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大学政党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合作与制衡方面,当前迫切需要明确党委和行政在高校各自的权力范围和责任。高校党政合作和制衡是以职权划分明晰为条件的,党委应站在更高的位置对高校实行领导,而要实现对校长的监督就必须独立于校长的事务之外,不直接干预日常管理。介入到具体事务中充其量只能是“管理”而实现不了领导。要有制度化的措施保证大学党政有效合作与制衡,一切有关学术的决策都要通过教师;有关学生的决策要与学生讨论,使决策更民主、科学,真正形成多元权力相互制衡,责任共担,共同治理大学。以适度的无序促生更高水平的有序,从而化解文化冲突,建设和谐大学新文化。
三、有效管理的案例——以美国艾伦大学为例
在本书最后关于“什么是大学管理、什么是有效管理”,就笔者的个人理解,做以下阐述:
●大学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决策”方向、“控制”过程、“协调”矛盾,具体而言:
●大学管理的任务就是对人进行“激励”;对环境进行“营造”;对制度进行“优化”;对矛盾进行“协调”;对过程进行“控制”;对问题进行“治理”;对发展进行“决策”。
●大学管理的内涵——大学管理就要以“大学文化”建设为重点内容,以“激励”为主要管理手段,以“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为主要目的,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标志的系统工程。
宋鸿雁介绍了美国艾伦大学的成功经验,他撰写的《有效的管理是大学发展的杠杆》一文介绍说[5]:
对于高校来说,以师生成长和发展为宗旨,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为导引,以校内外的有效沟通为机制,以大力筹措经费及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为保障,以营造校园文化为大学组织的凝聚力,是走向成功的重要管理特征。文章通过对美国艾伦大学成功的发展历程及其内部管理特征的分析,对此观点进行阐释。
(一)艾伦大学的成就
艾伦大学(Eloy)获得了很多荣誉。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06年评价其研究生教育为南部大学第5位。美国重要财经周刊BRRON'S评价其为280所最物美价廉的大学教育之一。美国约翰·谭普尔顿基金(JohonFoundation)进行的大学与性格方面的调研结果排行认为它是前100所在发展学生性格方面表现最好的学校之一。卡普兰指南(KaplanDayStarGuide)认为它是适合黑人学生的最好的100所学校之一。雅虎网络生活(Yahooh-ILife)评它为网络化最好的100所高校之一。普林斯顿评论在其年度手册中将其加入最好的345所学院之一。艾伦大学的学生现在来自44个州和41个国家。
下面数据也显示出其发展与成就。在校生规模增长方面:1931年87人,1939年660人,1957年1630人,1973年1800人,1979年2300人,1992年3227人,1995年4400人,2003年4432人,2005年4956人。新生SAT分数变化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750分到1000分之间;1994年平均为1000分;2003年平均为1159分;2005年平均为1208分,50%新生的分数在1140~1280分之间。新生申请人数增长方面:2002年为1200人;2005年为9065人。
(二)艾伦大学有效管理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从艾伦大学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其内部管理的主要特征。正是由于有效的内部管理,才使艾伦大学获得一步步的显著发展。
1。始终以师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宗旨
没有任何组织像高校这样更依赖于人的发展。学生和教师是高校中最为重要的群体,他们的发展是高校整体发展的重要条件。艾伦大学始终以学生与教师的发展为内部管理的首要宗旨。学校一切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追求。比如学校为了招收更多来自更富裕家庭的学生,并全方位地提高其校园生活与学习质量,在硬件与软件两方面都采取了很多措施。前者如大量精心设计的校园建设,包括建设住宿、教室、健身房、娱乐中心和美化校园等。后者如针对社会需求与学生特性,不断改造课程体系,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艾伦经验”课外课程体系;大力发展体育教育;加强心理咨询、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在新生阶段组织对新生生活与学习进行引导与帮助;聘用优秀教师。艾伦大学也同样关注教师的成长。学校对录用的优秀教师进行细致与持续的指导与帮助,使其尽快适应学校文化氛围并提高教学技能,学校还为年轻人提供各种机会与资助以提高其学术水平。对学生和教师需要与成长的高度关注使学校发展获得最根本的动力和更广泛的社会基础。正是因为对于师生成长与发展的充分重视,艾伦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的生源和师资市场才能不断扩充,生源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也能吸引和留住更多更优秀的教师。这使得艾伦大学获得最为关键的办学资源。
