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中的管理思想 > 第三节 大学的内在张力(第2页)

第三节 大学的内在张力(第2页)

第一,主张者不同。支持管理学观点的主要以校外的行政官员、学生家长、投资者、社会媒体为代表;校内以行政人员为代表。持教育学、大学特殊性观点的主要以校内教授、学者、理想主义者为代表。

第二,价值取向不同。持管理学观点的把“效益”、外在“价值”放在第一位,特别关注学校的社会价值、投资效益、学生就业率、学校社会贡献率、科学技术成果转换率等;而大学则重视其自身的内在发展属性,坚守他们的学术水准与大学精神,把大学的知识性、学术性、创新性以及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放在首位。

第三,着眼点不同。管理学更关注的是现实的、短期的、立竿见影的利益,更关注经济的、商业的、量化的、可视的、改革的事情;大学则更关注长远的、未来的利益,关注本质的、文化的、规律的、传统的、积淀的东西。

第四,对大学教育价值看法不同。从管理学看,更看中大学教育的实用性、工具性、技术性、职业性、专业性;而从教育学看,则更看中大学教育的基础性、长远性、通识性、学生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等内容。

第五,对大学的希望与理想不同。管理学认为,大学应该“以顾客为导向”“以变化求生存”“以协作为标志”。[10]大学内部的人则希望大学是有“历史的”“传统的”“文化的”“有名人的”“有特色的”“有主张的”“有坚守的”。认为“传统的、持之以恒的比不断变化的更重要”[11]。

第六,评价标准不同。管理学的评价标准是看“贡献”,侧重利益、现实、实用,可见的、具体的、量化的;大学的评价标准则重点看“水平”,是抽象的,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把可被触知的资源转化为无形物资”[12],不好量化。为此,他们希望通过固守他们的精神、主旨、程序方面的核心传统来赢得社会的“尊重”[13]。

第七,工作过程不同。管理学是通过“评价”手段,来监控、改进组织运行过程,是希望把教学、科研等“无形”的东西变成“有形”的“绩效”“成效”,关注的是一种能量“释放”的过程。而大学学者是通过教学过程把“有形”的教学资源转化为“无形”的学生发展潜力,关注的是一种能量“积累”的过程。从“无形”“有形”,“储存”“释放”能量上分析,二者过程正好相反。

总之,“大学”与“管理”的对立性、张力主要是因为二者价值取向偏差造成的,一个侧重价值、学术、水平、内涵,一个侧重效益、实际利益、贡献力、成果。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外部体现在“大学与社会”的矛盾(或张力),内部体现在“学术与行政”的矛盾(或张力)。

表3。1大学管理的“价值”与“效率”之间的张力

续表

总之,“大学”与“管理”在价值取向上,既有统一性,又有很大差异性,反映了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实际上就反映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外部“大学——社会”的张力,内部“行政——学术”的张力。

四、“张力”的价值与作用

“张力”是大学发展的动力,把握好这对“张力”是我们提高对大学管理的认识、提升管理水平的切入点。大学管理就是追求这对“张力”和谐统一的艺术,就是要把握好张力大小,把握好“分寸”与“尺度”。

第一,张力的内涵。“大学”与“管理”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反映在“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出“大学——社会”的张力,即大学自身传统特征与社会期望、要求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就是人们俗称的大学与社会的“远”与“近”,其内涵反映了大学传统、大学特色的保持程度,大学“象牙塔”的倾斜程度,大学对社会的开放程度,大学要不要保护层?行政规律、市场规律在大学内起多大作用等。在大学内部,这种差异性反映在“行政——学术”的张力上。实际上折射出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问题,办学效益与学术追求问题,学术自由问题,教授治学问题、行政化问题等。总之,很多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都反映在这两对“张力”上,反映在二者不和谐上,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把考察这对张力作为研究大学管理的“切入点”的原因。

第二,张力的性质。这对张力是普遍存在的,而且长期处于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转换过程中。从中世纪大学诞生之日起,就存在“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张力,只是不同的时期,表现形式不同,平衡点所处的位置不同。如中世纪欧洲传统大学,大学与社会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大学被称之为社会的“象牙塔”,由于后来大学被宗教所控制,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二者张力失去了“平衡”,结果在大学发展史上出现了300年的“冰河期”,由于大学招不到学生,大学险些关门消失。而近代,大学成为了倒塌的“象牙塔”,大学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成为社会的“轴心组织”,大学的外在围墙消失了,大学的精神围墙也正在消失,为此不少学者强烈呼吁大学自主办学权问题、社会冲击问题、大学行政化问题,大学与社会的张力是否又失衡了?是否又倒向了另一边?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听到校外官员、社会评论家的另外一种声音:大学是社会改革的“最后的堡垒”,他们理论脱离实际,传统保守,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等。在大学管理过程中,如何看待双方的意见?谁说的有道理?我个人认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只是立场不同、观点不同、看法不同,这正是二者张力的表现,是一种“常态”表现,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由于张力是长期存在的,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张力的平衡点是不同的,故持不同观点的人,争论、矛盾也是永恒的、长期的,也是常态的。

第三,张力的作用。张力是推动大学发展、提高管理水平的动力。大学的发展就是在社会与大学、行政与学术的对立统一中进行的,就是在张力“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螺旋式发展中进步的。历史发展表明,大学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不能完全靠一方面的力量,二者缺一不可。如果缺少社会的力量,缺少管理的力量,大学就会犯理想化的错误,就会不从实际出发,不从社会需要出发,就会缺少效率,就会失去社会的支持与理解,就会走入关门的地步(历史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但另一方面,如果缺少学术的力量,大学和其他社会组织就没有本质区别,大学也就缺少了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也就没有存在的特殊意义和必要性。因此,正是这种现实性与理想性、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冲突、矛盾,才是推动大学发展,提高管理水平的动力。

[1]杜瑛,戚业国。大学内部权力的冲突与融合——文化的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08(4)。

[2]杜瑛,戚业国。大学内部权力的冲突与融合——文化的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08(4)。

[3]杜瑛,戚业国。大学内部权力的冲突与融合—文化的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08(4)。

[4]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陈晓菲译。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5]许珂,李化树。论赫钦斯的高等教育思想[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4):117-120。

[6]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陈军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3。

[7]田宝军,智学,徐爱新。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基本条件和原则[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

[8]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4。

[9]田宝军,智学,徐爱新。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基本条件和原则[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

[10][美]罗伯特·波恩鲍姆著,毛亚庆等译。高等教育的管理时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2。

[11][美]罗伯特·波恩鲍姆著,毛亚庆等译。高等教育的管理时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2。

[12][美]罗伯特·波恩鲍姆著,毛亚庆等译。高等教育的管理时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2。

[13][美]罗伯特·波恩鲍姆著,毛亚庆等译。高等教育的管理时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5。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