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当下评估高等教育质量需要关注什么 > 第一节 当代英国高等教育评估历史与制度(第1页)

第一节 当代英国高等教育评估历史与制度(第1页)

第一节当代英国高等教育评估历史与制度

英国作为老牌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现代和当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英国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还有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的大学。在高等教育评估历史上,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的发展,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不仅范围扩大,而且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评估制度。

一、当代英国高等教育评估历史

(一)当代英国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英国高等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发展特色。毫无疑问,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堪称英国大学的自治传统楷模和质量标杆。目前,英国高等院校分为大学、高等学院和高等教育学校三种类型,共350余所,其中大学与高等学院有170所左右。

从管理权限上看,高等教育管理采取地方属地管理,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地方政府分别直接负责管理所属地院校。

政府重视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从院校设立标准的批准到通过评估等方式的间接管理,来影响高等院校的发展与质量保障。如要申请成立高等院校,政府会按照既定的标准严格评估,确认高等院校是否达到成立的条件;一旦获批,高等院校就成为独立的法人机构,与政府之间没有隶属的上下级关系,政府不能对高等院校进行直接管理。政府即使是顺应民意,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绩效,更多的也只能通过高等教育拨款机构这样的中介机构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活动来间接地施加影响。但这并不是说,高等院校在批准设立之后就可以为所欲为,高等院校自治与高度自由就可以没有边界。事实上,高等院校内部事务运作,校长选举产生等事项,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同时,院校内部也有大学宪章来约束与自律学校的办学活动。

(二)当代英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

1。英国高等教育评估的产生

英国高等质量保障体系经过了长期发展才逐步建立并完善的。以牛津大学(OxfordUy)和剑桥大学(CambridgeUy)为代表的传统英国大学,是一种高度自治的组织。它独立于外部控制,大学依照大学宪章开展自我教育活动,选择教师、设置课程和录取学生并授予学位。英国最初大学对质量的要求,常以牛津、剑桥两校的质量标准为参照。1832年达勒姆大学(UyofDurham)建立伊始,就从牛津大学聘请教师为自己的学校出试卷并阅卷评分。后来在英国大学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做法获得认同。它可视为英国大学最早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式,也可被认为是英国最早的质量保障内在评估方式。[1]

19世纪前后,英国的高校一般依靠私人捐助和学费维持学校发展,大学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治状态,与政府之间也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19世纪中期以后,这种自我发展状况被打破,大学与政府双方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而走到了一起。一方面英国受到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的影响,认识到大学能够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国家应该支持大学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的发展正受到经费的困扰,私人捐助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不稳定,私人捐助以及学费支持大学运转常捉襟见肘。由此,办学经费成为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共同语言”。1881年,政府首次对威尔士的两所大学提供了拨款资助,其后又对伦敦大学(Loy)和一些城市大学进行了资助。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战争因素,大学筹款愈发困难,校舍陈旧、设备紧缺、财政状况捉襟见肘,大学希望能够有稳定的办学经费来维持和更新设施,设备。与此同时,政府发现大学能够为国家机器开展研发工作,能够为国家利益提供更多的服务,政府十分希望与大学结成更为紧密的关系。1919年,英国政府召开了一次关于增加政府对大学资助的会议,这次会议催生了后来人们熟知的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的成立。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调查大学的财政情况,对大学财政困难又能满足拨款申请条件的大学由“大学拨款委员会”向政府提供建议。因此,“大学拨款委员会”充当的是政府与大学之间的一个“中介”角色,虽然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较之前更为紧密,但由于英国大学自治传统势力的强大,政府介入大学事务的影响非常有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迎来了世界性的人口生育高峰期,英国也不例外。新生人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正好处于进入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龄,他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十分迫切。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经济与工业大发展,需要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科学技术人才。在这种情形下,英国传统的“精英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20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的大学与学院的数量增加,学生人数增长使得高等院校规模扩大,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1961年,英国政府成立了以罗宾斯勋爵(LionalRobbins)为主席的高等教育委员会。1963年,该委员会发表了《罗宾斯高等教育报告》(Robbi),主要内容包括:在原有20所大学的基础上开办6所新大学;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英国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的人数应从1962年至1963年的216000人数增至1973年至1974年的390000人,再增至1980年至1981年的560000人。据推算,这一增长数意味着英国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从8%增至17%,高等教育经费开支也将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8%增至1。6%;再设立5所新理工科院校,将原有的10所高等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成立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ationalAcademicAwards,AA)以及独立的拨款机构等。

