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章节测试答案 > 第二节 宽恕就是爱(第2页)

第二节 宽恕就是爱(第2页)

大多数人会认为宽恕是指原谅别人的错误,包容别人的罪过。其实,宽恕自己乃宽恕他人之基。当我们以为自己只是“宽恕”的施予者时,就不免带有一种优越性和超然感。事实上,我们只有在明白了自己同样需要宽恕的时候,才能放下那高高在上的姿态,同等地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那些曾经让你失望、愤恨或者伤痛的人,进而获得这样的感悟:人人需要被宽恕,哪怕是这个社会中最令人嫌恶的罪犯。作为被社会摒弃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众人不敢面对的伤痛做见证,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对那些“罪”或“恶”的处置,不是只有放逐和惩戒之路,而终将走上疗愈之道。宽恕,恰好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疗愈的视角。

宽恕自己,是宽恕他人的起点。没有一个过分苛求自己的人会真正地宽容他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不为人知的阴暗一角。事实上,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个体能够真切地体验到懊恼、羞愧和自责,在越接近道德规范和标准的同时,就越难以释放心中的这份重负。只有让心灵在阳光下曝晒,抖落那些灰暗,才能真正体会生命的美丽。自我宽恕作为一种力量,能够帮助主导者消除负性情绪体验和内心的冲突,促进自我的整合与悦纳,不再受自责、悔恨的控制和奴役,不再被消极的自我概念所禁锢和驱使,不再感到焦虑、抑郁和痛苦,不再体验到自我的“解体”,能够促进个人积极的社会交往,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三、宽恕的本质与特征

宽恕是一个与社会生活有着内在关联的社会性、心理性和道德性概念。宗教、神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对宽恕的定义有共性,也各有偏向。“宽恕”的概念经由宗教、神学领域“神之于人”的宽恕,逐渐走向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方向的“人之于人”的宽恕。

(一)宽恕的特征

宽恕具有自我关注性、存在条件性、过程动态性和亲社会性四个方面的特点。[6]

(1)自我关注性。宽恕不仅是发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是发生在个体内部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之中包含着“自我关注”的变化:个体觉察到受到伤害之后最直接的反应应该是指向“自我”的,这些反应包括受伤感、痛苦、自责、怨恨、自卑等,然后才指向宽恕客体,产生愤怒、回避以及疏远和恐惧等反应。因而,宽恕主体在宽恕客体的时候,必定会有消除“自我关注”的过程。只有消除了受害者对负性情绪的“自我关注”,才可能达到宽恕。

(2)存在条件性。宽恕不是无所因由的,而是必须在人与人之间发生不公平的伤害以后,个体才可能做出宽恕决策。首先,宽恕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宽恕作为一种道德,调节人际关系,只可能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其次,没有人际伤害是不存在宽恕的。要使宽恕成为可能,就必须让伤口敞开着,使那无可挽回的创伤与损失在记忆中保持新鲜。如果伤口愈合了,就没有宽恕的意义了。再次,这样的伤害也必须是深刻的伤害。宽恕应该是发生在个体被深刻伤害的前提下,不深刻的伤害不需要宽恕。最后,人际伤害是不公平的伤害。只有经历不公平的伤害,个体才能产生不公平的意识,本能地要求正义,表现出愤怒、轻蔑的情绪,甚至报复,从而宽恕才成为可能。

(3)过程动态性。宽恕的过程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宽恕过程包含着个体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变化。宽恕是使受害者从愤怒、憎恨、恐惧等负性情绪中解脱出来,并不再渴望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过程。这之中经历了宽恕主体本能的消极反应转化为积极反应的动态过程。个体的宽恕决策也是动态的过程。宽恕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宽恕决策包含着情感评估与现实评估。情感评估就是指出于情感的考虑,个体在受到身边某些人的伤害以后,会仔细考虑他们曾经情感的存在。情感的评估在亲人之间表现更明显。现实评估是指个体在被伤害的情况下,出于对现有人际关系的考量,为维护现有的人际关系而做出宽恕的决策。另外,在面对不同的情境,个体是否决定宽恕也是不同的,来自心灵的伤害往往使受害者难以愈合,相比起身体、金钱等物质的伤害来,心灵的伤害更加不容易得到宽恕。

(4)亲社会性。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和自我牺牲等。[7]宽恕与其他亲社会现象是基本一致的。在人际关系中,宽恕包括适应性调节以及愿意做出自我牺牲,个体能够超越直接的个人需要并倾向考虑他人利益,看重保全人际关系的价值。虽然个体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公众形象和满足社会期待,主观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是客观结果是亲社会的、利他的。

