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5。
[22]“首都基础教育体系创新研究”子课题五“北京市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研究报告”。
[23]本章撰写人员包括:俞启定、和震、查吉德、王欢、徐文新、陈建录。
[24]参见《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10。
[25]姜大源,刘立新译。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5)。
[2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7]李水山。农村教育史。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256。
[28]中国农业年鉴(2006)。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45。
[29]谭嗣同。谭嗣同全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366。
[30]黄尧。对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几点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19~20。
[31]第四战略专题组调研报告。职业教育发展战略,195。
[32]本章撰写人员包括:刘宝存、张永军、鲁妩媚、吴芬、黄雅婷、李函颖、杨秀治。
[33]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moe。edu。edoaswebsite1834info1247820433389334。htm,2009-07-172010-04-12。
[34]王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若干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8(2):17。
[35]周远清。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高等教育,2009(11):4。
[36]项目办公室。科学谋划未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综述。中国高教研究,2009(2):16。
[3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纪宣言。教育参考资料,1999(3)。
[38]DianaFarrell,A。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http:。dop-23917993。html,2009-11-06。
[39]金吾伦。怎样理解“国家创新体系”。光明日报,1999-03-12。
[40]周济。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9)。
[41]宋毅。创新型国家建设视野下我国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与改革。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22。
[42]陈厚丰。浅论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03(11)。
[43]宋中英,雷庆。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类型名称探析。高教探索,2009(6)。
[4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1-1997)。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3469。
[45]本章撰写人员:李兴洲。
[46]陈国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4。
[47]姚裕群,唐代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立。东岳论丛,2007(2)。
[48]姚裕群,唐代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立。东岳论丛,2007(2)。
[49]郝克明。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3。
[50]驻日使馆教育处。日本终身教育的发展以及对我们的启示。教育参考资料,1998(10)。
[51]沈蕙国,陆养涛。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0:268~269。
[52]陈剑琦。英国成人教育白皮书。比较教育研究,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