罗宾斯报告的发表,正式揭开了战后英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序幕,促使英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先后出现了9所新大学以及30多所多科技术学院。学生数量的增加使高校的教学资源相对紧缺,危及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1964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AA)机构。该委员会的职责范围是:(1)将学位、文凭、证书和其他资格授予那些在大学外教育机构中攻读该委员会批准的课程,并通过该委员会规定考试的人。(2)在该委员会准许的条件下,将学位授予那些在大学外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的管理下从事研究的人。但它的质量保证范围仅限于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主要在教学、师资、招生、课程设置、考试、学生学习等方面进行质量监控和评估,向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提供教育质量保证。[2]AA是英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以质量保证为运行目的的高等教育组织,它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组织机构上的确立。除了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外,高等教育评估了必须建立评估标准以及怎样实施评估等一系列的保障制度。因此,从制度的完整性角度来看,这时期只能说明英国高等教育评估尚处在初级阶段。

2。当代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20世纪70年代末遭遇的石油危机,英国经济状况出现恶化,国家的经济发展陷入“滞胀”,政府实施财政紧缩政策,削减了高等教育经费,进而影响到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导致大量高校学术人才外流,教育质量一度下降。进入80年代后,英国社会盛行效率与绩效的理念,认为政府不再是高等教育经费的纯粹投入者,而应是高等教育服务的购买者,要求高等教育应该更好地为改善国民经济作出贡献。针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问题,政府要求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与产出效率进行研究,应该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及相应的评估机制,来确保高等教育经费使用更加有效。[3]

1983年,大学校长和副校长委员会(itteeofVidPrincipals,CVCP)和大学拨款委员会(TheUyGrantsittee,UGC)联合成立了“学术标准小组”,对大学教学和管理的质量评价进行研究。1984年,“学术标准小组”发布了雷诺兹(Reynolds)报告,拟定的学术标准在各个大学宣传。这标志着英国开始正式将质量保障体系引入大学。不久,以诺曼·林多普(NormanLindop)为首的公共高等教育学位与课程审核委员会,发布了《公共高等教育学术标准的调查与证实报告》,建议在公共高等教育系统也要建立有效的内部审核和监督机制,以确保其质量水平。在这两个报告的基础上,英国政府1985年的高等教育绿皮书,希望大家在保持学术自由的同时对社会、学生和教师负责,以改善和保证其他教育质量。[4]该绿皮书的发表被认为是英国高等教育旧时代的结束和后罗宾斯时代开始的标志。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如何使高等教育更有效地为改善国民经济作出贡献;改变高等教育的原则;发展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强科研评估,重视高校与企业的联系。[5]

1986年,“学术标准小组”向英国政府正式递交了《大学学术标准》报告,详细介绍了大学学术标准体系和保证学术标准的一套措施和制度。1987年英国政府发布了高等教育白皮书《高等教育:迎接挑战》(HigherEdueetingthege)。白皮书基本上接受了《大学学术标准》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建议大学建立一套统一的学术标准审核体系,并要求AA加强对多科技术学院的质量审核。《1988年英国教育改革法》(EduAct1988)建议,成立大学基金委员会(theUyFundingcil,UFC)取代大学拨款委员会(UGC),创立多科技术学院基金委员会(thePolyteicCollegesFundingcil,PCFC),由它们分别对大学和公共高等教育体系进行拨款和质量评估。由此也就形成了以UFAA为主的“双轨制”的拨款与质量保证体系。[6]“双轨制”打破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仅是学校内部事务的传统观念,反映了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在其理念与行为方面的发展方向。

