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1年) > 三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形成保障学校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第1页)

三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形成保障学校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第1页)

三、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形成保障学校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因此在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领导的目的就是要维护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保障校园安全,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的任务。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又进一步提出了这一问题。因此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切实维护好学校的和谐稳定成为教育系统重要的工作内容。在现实背景下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维护校园安定团结,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形成保障学校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基本条件。校园的和谐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使学校组织效能得到充分发挥,能够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1。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组织,直接关系到我国生产力能否快速发展,社会主义三大文明能否健康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真正构建。

从学校的组织特性来看,它具有集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有利条件,这对于和谐社会思想的传播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另外,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作用。

2。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是实现学校社会责任的重要保证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校作为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社会主义的建设正是靠一个个和谐发展的个人来完成的。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所在,也是社会和谐的主要指标之一。学校培养的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综合素质状况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文明的提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这个意义来讲,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必须在将和谐社会所包含的价值通过教育在社会的成员身上现实化,培养其成为政治生活的合格参与者、学习活动的积极行动者、高尚道德的不懈追求者以及和平稳定的坚定护卫者,并使之所扮演的多种角色和拥有的多重身份有机整合统一起来,在代代相继的奋斗中驱动社会的持续变革和不断演进。学校历来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功能,它是人才的聚集地、知识的创新源,它对社会产生影响,与社会共生互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学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的和谐稳定是这些社会责任实现的重要保证。对学生的培养需要学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氛围,学生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学习知识。而学校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这一条件能否实现。学校的和谐稳定也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管理以及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由此可见,学校稳定是学生成才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教育系统培养人这一社会功能的重要前提。

3。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是学校内部顺利运转的重要保证

只有维护好学校的和谐稳定,才能使广大师生在安全、文明、和谐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凝聚人心,汇集力量,聚精会神从事自身建设,才能使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各项目标得以顺利地实施和实现。师生是学校活动的主体。和谐稳定的学校环境,有助于调动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各种人际矛盾的有效协调,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环境和氛围的形成,有利于教师安心进行教学与科研。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巨大动力。

和谐稳定的环境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各项管理工作的实施是以稳定为基础的,管理工作的目的也是为了学校的和谐稳定。所以,学校管理工作与校园稳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的本质和内涵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概念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和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

社会作为一个大的系统,而教育只是这个大系统里面的一个子系统,它们两者的关系即是哲学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果整体各个要素处于相互联系﹑有序化﹑层次化的状态的话,整体的功能就大于部分之和,事物就会良性﹑持续发展。反之,如果整体的各个要素没有联系﹑杂乱无章或结构不合理,整体的功能就会削减,不能使事物保持连续﹑高效的发展状态。维护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是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本质的显现方式。

维护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重要的就是和谐校园的安全稳定建设,其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建设,目的是实现和谐校园的安全稳定。学校的和谐,是指学校内部各要素的平衡。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机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育管理的和谐等。具体来说,一是创建生态环境好的校园环境,实现师生与学校的和谐;二是完善学校的各类制度、规定,使其既具有管理有效性又具有人文关怀性;三是实现教职员工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四是实现学术氛围的和谐。

和谐校园下的安全稳定观是以生为本的安全稳定观。[44]因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从根本上讲,是指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发生着的某种关系,其核心都在人本身。离开了人,就失去了这种关系,和谐就失去了内容和意义。因此,发挥师生的主体地位,是建设和谐稳定校园的重中之重,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以人为本的和谐稳定观的形成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它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作为认识论,它要求我们认清学校和谐稳定建设中“人”的重要性,一切从学生出发,从教师出发。作为方法论,它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为学生和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解决学生和教师最棘手的问题。

2。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安全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创新

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技能与素养,所以要建设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为标准,淡化管理的痕迹,强化为学生服务的安全管理体制,使体制的完善成为校园稳定建设的保障。

3。以师生为主体的和谐校园系列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实践层面上活动的开展是和谐校园理念得以落实的重要途径。同时,实践活动也是检验理念是否合理的唯一途径。师生是学校运转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建设和谐校园的系列活动离不开师生的广泛参与。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活动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

(三)形成保障学校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的有力措施

1。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