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答案 > 第三节 走向全球伦理的仁爱(第2页)

第三节 走向全球伦理的仁爱(第2页)

人道立场的确立,根本上是基于仁爱的信念。仁爱思想具有深刻的人性意识和丰富的社会观念。仁爱思想首先建立在突出和尊重人的地位的基础上。普遍的仁爱思想,几乎是全世界的文化和宗教的共同主张。基督教提倡博爱,佛教提倡慈悲,儒家则提倡仁爱。不管是博爱还是慈悲,所坚守的都是对一切人都以爱相待,即儒家所说的“仁者爱人”。

1993年8月28日至10月4日,美国芝加哥召开了一次由世界各种不同宗教的6500人参加的世界宗教议会大会,9月4日,世界宗教议会通过并签署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3]《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从世界各大宗教和文化的道德准则中,提出了全人类都应当遵循的一项基本要求:每个人都应受到符合人性的对待!并以耶稣的“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支持。这条规则被称为仁爱的黄金规则。

这条仁爱的黄金规则在古代也有充分表述。

最古老的说法应该出自琐罗亚斯德(公元前628—前551):“对一切人、不论什么人都是好的东西,对我就是好的……我认为对自己是好的东西,我也该认为对一切人都好。唯有普遍性的法则才是真实的法则。”

在儒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当被问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时,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孔子还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述同一意见:“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5]

基于对不同文化传统和文化信仰体系中共存的仁爱黄金规则的尊重,《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还依据“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撒谎”“不可**”四条古训,针对当代世界的现状,表述了四项“不可取消的规则”:珍重生命、正直公平、言行诚实、相敬互爱。

一切人都拥有生命、安全和人格自由发展的权利,只要不伤害别人的同等权利。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在肉体上或精神上折磨、伤害、杀害任何其他的人。要做真正的人,就意味着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我们应当关心别人,应当准备帮助别人。我们决不能冷酷无情、蛮横无理。每一个人都应对任何其他的人表达出宽容和尊重,以及相当程度的赞赏。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以任何方式抢夺或剥夺他人或公众的任何东西。进一步说,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毫不顾忌社会和地球的需要而使用自己的财产。财富即使是有限的,也同时带来了责任,财富的使用应该同时服务于共同的福利。要做真正的人,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培养一种对于受难者的同情精神,并且特别关注儿童、老人、穷人、残疾人、难民和孤独者;我们必须培养相互的尊重和关照;我们必须以节制与谦和的意识取代对于金钱、特权和消费的不息的贪婪!在贪婪中,人丧失了自己的灵魂、自由、宁静和内心的和平,从而丧失了使其成为人的那些东西。

《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尽管是由宗教组织提出来的,但是因为它涉及人之为人的基本人性和人道原则,所以,其基本精神和理念,可以作为我们处理与陌生“他人”关系时的一个基本参照。

三、仁爱的原则与信念

仁爱作为走向全球伦理的黄金规则,一方面,延伸出了我们待人的一些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有对人、对世界的基本信心,而这种信心建立在对仁爱和人的向善性的信念的基础上。

1。对人的向善性的信念

在根本上,人与人是互亲互爱的。人在见到他人并打招呼时,总是会微笑。这自然的微笑,表示人在根本上是喜欢他的同类的。微笑之下,也许掩藏着互相利用的动机;良善的语言后面也可能有人们的私欲。但是,人们必须以良善为面具,这证明了人们是忘不了良善的。世间也许有不爱名誉、无恶不作的小人,也许他还会以罪恶自豪。但是,他如此说时,他的内心自以为他如此做是对的了,所以他为恶了。只要使恶人不再以恶为善,他就会为善。

2。对世界变好的信念

充满罪恶的世界是否真可以变好,取决于一个人是否觉得自己可以变好。只要你好,世界便可变好;因为扩大你的好,便成世界的好。世界的好坏,不系于世界本身,而系于每个个体。你自己可以变好吗?当然可以。因为当你问世界可否变好时,你是希望世界变好,怕世界最终会不好。你问自己可否变好时,你是希望自己好,怕自己最终会不好。当你发出这样的问题时,你已经在取好舍坏了。你在取好,你在向好,所以你相信可以变好。如是,你当相信世界真可以变好。

3。相信他人的信念

当你同人接近时,如果没有确切的证据,你不应该设想别人或许有不好的动机。这不仅是因为你如此可能误会他人,犯莫大的罪过;而且因为,当你的根本人生态度是向善时,你的第一念头必是他人也与你同样向善。你常常希望看见他人之善,如此,你应该先从好的角度去看人。如果你先从不好的角度去看人,你便需要反省:你的精神可能在下降了。你要想发现值得你谦恭礼敬的人,你须有自然发出的对人谦恭礼敬的态度;你要想发现可相信的人,你须先有愿相信人的态度。也许有一天你发现,你所相信的他人,其好都在表面,你没有办法相信他了。但是你最好仍是指出他表面的好,向他表示“我相信你是向好的”。因为你相信他是如此,他也将相信他自己是如此。他表面的好,将从他心的外层沉入心的内层。人与人之间的嫌隙,常常是由彼此的疑虑而产生的。彼此疑虑,造成更多可以疑虑的事实;彼此互信,便产生更多可以互信的事实。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陌生人社会?

2。如何理解性善论与性恶论及其合理性?

3。怎样理解“把人当人看”?

4。全球伦理可能吗?

5。如何理解仁爱?

[1]史怀泽:《敬畏生命》,http:wenwen。sogou。zq335986698。htm,2011-11-25。

[2]共产党员网:《萨布利亚·坦贝肯(德国)光明心生》,。12371。20130822ARTI1377164384746159。shtml,2013-08-22。

[3][德]孔汉思、库舍尔编:《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何光沪译,3~37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4]《论语·颜渊第十二》,《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5]《论语·公冶长第五》。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