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管理的理性是什么 > 第三节 问题之二 世俗化问题(第2页)

第三节 问题之二 世俗化问题(第2页)

大学的“浮躁风”是各国普遍现象,在国内更为突出。一向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大学“象牙塔”,如今正承载着人们越来越多的期望。然而,从教授经商到论文作假,如今中国高校中急功近利的行为比比皆是。[6]

现在,不少国内大学的教授天天在跑会、跑项目、跑经费、填表、答辩、评审、验收、鉴定,不是在拉项目就是在成果推广,潜心研究的成果寥寥无几。为什么会出现“浮躁风”?过度“市场化”无疑是一个重要推手。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分工比较明确,大学是培育人才的地方,主要任务是教育和教学。教师以教学为职业,谋求良好教学效果是天经地义的。转制到市场经济时代,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单位性质和人的职业分工不能限制人们取得更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权利。使用什么手段能最便捷、最容易地取得名利,人们就自然会倾向于使用这些手段,而将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使命置于从属地位。这种由市场和政策所决定的价值观念远胜过职业或行业规定的要求和准则。在市场和一些畸形失衡的政策面前,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号召,显得苍白无力。而一些借“科学”之名而行形而上学之实的所谓“定量化”政策,以课题、经费、论文、成果、奖励,甚至人头、地皮、房屋的数量来衡量业绩,更是大大助长了学界的急功近利的风气。[7]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潮流?除了国内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外,在高等教育内部,在世界范围内还涌动着一种力量或思潮:“消费主义”和“学术资本主义”。华东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潘艺林教授撰文“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消费主义倾向”和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温正胞等撰文“学术资本主义: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专门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观念上,消费主义对高等教育改革影响相当深刻。简单地说,消费主义就是“万物皆商品,一切可买卖,万物皆可交换”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实践。根据博克的研究,消费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出现可上溯到20世纪早期,20世纪60年代更为明显,它比消费主义的出现略为晚些。知识少、要求多的学生不断增加,美国高校对学生的学业要求逐渐降低,可供选择的课程大量增加,人们将高等学校描绘为教育的“超市”,相应地,学生即为“教育超市”的消费者。[8]

1970年以来,面对教育设施相对过剩、财政危机、生源减少等问题,各校之间、各系科之间为争夺生源而展开了空前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教师的影响力下降,学生的地位则恶性上扬,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巨大变化:以买卖关系为基础,学生是买方,学校是卖方,教育价值取向的重点由学术转向所谓消费者权益,并把“消费者至上”视为教学的准则。这就是学者们所说的“学生消费者至上”观念。

消费主义倾向的集中体现:高等教育的质量由顾客来定义。“学生消费者至上”的观念,是近30年来高等教育变革过程中消费主义倾向的重要标志。1980年,斯塔特曼(V。A。Stadtman)教授指出“当前最经常被用来描述最近引起高等教育重大变化的词语就是‘学生消费主义’”。尽管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人们的质量观是变化的,但根据教育消费者地位不断攀升的状况,有学者已经指出,如果说20世纪的质量观还是以“合格质量”为标准的话,那么“用户满意”将是21世纪质量的最终标准。这就是说,学生消费者、社会消费者的需要和价值期望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调节器”,高等教育质量就是它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程度。

在实践领域,消费主义对高等教育变革的影响是广泛的。消费主义教育观的出现,是教育史上的一桩大事。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则是最为重大的方向性转变之一。克尔(ClarkKerr)认为,“这种从注重学术的价值到注重学生消费者的转变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两次最重大的方向上的转变之一。另一次转变发生在一个世纪前现代大学取代古典学院”。学生们为工作而忧虑,不管他们主修什么科目,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未来就业做准备。这导致“人人只关心满足个人的需要,而缺少共同的责任感”。[9]

