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 第三节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第2页)

第三节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第2页)

二、健全人格的塑造

健全人格的塑造是每一个人终身的生命使命。对大学生来说,可以从完善自我和积极行动两个层面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完善自我

1。正确地认识自我

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塑造健全人格的第一步,充分地认识自我是提升自我的前提。因此,大学生应该首先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地了解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认识自我:

(1)在内省中认识自我。大学生要学会自省,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动机和行为是否正确,善于总结自我行为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缺憾,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大学生还要敢于剖析自己、批评自己,进而加深对自己的认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调节。

(2)在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对他人的评价进行分析、综合与比较,会有助于发现自己忽视的某些问题,看到自己未察觉的缺点和不足,进而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同时,大学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人的评价,不要因过高评价而骄傲自满,也不因过低的评价而自卑不安。

(3)在比较中认识自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每个人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总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我。在比较的过程中,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发现自身的不足,明确自我的位置,调整自我评价的标准。在比较的过程中,大学生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方法看待自己和他人。比较的视野越宽广、方法越科学,自己的定位就会越准确,自我意识也会越清晰。

(4)在实践中认识自我。实践活动是主体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大学生可以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情感取向、意志特征和道德品质,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结果来分析自己,检验自己,客观地认识自己。

2。坦然地悦纳自我

大学生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和成败得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懂得欣赏自己。既不以虚幻的自我来补偿内心的空虚,也不以消极的方式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以哀怨、自责或者厌恶来否定自己。积极地接纳自我可以增加自信心、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积极地接纳自我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积极正确地评价自己。这是促使大学生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的关键。“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大学生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过分苛求自己,而是应该接受现实我,客观评价自我,充分发掘自身长处,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坚强的意志,通过积极的努力去克服缺点,弥补不足,增强信心。

(2)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成长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成功与失败总是相伴而行。大学生应该客观地对待成功与失败,接受其存在的合理性。面对成功不骄傲自满,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接再厉;面对失败不灰心丧气,而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3。有效地控制自我

自我控制是个体主动、定向地改变自我心理品质、特征和行为的心理过程,是大学生完善自我意识的根本途径。很多大学生在为自身的发展选择方向、确立目标时,都满怀信心、充满抱负,但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打击、**和困扰,阻碍大学生前进的脚步。这就需要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坚持努力,避免自己的行为偏离正确的轨道。

大学生在自我控制的过程中尤其要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在面对各种本能欲望及外界**干扰时,意志的力量是自我监督与控制的保证。因此,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尊、自爱和自信的健康情感,增强自我控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社会的需要转化为实现理想我的内在动机,理智约束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积极行动

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大学生还必须开展积极的活动,促进自我人格的健康成长。

1。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心态指的是人的心理状态,它包括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两种。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人们发挥潜能、积聚力量、克服困难、获得成功、拥有健康和快乐。人生的好坏,不取决于命运,而取决于心态。大学生应该对身边的人或者事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要感谢生活赐予我们的美好,学会珍惜所能拥有的一切。相信他人的真诚和关爱,减少抱怨、责备和怨恨,懂得奉献和回报,这样才能感受到身边的幸福;心存感激,产生对生活和一切美好事物的信念和向往,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会获得力量。

2。加强人际交往

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化的过程,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塑造健全人格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在与人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以他人的人格特征或信息反馈为参照,全面客观地认识自身人格的优劣;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审视自己,适时地对自己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使自己的品质更加完善;可以将那些具有优良人格品质的对象作为自我完善和提升的榜样;还可以培养自己宽容、博爱的心态,学会以感恩的心去对待一切事物,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

3。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是个体长期形成的、一时难以改变的行为方式,是生活中相对稳定的部分。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习惯对于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健全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反复行动的结果。一个人无论对自己有多高的期望、多美好的愿望,在行动之前都只是空想。只有开始行动,才有可能改变现状,使愿望、计划、目标得以实现。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克服惰性情绪,就必须积极行动起来,要牢记只有行动才是最好的策略。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经过长时间、有步骤的反复行动养成的。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做好计划,把握好进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培养良好习惯的行动过程中,需要给自己适当地设置一些奖惩措施,这样可以激励自己坚持行动计划,克服消极、懒惰的心理,保持进取的心态,避免半途而废或者逃避放弃。大学生在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还要主动寻求有利于良好习惯养成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这样可以保持稳定的心态,使同学之间互相激励、互相感染,克服不良情绪,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例如,主动参加学习团体,为统一的目标建立人际关系圈等。

思考题

1。什么是人格?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有哪些?

2。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分别是什么?每个阶段有什么发展任务?

3。大学生自我统合的过程有哪些?

4。健全人格有哪些特征?如何塑造健全人格?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10版)》,426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转引自黄希庭:《人格心理学》,89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