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世界高等教育的历史 > 第二节 当代德国高等教育评估历史与制度(第1页)

第二节 当代德国高等教育评估历史与制度(第1页)

第二节当代德国高等教育评估历史与制度

德国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曾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并影响到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出现了威廉·洪堡(WilhelmvonHumboldt)等一大批高等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当代,德国高等教育评估质量保障体系具有世界影响,对高等教育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一、当代德国高等教育评估历史

(一)当代德国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德国地处欧洲大陆中部,有16个州,国土面积35。7万平方千米,现有人口8200万,是世界经济和贸易大国。德国一直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高等教育投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高等教育在全球享有盛誉。目前,德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较高,共有373所公立高等院校以及众多的私立高校,各类大学共设专业14000余个。

高等教育机构中包括综合大学、工业大学、师范大学、艺术、电影和音乐学院及应用科学大学等。综合大学主要培养科学发展与研究的后备力量,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化,毕业生通常都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科学研究能力。对于那些希望通过理论模式获取知识的人来说,综合性大学更符合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应用科学大学是伴随现代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其教学密切联系实际,毕业生除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实践能力很强,受到企业的欢迎。喜欢学习实用知识的人适合就读于应用科学大学,而那些有天赋的年轻艺术家可以在某一所电影和音乐学院展示并发展他们的能力。

当代德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既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教育改革有关。根据《雅尔塔宣言》(TheYaltaDe),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战败国德国被划分为四个区,分别由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占领统治。为协调四国之间的关系,在柏林设立了战后德国的最高权力机构“盟军联合委员会”,与此同时,又组成了一个“协调委员会”,专门负责解决各种具体问题。该委员会下又设立多个分会,教育分会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教育分会扮演了“教育部”的角色。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德国来说,面临着许多严峻的考验。如一些优秀教师流失,学生数锐减以及学校建筑、实验室和藏书遭受到严重破坏。但德国在战败后立即着手国家复兴与改造德国大学的活动。最初的改革是在四国占领军的指导下进行的。改革的共同点是“非纳粹化”。首先,采取措施留住了相当数量的大学教师;其次,废除了纳粹时期的所有命令规则。另一方面,四国占领军的改革活动又各具特色。如美军在1947年发表的《施瓦尔贝基准》(SchwalbacherRi)改革案中,提出要强化大学的自治和管理,包括解体“正教授大学”在内的大学内部秩序;英军在1948年公布的《青色鉴定》(BlaueGuta)改革案中,提出要向社会开放大学门户,加强和大学外的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吸收企业界人士加入大学评议会等;在法国占领区则出现了两种新型大学,即由法国和德国州政府共同管理的新大学和接受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行政高级大学,柏林大学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为此提出了抗议并最终脱离大学,设立了柏林自由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在管理运营方式上的特色是在预算上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向校内有关学术机关派遣学生代表。[1]

在占领期即将结束的1948年,为了协调各州之间的关系,由各州共同设立了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1949年,又设立了处理各大学之间共同问题的大学校长联席会议,新的高等教育体制逐渐完善、充实起来。1948年6月20日,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1949年5月23日,在美、英、法控制的西区公布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GruzfurdieBundesrepublikDeutsd),9月4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不久,美、英、法占领军撤出了联邦德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相应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进入20世纪50年代,德国迎来了适龄人口进入大学的高峰期,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寻求获得理想职业所必需的各种高等教育资格。在这双重因素的影响下,从60年代初开始,德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首次数量上的大扩张。1950年,联邦德国高校新生入学者人数占同龄人口(19~21岁)的比率约4%,到了1960年,这一数字则增至7。9%,1980年达到19。1%。在校人数增长也很快。1960年,联邦德国高校的在校生人数约为29万人,1970年达到约51万人。1980年增加到104万人,与20年前相比约增加了3。6倍(见图1-1)。可以说,这三十年,联邦德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传统的精英阶段跨入了大众化阶段。[2]

图1-11950~1980年联邦德国高校在校生数和入学者数

20世纪90年代,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统一,统一后的德国高等教育发展重心之一转向对民主德国的高等学校设施和制度进行改造,逐步缩小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进入21世纪,德国联邦政府致力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强化教学与科研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

(二)当代德国高等教育评估产生与发展

德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历史发展与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高校数量的扩张和结构的巨大变化。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和国际化,德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失去了中世纪的风采,教育发展本身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指责和批评,加强对高等教育评估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呼声日高。