在高等教育课程变革过程中,消费主义观念得以向教育过程内部渗透。为找到报酬优厚的工作而忧心忡忡的学生们,要求学校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雇主们也要求课程更直接地与他们的需求相关。实用课程、职业课程或就业准备训练的科目对传统的学术课程形成压倒之势。大学教育越来越成为各种职业教育的拼盘,大学沦为职业技术的养成所。为了迎合各种学生的不同口味,许多院校开设应用性强、“麦当劳”式的课程,推出了“短、平、快”的课程计划,出现了课程的“拼盘”,课程内容破碎、不连贯、不成体系。“美国大学协会”(AAC)1985年在《大学课程的完整性》(IyintheCollegeCurriculum)报告中指出:“目前课程几乎倾向市场哲学……似乎没有人去关切和管理,任店门打开,顾客来去自如。”1970年以来,美国学士学位学科比例的变化,明显地体现出这种倾向。大量的学生从基础的文理科专业转入职业性、专业预科性和专业性的专业。

学术资本主义与消费主义一脉相承,都反映了市场、经济规律对大学的冲击与影响。“学术资本主义是对当代大学与市场新型关系的精辟归纳,是对经济领域的商业文化与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学术文化日趋融合的一种描述。”[10]爱德华·哈克特在1990年的时候就使用学术资本这个词来总结学术性科学重要的结构性变化,只是这种对学术资本主义的探究与描述在20世纪的末期日渐增多起来。有研究者指出,学术资本主义“是指以公共资金资助为主的大学的学术群体,在一个竞争的环境当中,通过教学、科研、咨询技术或其他学术知识的应用来发展其学术资本,学术群体的行为与资本家无二致,并且成为国家所奖励的企业家,因此,他们从好奇与探索奥秘为导向的学术转向了更为实际的工业研究”。[11]

学术资本主义并不是一个突然出现的现象,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生存环境的变化与学术资本主义的日渐明显,大学、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促使大学追求组织上的转型,以便更好地生存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随着各国政府在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旗帜下对高等教育资金资助的减少和将市场机制导入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学者与教授们不得不积极地投入到商业活动中,诸如开设公司、充当企业顾问等,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来完成原来依靠政府资助的研究任务。大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热衷于创业行为。“为了保持或扩大资源,大学教师不得不去竞争那些与市场紧密联系的研究外部的经费,这些研究明显是应用性的、商业性的、策划的,并且是目标明确的研究。这些研究经费的获得,要么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研究资助或合同、服务合同、技术转让、与工业和政府的伙伴关系,要么通过招收更多的和价格更高的学生的方式。”[12]

需要说明的是,学术资本主义也好,消费主义也罢,大学特别是大学教授对此非常反感,面对这种冲击,往往是一种无奈的被迫选择。在组织文化上,大学教授们对于市场与资本主义之类的内容反感甚多。他们往往认为大学是一种特殊的乃至于神圣的社会组织,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是大学的灵魂,而这种自主性往往受到源自于市场、资本主义与商业领域逐利行为的侵蚀,面对源自于市场的种种物质**,大学需要保持清醒。对许多持传统大学理念的人来说,不仅学术体系的符号与市场体系的符号难以相容,甚至于必要的科层制管理体系中那种标准化制度的约束,都不利于学术自治与教学自由。但学术资本主义、消费主义还是发生了,而且影响深远。

[1]蒲蕊。政府与学校关系重建:一种制度分析的视角[J]。教育研究,2009(3)。

[2]校长“官员化”引争议[Z]。I。2009-3-10,Available:http:s。。

[3]张斌贤。现代大学制度的若干问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1):32-39。

[4]校长“官员化”引争议[Z]。I。2009-3-10,Available:http:s。。

[5]王彬彬,朱益芳。高校行政权力失范与规制探略——基于公共权力规制理论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4)。

[6]蒲蕊。政府与学校关系重建:一种制度分析的视角[J]。教育研究,2009(3)。

[7]王义遵。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面临的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07(2)。

[8]潘艺林。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消费主义倾向[J]。教育科学,2008(6)。

[9]潘艺林。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消费主义倾向[J]。教育科学,2008(6)。

[10]温正胞,谢芳芳。学术资本主义: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9(5)。

[11]同上。

[12]温正胞,谢芳芳。学术资本主义: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9(5)。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