(二)宽恕的内涵

简单来说,宽恕就是放弃怨恨。宽恕是个体在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以后,对冒犯者或伤人者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反应逐渐从负性转向正性的心理变化过程。它包括:在情感方面,愤怒、憎恶、怨恨、悲伤等负性情绪逐渐被中性情绪取代,最终转化为积极情感,如同情心和爱心;在认知方面,个体不再做出谴责性的判断和持有报复的念头,而表现出积极思维活动,如祝福对方、尊重对方;在行为方面,个体不再去进行报复性的行动或做出此类提议。

(三)宽恕的本质

宽恕不只是“接受所发生的事”,而是在这之上去寻求灵性的精进。宽恕也不只是“停止生气”,停止生气是宽恕的副产品。我们可以期待怒气消失、愤恨排解。但是,停止生气只是宽恕历程的一部分,只把心思放在停止生气上并将之视为目标,会破坏宽恕的进行。宽恕者会慢慢对伤害者产生态度上的真正转变。

宽恕不只是对对方没有愤怒等负性的感情。释放怨恨,只是最初级的层面。宽恕历程的最终目的,是宽恕者对伤害者经验到正性的想法和感觉。中立的感觉是此过程中的一步,但不是目标。

宽恕也不只是让自己感觉好过点。适当地了解并耐心地练习宽恕,可以提高宽恕者的心理健康程度,甚至可能使事情发生戏剧性的转变。让自己感觉好过点并没有错,但这并不是宽恕最终的表现态度。在宽恕历程中的某个时期,宽恕者会决定给伤害者一份宽恕的礼物。当宽恕者将指向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他人时,心灵的治愈之路也就此展开。

宽恕不是赦免或不计较。赦免对方是表示我们要暗自忍受不公平的事件,或者认为这样的不公平是我们应得的;而当我们不计较时,可能代表这是件小事,不值得计较,或者假装这件事没有伤害我们。家庭成员或有互相拖累关系的人,往往用赦免和不计较取代真正的宽恕。宽恕是承认发生的事不对,而且不应再犯。

宽恕不是遗忘。人类的脑部对痛苦经验记忆深刻,这些记忆会与特定经验联结,使我们能在未来避开引发痛苦的情况。我们可以宽恕,但是不应该忘记,宽恕历程不会造成失忆,但是,宽恕历程会改变我们对过去的记忆。

宽恕不是合理化。有时我们觉得自己没有错,而伤害我们的人也只是在执行正义。例如,有人为了送一个受伤的小孩就医而偷车,当车主拿回这辆车的时候,了解“小偷”有“正当理由”偷车,于是车主说“我宽恕你”。但是,宽恕并不需要合理化对方的错误行为。

宽恕不是冷静下来。有些人对琐碎的小事大发雷霆,然后才发现自己反应过度,这之后的冷静下来并不是宽恕。有些时候,愤怒会随时间减弱,曾经觉得重要的事情,随着时间过去会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虽然冷静下来有其益处,但它并不是宽恕。宽恕不会使已发生的事情不再重要,但它能够改变我们对伤害者的观感。

宽恕不是凸显道德优越。有些人发现,说出“我宽恕你”这句话并不难,他们会在没有受到什么伤害的时候说出这句话。还有些人虽然嘴上说“我宽恕你”,但其实他们并无此意,只是想要表示自己在道德上比较优越或想借此控制别人,这时,“我宽恕你”的意思其实是“你很糟糕,你应该随时觉得内疚,休想我会忘记这件事”。假装宽恕是操纵者掌控别人的手法,也是他们对伤害者自以为是的态度,这与真正的关怀无关。

宽恕不是复合。宽恕是走向复合的一个步骤。没有宽恕的复合通常只不过是停战,双方在停火线上逡巡,防止对方入侵,随时准备重燃战火。真正的复合需要双方都宽恕对方,需要重拾信任,因为双方可能都受了伤。复合是指双方都准备好再续原有关系,是两人在分离后重聚。一个人可能宽恕了对方,但并不想与之复合,真正的复合必须有一些特定形式的宽恕:如伤害者不知悔改,就不可能复合;如伤害者不在人世,复合就没有了客观的条件,也无法发生。但无法复合,并不妨碍宽恕的开展。宽恕者可以怀着希望等待另一个人改变,并且适时地给予充满关怀、善意和爱的礼物。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