联邦德国20世纪60年代末的高等教育,在新的政治、经济、人口形势下,传统的高等教育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结构改革势在必行。科学审议会于1960年发表了《关于扩大学术组织的劝告》,劝告中提出了要扩大各大学的收容力等改革方案。1962年,审议会又发表了《关于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类型的建议》,提出要围绕专业领域建设重点大学的构想。除此之外,在联邦政府于1970年发表的类似教育白皮书的《1970年教育报告》中,提出设立综合制大学、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等建议。1973年,由联邦、各州教育计划委员会制订的“教育综合计划”中,提出了扩充短期(3年)学习课程、保障各地区公民接受教育机会的权利、大学向综合制大学的改革等改革提案。这一时期,除了对已有的高等教育机构规模进行扩充外,又诞生了若干所新大学。同时,设立综合制大学的设想也逐渐成为现实。

20世纪70年代初,为适应高等教育人口不断增大的趋势,确保高等教育的均等性,出现了综合制大学和高等专科学院两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此外,技师学校等一些短期高等教育机构也升格成为高等专科学院。为了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师范类的高等教育机构得到了扩充,其中相当数量的师范学院被编入了综合大学。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进一步引起重视。

20世纪90年代以前,德国高校没有开展校际之间的评估[3],由此带来不同高校之间学分相互转换困难,学生修业时间过长,学位制度、文凭与其他国家教育制度差异较大等问题十分突出。为此,德国高等教育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HRK)、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和德国科学议会(DAAD)对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质量保障起了重要作用,德国科学议会也提出了鼓励大学进行评估的建议。于是,各地区和州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的地区性高校评估机构。

1994年,德国完成了两项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先期性试验课题,1995年,课题成果被引入高等教育评估活动中。HRK和DAAD各自负责一项。课题对高等教育评估的主要贡献在于它们把评估策略的讨论扩大到整个国家范围,建立了可接受的高等教育评估绩效指标和质量保证体系。HRK首先对机械工程专业和通迅设计专业进行了试验性评估。其后,HRK和DAAD提出了在全国建立德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议,为其后德国广泛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奠定了基础。

在新修订的《高等学校总法》指导下,针对德国高等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HRK联合KMK、德国科学议会等机构推行了三项重要改革[4]:第一,1995年通过了“关于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评估”的会议决定,各州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与HRK建立一个学习和考试规则协调联合委员会,委员会为学生转学、各校间学位和成绩的相互认可提供帮助;第二,DAAD做出有关20世纪90年代高校发展和高校质量评估的建议,鼓励大学进行评估,各地区和州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的地区性评估机构,负责本地区或本州高等学校的质量评估;第三,德国高等学校根据1998年修改的《高等学校框架法》,在现有学位制的基础上同时引进了跟国际接轨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及课程,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增进德国学位与国际学位的一致性,促进学生的流动和满足国际学生在德国学习的要求。

1998年,完成了《高等学校框架法》第四次修订,德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力图确保21世纪德国高等学校在欧洲和国际上的竞争力。该法第六章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的评估做出了具体的规定,“高等学校在教学科研工作、师资的培养以及人员聘任的平等性等方面应该接受定期的评估。评估之结果应该向社会公开”,从法律上确定了评估的地位。以《高等学校框架法》为指导,HRK联合KMK、DAAD等机构实施了两项针对性的改革:一是为增进各州在高等教育质量改进措施方面的信息和经验交流,各地区性评估的编制必须遵守全国性统一标准,并且在专家、有关人士、地区性评估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之间建立一个全国性网络,HRK从1998年年初到2000年年末实施一项全国性的质量保证计划(TheQualityAssura)。二是针对新的学位课程所要求的学习和考试成绩以及实行新学位这一情况,HRK和KMK于1999年7月7日共同建立了一个跨州的认证委员会,委员会作为HRK的分支机构,其主要责任包括为新学位课程的内容区分制定一个参考框架;地区性认证机构的申请和运作必须遵守的统一标准;负责认证、协调调和监督这些机构开展工作。[5]

在HRK和KMK的支持下,高等教育评估不仅在德国的各个州进行,而且州际之间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建立起来开展评估。如不莱梅大学(Bremey)、格拉斯珐尔特大学(GrasfeldUy)、汉堡大学(HamburgUy)、基尔大学(KielUy)、奥登堡大学(Uy)和奥斯托克大学(Rostoiversity)共同成立了“北德大学协会”(NorthernAsso),这个联盟于1994年建立,实际上是一个跨地区评估机构,通过对各个大学可比的同类专业进行评估,目前已经对九类专业进行了评估并公布了结果。

