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章节测试答案 > 第一节 生命伦理与道德抉择(第2页)

第一节 生命伦理与道德抉择(第2页)

义务论是关于责任和应当的理论。它以道德义务和责任为中心,探讨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即根据哪些标准来判断行为者的某个行为的是非以及行为者的道德责任,并对人的行为动机和意向进行研究,以保证医务人员的行为合乎道德。康德伦理学是最典型的义务论伦理学。义务论以道德规范和戒律的形式表达人们关于怎样行为和生活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观念,因此在实际上又有行为义务论和规则义务论之分。义务论非常直接地告诉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便于人们按照道德标准去行为,大大提高了行为的效率。但问题在于,当两条规则或规则规定的义务之间发生矛盾时该怎么办?同时,义务论通常注重动机的重要性,也带来一些伦理实践中的问题。

结果论认为,判断人的行动在伦理上对错的标准是该行动的后果。一个行动在伦理上是否对,要看它的后果是什么、后果的好坏。主张后果论的最主要学派是功利主义学派,它认为行动的效用如何最重要,效用就是看该行动带来快乐还是痛苦,幸福还是不幸。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广泛应用后果论或效用主义来评价我们的行动方针。但问题在于,完全的后果或效用(短期的和长期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好的和坏的等),实际上是难以定量和计算的,也是难以预测的。而且完全按照结果论,有可能导致社会不公正,还可能导致“不择手段、目的就是一切”的忽视人的尊严的结果。

(二)生命神圣论、生命质量论、生命价值论

由于美德论、义务论、结果论等传统规范伦理学各有其长短,在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伦理学的生命论,包括生命神圣论、生命质量论、生命价值论。

生命神圣论是一种认为人的生命具有最高道德价值的生命伦理观,即认为人的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至高无上的、极其重要的。从一般意义上看,生命神圣论使人们珍重生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特殊意义上看,它促使医学和医疗职业的诞生和发展。但从历史上看,人的生命并不是绝对神圣不可侵犯的;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也不是绝对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且,生命神圣论还面临一些医学伦理难题,如:能否控制人口数量?能否实施生育控制措施?能否停止对病人的抢救?能否对人的生命进行研究?能否摘取人体器官进行移植?

生命质量论是一种根据人的自然素质的高低、优劣来决定医疗处置的生命伦理观。生命质量就是生命自然素质的状况,包括健康程度、治愈希望、预期寿命、智力状况等。生命质量还区分为主要质量、根本质量、操作质量。主要质量是指个体生命的身体或智力状态;根本质量是指一个人与他人在社会和道德上相互作用的意义与目的;操作质量是指利用智商或诊断学的标准来测定的智力和生理状况。

生命价值论是指根据生命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效用如何来决定医疗处置的生命伦理观。生命价值还可以做不同的区分,如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现实价值与潜在价值,正价值、负价值和零价值。

生命价值论与生命质量论认为,人类可以根据整体利益,有条件地而且是人道地干预人的生命过程,医学目标不应当是机械地保全人的性命,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和完善人的生命。依据生命价值论和生命质量论,应当从社会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来判断生与死的价值;医学价值目标不仅应当维护个体生命权益,更应当服务于人类整体利益。

生命论,尤其是生命质量论和生命价值论的伦理观,完善了人类关于对待生命的伦理理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将生命的神圣性、价值性、质量性结合起来的生命论伦理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神圣—质量—价值论”,它强调人的生命是极其宝贵的、具有一定的质量、能够创造价值。所以,人类应该珍重、救治、完善自身生命,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根据其生命质量和价值,采取相应的措施分别对待。它为人类的生育控制措施提供了伦理依据,为临**对某些晚期病人放弃医疗干预提供了伦理学上的辩护,为对生命进行研究提供了伦理依据,为临**摘取人体器官进行移植提供了伦理依据。

三、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生命伦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基于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客观实际,逐步形成了一些一般性指导原则,这些原则被作为伦理学规定和评估人类行为的基本理由。它们是指导进行涉及人类行为研究的一组基本伦理规范或伦理价值。这些原则被称为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它们蕴含在《纽伦堡法典》(1946年)、《赫尔辛基宣言》(1964年)、《贝尔蒙报告》(1974年)等规定和准则之中。综合起来,生命伦理学有四条基本原则:行善、有利、尊重、公正。

1。行善原则

行善即做好事、不做坏事、制止坏事。行善原则是一条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要求人们在医学活动中,恪守这样一个道德信条:努力行善,扬善抑恶,做好事,不做坏事,制止坏事,做一个善良的、有道德的人,善待生命、善待病人、善待社会。“善”包括“医学的善”和“医生的善”,前者强调医疗卫生保健活动的道德价值是为患者、受试者提供最大利益(公平、公正);后者强调医务人员的德行,包括克己、利人、同情、正直、爱人如己等。

2。有利原则

有利即维护和促进病人的健康、利益和福利。有利原则包括“不伤害”的反面义务(不应该做的事)和“确有助益”的正面义务(应该做的事)。“不伤害”是指不给病人带来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损害、疾病甚至死亡。但仅仅做到“不伤害”是不够的。医患关系不是像顾客与售货员那样的陌生人关系,在这种陌生人关系中双方主要是反面义务。医患关系不同,因为医患之间在掌握医学、护理知识上的不平等,病人处于脆弱和依赖的地位,医护人员有许多正面义务,即应该帮助病人治疗或治愈疾病,恢复健康,避免过早死亡,解除或缓解症状,解除或减轻疼痛。简言之,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有利于病人的正面义务。

3。尊重原则

尊重即尊重病人的自主权、知情同意权、保密权和隐私权。具体而言,①尊重自主权:有行为能力的人是有理性的人,涉及个人的问题,如健康、生命、结婚、生育、避孕方法的选择等应由个人做出决定,自己对自己的行动负责。②知情同意权:为了维护病人利益及尊重他们的自主权,在治疗方案上,医生有义务取得他们的知情同意。③保密、隐私权:医护人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病人的隐私,包括病人的身体和有关病人机密的信息。保护隐私也包括这两个方面。

4。公正原则

公正即根据生命权的要求,按合理的或大家都能接受的道德原则给予每个人所应得到的医疗服务。它要求医护人员对病人公平对待,不分性别、年龄、肤色、种族、身体状况、经济状况或地位高低,不能歧视。公正是等利(害)交换的善行;不公正是不等利(害)交换的恶行。

生命伦理学基于伦理学的视野和原则对现代科技和社会生活中诸多有关生命的议题加以讨论。但关注最多的则是生命存在的起点和终点,即生育和死亡的相关议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