高校总是在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只有具有强烈的方向意识,善于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战略规划,才能使学校的适应行为产生长远的累积效果与影响。战略规划的形成过程就是学校明确定位、形成优势与特色、确立自己地位的过程。艾伦大学的管理者们不断地明晰学校的定位,每一次阶段性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都是一次明确定位与发展方向的过程。在学校定位中,艾伦大学从来都不盲目追随一流大学的发展模式,而是明确地对自身的各种条件,包括生源与地域性特点等,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从而明确自身价值与发展方向所在,形成自身特色定位。艾伦大学不断地追问与明确自己的类型和人才培养模式定位。艾伦大学所建构的参与式学习、行动导向和经验风格而非被动接受的教育教学模式正是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结果。它向ANAC、PBK等组织的靠拢也是其身份定位的表现。同时,学校还通过制定战略规划来创设优先领域和发展目标。战略规划成为艾伦大学的行动命令和财政投资目标。即使在成绩面前,学校也非常冷静地分析和评估成功所带来新的压力与矛盾,反思成就,明确方向。比如电子化与亲密人际交往的矛盾;规模增长与社区感的冲突;学生多样化与价值共享的冲突等;投入教学与学生发展与付出更多时间进行科学研究的冲突等。这种前瞻性的战略意识保证了艾伦大学的发展能够始终坚守自己所选择的价值,使其道路也呈现出明确的和较为一贯的方向性,有益于增强学校成员对学校发展的信心。
3。高度重视校内外的有效沟通
高校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具有组织目标模糊、科层制与学术自治相结合、各种关系高度复杂、活力来自基层等重要特征。高校要充分地实现个体与组织的目标,就必然需要有效的沟通,以保证组织的合理分工协作,提高组织的适应功能,促进组织的意义生成与共享。作为一种组织,高校虽然也强调效率与任务,但它更具有文化性,更重视各种活动主体的意义生成、共享与理解。高校的管理更重要的不是管理者做出了什么决定,而是人们就现实达成了怎样的共识。当人们同意环境的某些方面更为重要,并且有些活动比其他更为有意义时,人们创造了组织。这些认识结合起来成为校园文化,它对人们如何看待,如何解释,如何行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管理者做出任何有意义的重要决策,都必须首先经过一个意义达成的过程,这也许是高校行政管理的要义所在。有效沟通的意义还在于其示范与凝聚作用,这也是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沟通促成的广泛理解是高校组织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
4。多方集聚财富总量,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招收好的学生、选聘优秀的教师、实现各时期的战略规划,都需要强大的财力做后盾。学校还通过精简机构、保持较低工资水平、降低学费作为奖学金的贴现率、购买大宗设备时的讨价还价等各种措施节约开支,提高资源利用率。在艾伦大学的不同发展阶段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财富积聚和提高利用率这两方面基本的高校财政管理任务的重要性。艾伦大学各时期的发展战略的有效实现都建立在强大的财力基础上。在资源有限和竞争激烈的时代,对校内财政的有力管理是有效高校管理的必然选择。
5。成功营造具有凝聚力的校园文化
高校的成功多数是校园文化的结果。夏托克(MichaelShattock)的研究表明,浓郁的校园文化是一流大学成功的秘诀之一。在大学里,成功的关键更多是组织文化而非个人领导力。良好的校园文化鼓励创新和发展,使成功产生累积效应。在几十年发展中,师生关系亲密、支持不断创新和强烈社区意识的校园文化一直是艾伦大学的核心价值。艾伦大学虽然在很长时间内办学经费严重依赖学费,但它始终坚持一种内在约束,经常讨论具有高度凝聚力和社区意识的学校规模限度,并有意识地控制学校规模,以保持较强的社区意识和高度凝聚力的校园文化。同时,它还致力于构建各种正式与非正式沟通机制,以此促进学校凝聚力。这种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校园文化一方面能够促进艾伦大学各方力量的互动与整合;另一方面又不断激发学校各个层面的创造力与行动活力,成为学校发展的持续动力。
(三)小结
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组织与环境中一切要素,使组织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艾伦大学的发展中,有效的管理所起到的协调作用正像杠杆一样,将各方力量整合进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对于艾伦大学来说,以师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宗旨,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为导引,以校内外的有效沟通为机制,以大力筹措经费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为保障,以营造校园文化为大学组织的凝聚力,这些构成了其有效高校管理的重要特征。
以上就是艾伦大学的成功经验,相信对我们国内大学的建设、管理、经营也会有启迪,艾伦大学的成功经验也是本书的最好的总结。也契合了作者对大学管理的理解:
●大学管理的内涵——大学管理就要以“大学文化”建设为重点内容,以“激励”为主要管理手段,以“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为主要目的,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标志的系统工程。
[1]钟秉林。关于大学“去行政化”几个重要问题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9)。
[2]黄达人。谈提高大学中层管理干部的素质与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3]杨纳名,赵金保。大学矛盾分析及大学治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4]杜瑛,戚业国。大学内部权力的冲突与融合——文化的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08(4)。
[5]宋鸿雁。有效的管理是大学发展的杠杆——美国艾伦大学个案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