质扶持力度。

二是在政策上进行援助,即所谓给予特殊的发展政策。可以直接给予经济政策授权,通过经济发展带动教育的进步。也可以直接给予教育发展计划、教育融资、教育产权管理、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是提倡区域义务教育发展的横向援助政策。政府应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落实“对口支援”政策。发达地区无偿地从经济、物质、人力,尤其是教育方面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援助。这些教育援助包括教育经费、教学设备、图书、师资等方面。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