德国下萨克森州于1995年设立了一个专门的评估中心,称为下萨克森州中心评估机构(ZVEA),负责对该州的大学进行评估。它是在下萨克森州政府的支持下成立的,由地方政府提供资金,州大学校长联席会议主持。到目前为止,已经有8所大学和在12所高等专业技术学院的5个学科接受了这个中心的评估。1999年以来,这个中心还承担了对该州新专业,特别是新实施的硕士和博士两级学位体系学校的专业认证工作。同年,这个中心被联邦总认证机构承认并被授予了更大的权力,开始承担联邦州之间甚至国际上的学术认证任务。

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建立了称为“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评估机构”(theEvaluatiohRhiphalia)的一个专门评估大学工作评估机构。该评估机构辅助该州所有的大学,把高等教育评估方法作为大学质量保证与改善自我调控的手段。像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一样,在巴伐利亚、柏林以及其他联邦州,也颁布了同样的法规,采用了类似的措施。[6]

1999年,德国工程师协会等组织与高等应用技术学院合作,联合成立“工程和信息科学教学评估机构”(ASII)。另外,将一家总部设在瑞士苏黎世,理事机构设在德国波恩的跨国评估机构(FIBAA),专门评估德国、瑞士和奥地利三国商学院开设的MBA课程。随着开设国际流行的学士和硕士课程的学校日益增多,教学评估机构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7]

除了这些评估机构或中心外,还有一些在民众中有影响的纸质媒体也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积极参与对大学和大学专业的评估排序,如具有国际影响的德国著名周刊《明镜》(DerSpiegel)、《明星》(Stern)、《焦点》(Focus)等把排序结果公之于众。1999年《明星》开展了一项颇具规模的“大学测评”,对全德140所大学的数学、计算机、物理、经济、化学等专业进行了学科排序,评估结果在当年的第25期上公布。尽管这类媒体开展的评估从学术上不一定十分科学合理,但它们对公众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民众中有很大影响。很多德国、欧洲国家、甚至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学生及留学生在选择德国大学时,都参考这些媒体对德国大学,尤其是学科专业的评估排序结果。[8]

总之,德国高等教育评估已经在高校广泛开展,无论在州层次上还是联邦层次上,评估已作为监督高校发展与绩效的重要手段,我们有理由相信,德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开展在欧洲会后来居上。

(三)当代德国高等教育评估经验

1。目标明确,重视内部评估

虽然德国高等教育评估方式多种多样,但高等学校办学质量保证一直是教育评估核心内容。概括而言,德国高等教育评估围绕的目标主要有:高等学校的自我管理机制;建立高校或系科特色,促使高校或学科具备特长;分析和评价大学的教学质量;分析和评价大学的科研水平;为大学和高校发展提供国内横向比较参照点。

高校自我评估不仅是评估的基础性评估,也是提高自我评估能力和促进自我管理的一种方式。为使高校误解评估而采取自我保护措施,从而使评估结果失真,在内部评估之初就将评估目标、评估方式、评估程序告知被评机构负责人,并与之共同协商评估计划。评估机构与被评高校之间属合作关系,评估小组人员由自己学校人员组成,评估的目标在于明确学校的目标定位,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发现不足,以便今后改正。

2。评估组织多样

德国高等教育评估的方式可以概括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前者指高校按照评估指标对自己的行为和成绩进行自我评估;后者指与被评高校不存在有人事、业务等方面的联系的一个管理职能部门、一个组织或一些专家,独立地对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管理和机制、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其他方面开展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向被评估对象提出改进建议和方案。

由上可知,外部评估组织具有多样性。如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机构或由其授权认可的评估机构,如下萨克森州评估中心和北莱茵州评估站;又如半官方或非官方机构,主要有联邦大学校长联盟、联邦科学协会、大学发展促进中心、大学信息系统组织等;再如由学科专业委员会成立的评估组。

为了保障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德国高等教育评估不仅评估组织多样,而且在评估组织的专家构成上也做足了功课。它要求外部评估专家必须具有丰富的高校教学与科研经验,或具有长年的职业实践经验,或为熟悉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外国专家。无论哪种专家,他必须能够代表被评学科当前的发展水平,同时又能兼顾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而且所有专家均来自被评高校所在州以外的地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