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互联网促进交流 > 一学习的过程(第1页)

一学习的过程(第1页)

一、学习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索取知识、同化知识、物化知识、应用知识和迁移知识的过程,也是通过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认知过程,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它的复杂性,人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学习过程的阶段性

孔子把学习的过程分为七个阶段: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把学习划分为连续进行的四个步骤,即明辨、联想、系统和方法。实际上这就是学习的四个阶段。这几个步骤后来被美国赫尔巴特派发展为五个步骤:“明辨”变成“准备和提示”,“联想”变成“比较和抽象”,“系统”变成“概括”,“方法”变成“应用”。这些步骤的运用表示学生的学习在教师指导下,第一是把有关的观念引进思想,即进行准备(preparation)。第二是展示(presentation),如通过演示的方法介绍有关事实或呈现现象。第三是比较和抽象(parisonandabstra)。通过教师的启迪,完成最初两个步骤后,学生将发现新的事实和那些已经知道的事实有相似之处,因此,将思想里的新旧观念结合起来。这时学生会看到这两种事实相互吸引的共同要素,把这些共同要素拣选起来,便是抽象。第四是概括(geion)。学生尝试得出新旧两种事实或现象的共同要素,即进行概括梳理的活动。第五是应用(appli)。学生掌握了这个新习得的原理就可以用来解释有关的事实或问题,一般是通过练习、操作或实习等进行。这就是赫尔巴特提出的著名的学习过程(或称教学过程)五个步骤。赫尔巴特主义有许多缺点,然而它强调经验背景在知觉过程中的作用对了解和分析人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拓展阅读

儒家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我国古代儒家曾把学习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显然,孔子把学习过程划分为立志、学、思、习、行等阶段。孔子的学习过程阶段说在《中庸》一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中庸》引用孔子的话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把学习过程分成五个步骤:学、问、思、辨和行。这里的五个阶段与孔子提到的几个阶段思想是一致的。只是把“思”的阶段又细分为“审问”“慎思”和“明辨”三个阶段。结合《论语》和《中庸》的论述来考察孔子的学习过程阶段说,可以看出孔子将学习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用现代的话来说,立志就是激发学习动机,博学就是多见多闻,审问就是多问多疑(不是怀疑一切),慎思就是学思结合,明辨就是形成明确的概念,时习就是及时练习和复习,笃行就是学以致用。孔子关于学习过程的七个阶段的观点,虽然是一种古典语言的表述,但内容有一定的道理,基本符合学习的具体过程,只要我们善于批判继承,这个观点仍具有现实意义。

(二)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

自从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模拟被引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中,心理学家们尝试用信息加工(IP)理论来模拟学习过程的结构。他们把学习过程分成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活动。有些学习阶段发生在学生大脑内部,和外界几乎没有交互,其他人和物都无法了解内部的行为和变化,从而无法记录发生的过程;有些学习阶段存在学生和外界的交互,根据交互过程中的行为和对象反应等,能够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信息。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流程。学习者从环境中接受刺激,这个刺激推动受纳器(听觉的、视觉的等),并产生神经信息。当这个信息进入感觉登记器后,维持很短的时间(大约为百分之几秒),感觉登记器所记载的信息并不都能持续到学习加工的以后阶段,只有那些能引起注意的对象才能被知觉到,这通常被称为选择性知觉。被选择的注意会进入短时记忆,保持有限的时间,一般是20秒,并有待复述。当信息被有意义地加以编码,变成一个概念的或有意义的模式时,信息会进入并存储在长时记忆中,信息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有研究表明,这种储存是持久的,到此完成了“学”的过程。

为了证实所学习的东西,必须从长时记忆中进行检索,于是产生搜寻的过程,继之为检索的过程。寻找出的信息又回到了短时记忆,被视为一种“工作的”或“有意义”的记忆。反应发生器从这个结构或直接从长时记忆中发生作用,产生了适当的反应组织,发出信号,推动反应器,表现为人类的动作,实施“习”的活动。

学习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反馈。反馈是学习者对其动作效果的对证,向学习者证明其学习是否达到目的。反馈常常要求学习者外部的核对,但反馈的主要结果显然是内部的,它是用来巩固学习的,使学会的东西能持久应用,这种现象又称为强化。

概括而言,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1)动机阶段(期待);(2)领会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4)保持阶段(储存);(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动作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案例:动机的激发——“可能事件”

学习动机是指引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趋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它的实质是学习需要,这种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心理需要,那么学习过程就会变得十分有效。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游戏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引入等。例如,在七年级数学课上,教师讲解“可能事件”时,可借助用Flash制作的视频小故事引入。故事是:有个奴隶冒犯了国王,被处以死刑,按当时该国的法律,行刑前犯人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法官拿着装有写着“生”“死”两张纸条的盒子让犯人摸,摸到“生”就可免去死罪获得自由,摸到“死”便立即执行。这时,教师暂停视频,让学生讨论奴隶的命运会是怎么样的。通过观看故事视频,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讨论得非常激烈:可能生,也可能死,因为摸到哪一张纸条的可能性都有。

看到大家都如此积极地讨论,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教师继续播放视频:可是国王只想让奴隶死,找人偷偷换掉了写有“生”的纸条,盒子里的两张纸条上都是“死”字,奴隶的命运又会如何呢?此时学生们都非常紧张,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觉得奴隶不可能生,一定会死,无论他摸到哪张字条都必死无疑,不由得为他捏了一把汗。故事继续进行,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奴隶,他思考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一切准备就绪,当法官拿着盒子让奴隶摸时,他毫不犹豫地走向前去,伸手摸了一张纸条,然后快速放进嘴里吞到了肚里。所有人都惊呆了,不知道他摸到的是哪个字,法官只好通过盒子里剩余纸条上的字判断奴隶摸到的字。这时奴隶的命运又会如何呢?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学生们顿时松了一口气,都说奴隶一定是获得了自由。

这个故事可谓一波三折,紧紧吸引着学生,引发了学生深入了解其背后数据原理的动机。教师借助用Flash制作的故事视频,将“可能事件”贯穿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其后教师趁热打铁,说明“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率术语,可用于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讲解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而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这些都与事件发生的概率有关。

案例来源:郭秀珍,《例谈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过程》,载《甘肃教育》,2012(1)。

案例:感知——“除法的初步认识”

感知是指学生通过对提供的教学材料、事实进行最初的区分和认识获得的感性认识,它是获取知识的第一步。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一般从感知开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