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答案 > 绪论 全人健康与美好人生(第2页)

绪论 全人健康与美好人生(第2页)

“灵”是我们生命存在的最高、最重要的部分。“灵”是为我们的生命活动界定意义、指引方向的能力。没有“灵”的指引,我们当然也能够有“身”“心”的活动,身体每天可以照常吃饭、睡觉、上班等,心理同样会有感知、感情、意愿等,但是,这样的身体活动就与动物的本能性身体活动没有什么区别了,这样的心理活动也会带来知、情、意本身的混乱和不协调,生命的意义和方向没有彰显,生命处于“黑暗”之中。一个人的“灵性精神生命”展现出来时,它就能够指引和界定“身”所进行的有形的生活,也能够指引和界定“心”所进行的各种无形的生活,使其具有各自的意义。“灵”是我们生命活动的一种“自我觉悟”,当我们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都能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这就是“灵”的力量。

“灵性精神生命”的存在有三个层次,即最内在的信念信仰系统、中间层次的价值观念系统以及最外层和最直接显现的意义行为系统。信念信仰系统是“灵”的最内在存在,是灵性引领生命活动的最后和最终根据。它一旦形成,就具有很难改变的一致性,并且通过价值观念系统和意义行为系统对身、心行为具有强制性的决定力。价值观念系统是“灵”的内保护带,它是依据个体生命的信念信仰系统而派生出的自我保护的价值系统。价值观念系统的功能就在于,依据个体生命所持守的核心信念信仰,对所遭遇的事件、人物、宇宙、人生等做出价值性评判,并依据这种价值评判将不同对象做出价值等级的排序,由此为人的“意愿”取舍提供基本的价值支撑。“灵”的最外在和最直接的表现是意义行为系统,即根据由“信念信仰系统”所决定的“价值观念系统”排出的价值序列,对生命活动中的各种“现象”“事件”等赋予不同的意义,从而为生命活动确立方向和寻找理由,并付诸实践。

四、身心灵美好的人生目标

从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出发,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目标,便是实现身心灵全人健康的美好人生。

(一)“身”层面的目标

首先,健康地活着。人的自然生理生命的活动,除了生命的自然历程与身体死亡的生命结果无可选择之外,并不是完全依照生物本能决定的。由此,我们需要认知和领会“身”在生命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功能,促进生理与身体的成长与发展,并增进身体的健康。

其次,快乐地活着。一个人若是可以活着,便会进一步寻求生理性或者物质性的美好,或者感官经验的美好。但客观上,过度的物质性**可能会使得一个人需求无度,终其一生也无法获得物质的真正满足感。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和认识物质欲望对于生命存在的现实价值,学习对物质欲望的适度期待,并减少对物质欲望的沉迷。

最后,希望地活着。生命活动在自然生理生命层面所显现的生活,是物质性的人生境界。这种生活当然是人的生命与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如果过度以这个层面作为生命活动与现实生活的重心,便是沉溺于物质的人生境界。这种沉溺会让我们的生命陷入一种永不能满足的绝望之中。因此,我们需要明白,“自然生理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在灵性的引领下消费自己。我们更应该关注心理与灵性的成长与发展。

(二)“心”层面的目标

首先,实现自我同一。就个性心理生命而言,首先必须建立个体生命的自主性,自主性的建立也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实现。实现自我认同,建立起基本的自我同一性,并发展积极、正向的自我,是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目标。这种自我同一包括身心的同一、性别的同一、角色的同一、心理各部分的同一等。

其次,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潜能的充分实现和自我价值的充分肯定,可以让自己体验到情感的满足与自尊的获得,这就可以使一个人感到生活有意义,也因此感到生命存在的意义。所以,我们需要寻求自在、圆满的生活,也就是自我实现的生活。

最后,实现人我和谐。在现代社会,因为人际关系的疏离和追求价值感的压力,个体生命的意义感和健康美好状态遭受新的威胁,美好、健康生活关注的焦点已经由身体的健康转为心理的健康。由此,我们必须学习有效的人际与人群关系的技巧,发展个人觉得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并在这种人际和人群关系中获得心理安顿。

