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管理的理性是指 > 第一节 大学管理的内涵(第2页)

第一节 大学管理的内涵(第2页)

图3。3PDCA循环模型图示

大学管理要管“目标”——规划工作;管“运行”——过程控制;管“质量”——评价、反馈工作;管“效率”——资源控制与分配工作。在此我们重点谈谈这个问题。第一,管理离不开“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离开了组织目标,也就没有组织存在的必要性了,更谈不上管理。因为一切管理活动如“控制”“反馈”“调整”“评价”都是以组织目标为引导的,以组织目标为依据制定的,没有目标的引导,一切工作都是盲目的。在实际工作当中,组织目标的落实往往是通过制定“规划”的方式实现。为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以规划为指导是一件有重要意义的工作。第二,有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下一步重要工作就是落实:特别是在高校,过程控制显得十分重要,过程产生质量(如教学过程产生教学效果、产生教学质量)、过程产生价值、过程产生效益,学生是在过程中成长的,是在过程中受益的。第三,要管质量,管效益。任何组织都是讲效益、讲质量的,大学组织也不例外。大学是一个追求卓越的学术组织,资源需求量大,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好,解决好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一项十分有价值但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三、大学管理的方法

大学管理的重点与方式方法,是由大学特点所决定。高校教师特点:“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素质高、追求自主性、独特的价值观、学习欲望强烈、易于流动等特征。其从事的教学科研活动具有劳动时间模糊性、成果鉴定的复杂性、价值实现的间接性以及人力资源需求的多样性等特点;在组织特征上,有组织目标的多样性、模糊性,组织结构的松散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学管理要充分关注到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套用一般管理中为提高劳动效率而采取的做法。”[13]

结合大学实际管理工作,我们认为大学管理的重心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管理内容上,放在首位的是组织文化建设,即大学文化;第二,在管理手段上,要以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为首要目的,要以激励为主;第三,在管理方式上,要公平、公正、民主、透明,要重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第一,把组织文化建设放在首位。教学科研工作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由于其工作性质的复杂性、创新性、艺术性、独立性、自主性,教师的这些工作不是在管理人员的直接控制下进行的,或控制权是极为有限的。那么大学组织如何约束教师的个体行为?(管理学的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对个体的一定约束还是必要的,否则组织就不存在了。)“在教育组织中,强大的控制是通过极其微妙的间接方法——发展组织文化来进行的。组织文化是指组织中的准则、价值、基本信念、规章、指导思想等。”[14]为此,在大学,其组织运行的方式、控制方式不是严格的监督,而是组织文化、大学文化的作用,这一点,越是在历史悠久的大学,越是高水平大学其特点越明显。近年来,在国内高校,大学文化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这也表明了大学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二,在管理手段上,要以激励方式为主。要以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为最终目的,要以人为本。正因为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不能在严格的监控环境下进行,它需要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需要宽松的学术氛围,为此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尤为重要,它直接和教师的工作成就挂钩。而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从何而来,需要激励,需要鼓励,特别是精神鼓励,需要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这就是激励在大学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在管理方式上,要重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这一点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其一,是由大学的组织特征决定的。社会组织分为三类: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公共事业组织,分别属于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与规范性组织,大学属于后者。如果说政府组织追求的是“公平”,经济组织追求的是“效益”,那么第三类组织就应该追求的是“规范”与价值,没有规范,没有追求的组织就没有其存在的价值。例如,如果学术没有规范,发表成果的真实性都不可信,还要大学搞科研干什么。其二,规范化反映了管理水平。一般而言,越是传统大学,越是高水平大学,其规范化管理水平越高。其三,制度化承载着“公平、公正、民主、透明”的信息,这对教师有激励作用。激励的方式有多种,其中“公平、公正、民主、透明”的工作氛围对知识分子有重要的激励作用,他们极力反对暗箱操作、因人而异、没有标准、主观臆断的管理模式。那么如何才能创造“公平、公正、民主、透明”的文化环境,这就需要建章建制,用“制度管人”,需要重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所以说,大学管理的重点与方式方法,就是以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大学本身的特点,在管理内容上,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在管理手段上,以激励为主要手段;在管理方式上,以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为主要特征。如图所示(3。4)

图3。4大学管理重心、方式、方法

总之,大学管理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们从管理学理论、大学的特征出发,结合大学的实际情况,认为大学管理就要以“大学文化”建设为重点内容,以“激励”为主要管理手段,以“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为主要目的,以“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建设为标志的系统工程。大学管理的特点就是“文化大于文件”,“沟通大于命令”,“激励大于监督”。

[1]黄云龙。现代教育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31。

[2]安文铸。现代教育管理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9。

[3]张新平。教育管理学引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

[4]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

[5]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6-40。

[6]薛天翔。高等教育管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5。

[7]薛天翔。高等教育管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5。

[8]薛天翔。高等教育管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6。

[9]佟庆伟。大气:大学精神不可或缺的因子[A]。首都师范大学。现代大学的文化精神[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黄志成,程晋宽。教育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

[11]黄志成,程晋宽。教育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1。

[12]黄志成,程晋宽。教育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2。

[13]杨德广主编。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65。

[14]黄志成,程晋宽。教育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8。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