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管理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大学是独特的(第2页)

第三节 大学是独特的(第2页)

(一)勇担社会责任的大学使命

大学是时代精神的象征,是社会良知的灯塔,也是人类精神家园和民族文化的守护者。大学应该既体现着某一时代的精神,同时又承载着人类终极的价值追求。只要人类的文明延续,大学前进的步伐就不会停止。

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的各种讨论越来越多,但无论如何,大学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大学是以科学思想为基础,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的地方,大学总是严肃地、批判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永恒价值。而大学的功能则是要通过学术性的教学(而不是职业教育或者技术教育)和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全面地塑造学生,传承和创造人类的知识与文化,并服务于当下社会。简言之,大学就是要以培育人才、创造知识为根本使命,以服务社会、造福国民为己任。

大学虽然应该重视履行社会服务的使命,但并不能把大学的使命简单地定义为单纯地反映和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是认为大学应该做真理的发现者,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真知灼见;大学应该做社会正义的守护者,对现有体制的不足提出批判;大学应该成为变革社会的力量,做指引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灯塔。概括而言,大学应当追求知识,服务社会。[5]

大学如果失去精神,就是一所普通的教育机构,大学如果没有文化,那也将是一所平庸的学校,就无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位置。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则是大学更为重要的一种气质。[6]

(二)“学术高于一切”的追求

大学作为一种学术共同体,是一种非营利的学术组织,国外权威统计显示,不以营利为目标的组织最具生命力。正因为如此,从大学建立至今的800多年历史长河中,其学术性就是人们孜孜追求的目标,也是它的魅力所在。为此,学术、学科、学者、学生是大学关注的焦点,也是办学的主体,同时也是大学水平的标志。正如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7]我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英、法、日、俄等国家著名大学深入研究后,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应具备的主要特征:(1)人才培养出类拔萃;(2)学科建设领先;(3)师资队伍学术造诣深厚;(4)科研成果丰厚;(5)办学层次高;(6)面向世界;(7)经费充足[8];也有人概括为,“一流大学的主要标志应该是具有一流的学者、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术水平和培养出一大批一流的人才”。不难发现,这些特征的“焦点”都集中在“学术”上。为此,学术性是大学孜孜不倦追求的组织目标,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三)“真理高于一切”的大学精神

探索真理、认识真理、传播真理是高校的追求,也是大学精神所在,更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品质与精神。它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学术自由精神、真理至上精神、学术创新精神。学术自由的精神源于“思想自由”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这种自由是学者从事知识传授、探索、应用所必需的。“真理至上”精神是大学的追求和应有的品格,它强调独立的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拒绝一切权威和教条的禁锢与束缚,不唯上、不唯书,坚持真理,追求正义。学术创新精神集中反映在“反思精神”“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如上所述,任何知识都是有其局限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没有永恒不变的绝对的真理,这一点就折射出“批判精神”“学术创新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正因为大学具有这种学术自由和真理至上的精神,才使得大学和社会的关系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一方面大学离不开社会,大学服务于社会;但另一方面,大学又不完全融于社会,有自己的边界和价值取向。可以这样理解:社会是现实的,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当前的利益,主流追求的是金钱和地位;大学是理想的,学者们关注更多的是未来问题,追求的是真理和事实。为此,大学可以用一种超然的态度,去审视现实,去评判是非,批判丑陋,预测未来。这种超脱、超然也正是大学的魅力所在。

(四)“自由、宽松、多元、包容”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

很多学者之所以选择大学工作,是因为他们喜欢大学的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青年学子们之所以留恋母校,多数是因为大学放飞了他们青春和理想,高雅的校园文化、浓郁的学术氛围给了他们心智的启迪和升华。

大学氛围、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相辅相成,内涵十分丰富。它包含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自由精神、独立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诸多内容。就个人观点,这些精神可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大气”。“大气”应成为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氛围不可或缺的因子。只有这种“大气”,才能使得我们的大学、学者、学子不局限自己的利益、眼前的利益、身边的利益,而着眼长远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人类的利益;才能守住自己的“根”,守住自己的“底线”,才能不迷失方向。这也是我们目前大学普遍缺少的“大气”。“大气”就是一种学术气度、学术胸怀、学术环境。“大气”所追求的就是:“自由、多元、开放、共享、流动、交叉”。[9]

需要解释的是:这种氛围、这种文化不是自动产生的,是需要营造的,是需要在大学精神的引领下推动的,是需要制度保证的。即精神指导行动,制度保证行为,行为营造氛围。这种“自由、宽松、自主、多元”的校园文化,具体表现在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在学校层面主要表现在“大学自治”和“开放、多元、包容”的特点;在教师层面,主要表现在“学术自由”和“批判精神”;在学生层面,主要表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方面。

总之,大学的精神在于它的坚守性,在于它坚守“真理”,坚守社会的“良知”,这也是大学的魅力所在。这种魅力也源于它的“学术性”。学术性要求“不唯上,不唯书,只唯真”的精神;学术性的基石在于创新,而创新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自由的氛围。所以大学的魅力和大学的逻辑是相通的。

[1]李元元。学术发展是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主线[N]。中国教育报,2008-10-23。

[2]郭冬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7。

[3]波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1-12。

[4]首都师范大学。现代大学的文化精神[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5]马健生,孙珂。美国高等教育创新机制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5)。

[6]黄达人。大学的使命、精神与声誉[J]。中国高等教育,2006(21)。

[7]张兆芹,王妮。高校学术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Z]。I。2006-8-23,Available:http:。ep-etarticlehigher20060823083423。htm。

[8]马金城。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与我校办学目标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1997。

[9]佟庆伟。大气:大学精神不可或缺的因子[A]。首都师范大学。现代大学的文化精神[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4。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