(三)“灵”层面的目标

首先,知识灵性。通过“知”来接触“灵”,主要是学习人文经典。在了解艺术家、文学家、宗教家、哲学家的思想和体验的同时,对照自己的经验,自然就会与“灵”发生接触,并保持互动的关系。

其次,体验灵性。通过“情”接触“灵”,主要是将我们的“情”通达于他人及万物。“情”是“心”的已发状态。人皆有心,因而人也皆有情。当我们把“情”投入他人时,就会有感通。在我们对陌生人的苦难甚至动物受伤产生同情时,在同情的一刹那,我们的生命和其他人的生命,甚至与动物的生命就相通了。这种“通”就是“灵”的显现。

再次,意愿灵性。通过“意”接触灵性,主要是学会“一念翻转”的意愿取舍。“意”是一种追求、一种“要”,然而,真正的“要”其实是能够做到“不要”。如果能够把“要”翻转为“不要”,就会感觉生命没有了遮蔽。因为“要”是占有,“不要”则是不占有。能够不占有,就会发现自己其实什么都不缺。就如我们在爱中,通常是有爱便有恨,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但是“灵”的翻转在于,你可以做到“敢爱敢不恨”。

最后,领悟灵性。通过对他人生命的真实死亡和我们在意识中体验自己的死亡,我们可以领悟到死亡逼迫下的灵性觉醒。死亡是个体生命的终点站,也是人的生命中最本己的、必然要来又不知道何时来的可能性。到终点,我们才能看到整个路径;到死亡,我们才能看到生命的全景。正因为如此,才说死亡可以昭示生命的灵性。

五、本书的结构安排

本书基于“身心灵全人生命健康”的理念,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融为一体。全书包括绪论和正文十六章,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意义和内涵,提出身心灵全人健康的理念和学习目标,呈现本教材的理念和内容安排。

第一章到第三章是“健康心理”的内容。从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所遭遇的心理困惑入手,介绍心理健康的标准,分析适应过程中产生心理困惑的原因,了解大学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主要心理疾病及其特征,了解心理危机的信号,懂得识别基本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危机信号,懂得遭遇心理困惑和心理危机时可以寻求心理帮助。

第四章到第七章是“积极心理”的内容。该部分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从认知、情绪、意志、人格四个方面,了解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质。学习并掌握基本的认知与生命成长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自己的生涯规划;学习并掌握情绪的基本特征与规律,学会调节与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己的情商;学习并掌握意志及遭遇挫折的必然性,学习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提高逆商;学习并掌握人格的内在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积极塑造自己的积极、健康人格。

第八章到第十二章是“生命情义”的内容。该部分内容是基于“人活在爱的关系中”的基本生命理念,将“情”这一“协调性”的最内在的心理功能升华为生命能力,将个体生命放入最基本的情感关系中,即亲子关系、朋友关系、男女关系、陌生人关系及人与万物的关系,分别讨论大学生面对亲情、友情、爱情、人情、物情所应该有的“道义”,即自己的生命责任。该部分内容重点在于扩展生命的宽度。

第十三章到第十六章是“生命管理”的内容。该部分内容是基于“生生不已”的人格成长理念,将“意”这一面向未来的心理动力升华为积极的生命能力,将个体生命放入更广阔的社会甚至宇宙视野来追问,培养面对生命困顿的自由品格、面对缺陷和伤害的宽容品格、面对生命伦理问题的自主品格、面对生老病死的从容超越品格,以及面对复杂人生意义追寻的生死智慧。

思考题

1。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如何看待大学生生命教育?

3。如何理解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4。简述身心灵全人生命结构。

[1]陈丽云、樊富珉、梁佩如等编著:《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中国文化与团体心理辅导》,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汪丽华:《身心灵与全人生命教育目标》,载《南昌大学学报》,2010(4);何仁富、汪丽华:《生命教育的学理基础、核心价值及实践模式》,载《福建论坛》,2009(4)。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