1990年,成立了大学校长委员会(CVCP)学术审核机构(AcademicQualityAudit,AAU),以审核大学的质量保证过程。但是,“双轨制”实质上是用不同的评估机构采用不同的标准对大学与多科技术学院进行评估。显然,它在满足不同类型高校评估的同时,也造成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等级分化,高校发展的公平性受到置疑。为此,英国教育与科学部(DepartmertofEdudSce)于1991年发布了《高等教育:一个新的框架》的报告:决心取消双单制,建议建立“单轨制”高等教育体系;停止AA的质量保证工作,允许多科技术学院可根据其意愿升格为大学;高等教育必须进行质量的审核与评估;成立HEFC,负责对所有教育机构的教育拨款。HEFC虽为非政府组织,但其中很多官员来自政府部门,他们对英国议会负责。它的主要职责是[7]:(1)为教学和科研分配资金;(2)促进高质量的教学与科研;(3)拓展机会,提高参与;(4)鼓励与工商界和社区的合作发展;(5)就高等教育的需求向政府提供建议;(6)向学生公示高等教育资源的质量;(7)确保公共拨款的合理使用。HEFC的成立及其工作开展,无疑加强了政府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影响。

1992年,英国《继续与高等教育法》(FurtheraionAct)颁布实施,其中规定:取消双轨制;分别在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设立三个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代替原有的基金会;学科层面的质量评估成为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的法定责任,由其下设的质量评估委员会(QAC)具体实施(1993~1997);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的设置被取消。

大学校长和副校长委员会以及多科技术学院院长委员会(CDP)于1992年5月组建了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HigherEduQualitycil,HEQC),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进行进一步的审核和认证。由于HEQC和HEFC的质量评估有很多重复之处,标准也不一致,造成开展评估工作的不必要矛盾。于是,1996年12月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合作规划小组来履行HEQC和HEFC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职能。1997年3月,在该小组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现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ualityAssurancyfherEdu,QAA),全面负责英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事宜。1999年11月,QAA颁布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框架:6》。2000年4月,QAA又出版了《学术审核及运行手册》。至此,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框架形成。[8]

QQA成立以来对英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其主要的评估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7~2002年。这一阶段,QQA对英国高等教育的评估活动主要集中在“院校”和“学科”层面。前者主要是接手CVCP的工作,对英国高等教育在院校层面上实施延续审核,后者主要是接手UFC的工作,对英国高等教育实施学科层面的教学质量评估。因此,虽然“院校”或“学科”层面的评估都由QQA进行,但其范围、目的、评价指标和评估结论却是相同的。

“院校”层面的评估,适用于所有高校,但只对院校层面进行评估。评估目的是评价高校是否达到学术标准和质量管理标准;其评估指标重在院校的学术标准与质量管理的标准,评估结论用“完全可信”“部分可信”或“不可信”三种。

“学科”层面的评估,适用于各个高校的所有学科。评估目的是评价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估重点包括“课程设计、内容与组织”“教学与评估”“学生成绩”“学习支持与指导”“学习资源”和“质量管理与提高”六个方面。评估结论用“优秀”“满意”或“不合格”三种。

第二阶段:2002~2005年。英国自2002年开始研究“院校审核”评估方式,取消了“学科”层面的评估。“院校审核”的评估目的是通过评估院校学术保障标准和质量机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在2002~2005年期间,QQA对英格兰和北爱尔兰所有的高校都进行了一次审核。

第三阶段:2006~2011年。英国开始了6年为一周期的面向英格兰和北爱尔兰所有高校的院校审核。第三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审核重点关注领域和主要关注内容是有所侧重和区别的(见表1-1、表1-2)[9]。

表1-1英国2002~2005年与2006~2011年院校审核关注的重点领域

表1-2英国2002~2005年与2006~2011年院校审核关注的主要内容

为了对当代英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历史有个简洁的认识,本章制作了当代英国高等教育评估大事件,见表1-3。

表1-3当代英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大事件

续表

(三)当代英国高等教育评估经验

1。内部与外部评估体系相互作用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由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两部分构成,它们相互作用,保障着高校的教育质量与学术水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