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中的管理思想 > 第二节 大学是发展的(第2页)

第二节 大学是发展的(第2页)

柏林大学对古典大学的传统进行了改良,摆脱中世纪大学传统精神,将大学变为科学研究中心,其任务是研究“创造性的学问”,重要的是“发展”而非“传授”知识。“科研和教学的统一”成为大学新的原则,它赋予了现代大学新使命——科学研究,同时奠定了大学探索真理、创造知识的社会使命以及科学理性精神的崇高价值。新使命的赋予使大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在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办学模式成为19世纪美国及欧洲国家效仿和学习的典范。[5]

三、教学、科研、服务并重的当代大学

与第一个时期经历了好几个世纪的情况不同,第二个时期的时间相对较短,一般认为19世纪后期是第三个时期的开始。

当时,美国受德国的影响,19世纪创建了一批研究型大学,在此基础上,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也因美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他们率先将社会服务纳入了大学的新功能。社会服务分两个层面,一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设立应用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二是大学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学科研究优势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这种变化以颁布《莫里尔赠地法案》和“威斯康星理念”为代表。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里尔赠地法案》,这导致了美国建立一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农工学院。同时也成立了一些以自由教育和实用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州立大学,突破了大学以培养牧师、绅士、教师、医生和律师的传统。威斯康星大学的办学理念:为社会直接服务是大学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服务应当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大学应当成为服务于本州全体人民的机构”。“威斯康星理念”掀起了大学发展史上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6],使得大学的“社会服务站”的看法越来越被人们认同。

这个新理念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称为“威斯康星思想”,并被誉为美国20世纪最有创造性的思想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大学要把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能;大学要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大学要成为向社会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由此,面向社会开放成为大学新的教育理念,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信息资源、技术开发等方面直接为社会服务,大学由传统大学的“象牙塔”逐渐演变为面向社会的“服务站”。[7]

由此可以看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成为大学的主要功能均经历了曲折和艰难的过程,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家发动的大学改革运动,最终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成为当代大学的三大主要职能。当代大学除了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功能外,大学作为社会的科学文化中心,是创造和传播新的知识、思想和文化的源泉,肩负着为社会提供价值导向的使命,促进文化和科技发展的重要责任。可见,大学的发展变化,功能的增加,都是大学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是大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

启示:

我们考察大学的发展历程,从中至少得出三点启示:

第一,大学的功能在变化。大学的功能从传授普遍学问的场所,发展到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再到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的“服务站”;从人才培养单一功能,到教学科研的统一,最后发展到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从单一传承知识发展到传授知识、发展知识、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一体化。

第二,大学和社会的关系在变化。大学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和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大学已经从处在社会边缘的“象牙塔”,步入社会生产、生活的“中心”,成为社会组织的“轴心机构”。[8]从“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的封闭状态,发展到直接推动社会发展、服务人们生活的“动力源”“服务站”。

第三,在学科发展上不断走向综合化、多元化。由初创时期的3—4个学科,发展到基础学科的引入(数学、物理、化学等),最终到技术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的大发展。

正如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工具主义代表人物克拉克·科尔在《大学的功用》一书所讲的那样,“纽曼的大学是一个居住僧侣的村庄,弗莱克斯纳的大学是一个由知识分子垄断的城镇,而现代的多元化巨型大学则是一个五光十色、魅力无穷的大城市”。[9]“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多元性,它有多个目标、多个权力中心,多个灵魂,它不再是一个有机体,而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城邦——多元化巨型大学的城邦”。[10]

[1]西欧中世纪大学的教育[Z]。I。2008-5-14,Available:http:。。。

[2]柏昌利。高等教育管理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47。

[3]徐小洲。高等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2。

[4]季诚均。关于大学理念发展的历史考察[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5]贺祖斌。服务北部湾与大学的使命[N]。广西日报,2010-4-28。

[6]徐小洲。高等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11。

[7]贺祖斌。服务北部湾与大学的使命[N]。广西日报,2010-4-28。

[8]李福华。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组织构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

[9]徐小洲。高等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5。

[10]克拉克·科尔著,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2-1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