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管理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大学管理的核心概念(第1页)

第二节 大学管理的核心概念(第1页)

第二节大学管理的核心概念

大学之所以能够保持近千年的充满活力的延续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学术使命和价值。

——《我国研究型大学学术文化建设探析》

一、大学管理的演变:由单一模式演变为双重模式

众所周知,大学的成立最早是由学者行会发展起来的,后来才出现了由国家投资设立的大学。大学自成立之初即是一个学术性组织,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为了管理的有效性,才出现了行政组织,由行政组织管理学校的日常事务。在成立之初,大学是一个自我封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社团,具有规模小、结构简单和社会联系松散等特点,学术活动是其主要活动,在此情景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分化出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以学术管理为特征的自我管理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但在现代大学中一切情况都发生了改变。

(一)大学管理的地位不断提升

首先,大学的功能变化了。大学的功能从传授普遍学问的场所,发展到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再到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的“服务站”;从人才培养单一功能,到教学科研的统一,最后发展到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

其次,大学和社会的关系变化了。大学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和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大学已经从处在社会边缘的“象牙塔”,步入社会生产、生活的“中心”,成为社会组织的“轴心机构”。从“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的封闭状态,发展到直接推动社会发展、服务人们生活的“动力源”“服务站”。

最后,规模扩大了。在学科发展上不断走向综合化、多元化:由初创时期的少数人文学科,最终到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大发展的巨型大学。正如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工具主义代表人物克拉克·科尔在《大学的功用》一书所讲的那样,“纽曼的大学是一个居住僧侣的村庄,弗莱克斯纳的大学是一个由知识分子垄断的城镇,而现代的多元化巨型大学则是一个五光十色、魅力无穷的大城市”。

正是由于上述变化,大学发展了,功能增加了,规模扩大了,大学管理才变得尤为重要,管理方式也需要随之变化:更需要专业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于是,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服务、管理工作的群体:大学行政管理。

(二)大学管理需要专门管理人员

首先,教授需要行政的“服务”。随着大学功能的增加,随着大学与社会关系的密切,大学的行政事务日益增多,教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顾及日常繁杂的行政事务,需要有社会分工,需要“学术”和“行政”的分离,教授需要行政的服务。

其次,教授“不愿管”,也“管不好”行政工作。教授只能管理本学科的学术事情,对于其他学科,对于其他日常事务,教授“不愿管”,也“管不好”。现代的大学成为多元化巨型大学,学科众多,而教授只是本学科的专家,学科之外,不甚了解,这就需要行政工作去组织、去协调、去平衡各个学科的布局、各个学科的利益、各个学科的资源分配。

再次,管理也有一门学问,管理队伍也需要“专业化”。随着大学从社会边缘的“象牙塔”,步入社会生产、生活的“中心”,随着政府对大学控制力度的加大,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和社会、政府接轨,大学内部行政事务也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专业化。而行政管理也是一门学问,也需要积累、需要学习,行政队伍也需要“专业化”。教授在管理领域实属“外行”,从事行政工作往往是他们的弱项。

最后,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行政管理在大学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一点可以从国内外大学的发展变化诠释出来。

研究表明,教授参与过多的行政管理效果并不好。大学是一个社会组织,它有自己的内部发展逻辑,它也要讲求效率。大学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不可能教授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欧洲大学教授的权力很大,但效果并不好。”[1]有一项研究,把美国几百所大学的教授参与管理方式分为两类:一类为教授只参与课程设置、专业设置、教授职称评定等学术管理;一类为参与资金分配等行政事务管理。结果发现:“教授如果只参与学术管理,那么参与程度越高,学校的业绩表现越好;而教授参与行政管理则相反,参与越多,学校的业绩表现越差。这是2001年发表在《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JournalofEicBehavianization)上的文章”[2]。

以上说明两点:第一,随着大学功能的拓展,大学管理的地位不断提升;第二,随着大学的发展,需要专门人员从事管理工作。行政管理在大学管理过程中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没有行政管理,大学管理必定是没有效率的,是混乱的,是行不通的。这就是大学管理的演变:由单一模式(学术人员的自我管理)演变为双重模式(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

二、大学管理的核心: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协调

大学是一种特殊的学术组织,有其特殊的追求与理想,这就决定了大学有其特殊性的组织形式。反映在大学管理方式上,必然也有其特殊性,即“学术管理”,这反映了大学的传统、本源和特性。但随着近代大学功能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大学的社会属性、政治属性不断增加,行政管理不但在大学出现了,而且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双重性”是现代大学管理的主要特点。在此我们重点讨论“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内涵,及二者“必然性”“必要性”“互动性”的关系。

(一)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内涵

“学术管理”这一概念出现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但它抓住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问题,反映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和特点,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虽然目前对学术管理还没有统一的看法,还有争论,但一般认为:学术管理是指大学学术事务和活动的管理;主要针对行政管理而提出的,针对大学管理的特殊性而强调的。

1。学术管理

高校学术管理是指对高校内部学术性事务和活动的管理。主要是指大学中以促进学术发展、提高教研水平为目的,主要由学校各个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代表组成的组织,根据教学和学术发展的规律及知识的权威性,对学术事务具有咨询、审议、评定、决策等管理。大学学术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它是指对大学中所有学术工作及一切与学术有关事务和活动的管理(除去后勤总务工作)。从狭义上讲,大学学术管理是指对大学学术事务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指根据教学和学术发展的规律及知识的权威性,依靠专家学者的力量对大学内部学术工作开展的管理活动。它所处理的是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事务,主要包括专业和课程的调整和设置、学科发展方向的选择、学术规划的制定、学术梯队的配置、教师和研究人员的任用、科研成果的审定、职称的评审等,而不是泛化的、一般意义上的学校事务。[3]

学术管理往往由“学术管理组织”来完成的。所谓“大学学术管理组织”,是指大学中以促进学术发展、提高教研水平为目的,主要由学校各个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代表组成,根据教学和学术发展的规律及知识的权威性,对学术事务具有咨询、审议、评定、决策等管理权力的学术团体。在我国,大学学术管理组织主要指大学的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成果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材评审委员会、课程评估委员会、科技规划委员会、专业评议委员会等。在国外,这类组织主要包括大学的评议会(有的叫协议会)、教授会、教授评议会等。[4]

学术管理的对象是高等教育的学术事务与活动,主体是教师,是拥有渊博知识的学术人员,即包括校长、教授、副教授及所有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人员。只有这些具有学术造诣的人员参与到大学的学术管理中,才能保证大学学术标准得以贯彻、实现,才能保证大学学术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术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真正能够体现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反映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5]

2。行政管理

高校行政管理,是指对高校内部行政事务的管理,即管理主体依据学校章程和某种民主程序及上级赋予的职权,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对学校工作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具体说来就是高等学校为了实现学校工作目标,依凭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积极发挥管理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

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大学的学术特点决定了学术人员应该在大学中广泛参与管理学术事务;大学的行政管理也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行政管理是大学组织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因素,大学职能的多样化,大学组织的复杂性,需要有强有力的行政管理发挥作用。同时,大学行政管理的合理性还在于能够弥补学术管理的不足,消除学术管理的局限性。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是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学校的整体目标。学术管理的存在确保了大学教学、科研的基本属性,行政管理的作用则在于协调大学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6]

就个人理解:行政管理是指对高校内部行政事务的管理,行政管理的内涵(包括管理主体、方式、内涵、追求的目标等)指向行政管理人员的,科层的、等级的,统一的、纪律的、秩序的,公平的,效率的。

(二)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协调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