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四节 论新时期学校德育方法的变革(第2页)

第四节 论新时期学校德育方法的变革(第2页)

6。无意识教育法

所谓“无意识教育法”,是指在德育活动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通过无意识心理活动内化教育者提出的品德要求,以提高思想品德的一种德育方法。

这一方法是依据心理学中的“无意识”理论提出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活动所包含的内容是极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大部分自觉性认识都长期‘潜伏着’,换言之,都是无意识的,不为我们的意识把握和理解。”[14]这即是说,无意识心理活动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德育过程中运用无意识德育法,有利于突破传统的灌输方法,避免正面说教引发的逆反心理。有关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教育的目的越明显,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或对抗心理。德育尤其如此。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就越想触碰,这就是所谓“禁果效应”(也称为“潘多拉效应”)。因此,要像政治社会学家莫里斯·迪韦尔热所说的那样:“思想意识的传播不能采取直线的方式,只反复灌输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方案,这些方案决定着人们必须按照意识的方向行动。”[15]实施无意识教育法,需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要精心组织活动。无意识教育法的关键是要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之中。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另一方面又在无意识中对学生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其二,要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优良教育传统,而且各学科内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比如:语文课可以通过对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的介绍分析,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历史课可以通过讲述我国5000年的文明史使学生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即使像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纯客观知识的学科,也可以通过数学中正负数的教学,物理学中“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原理的教学,化学中“化合与分解”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音乐、美术课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体育课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好品质。[16]尤其是一些学识渊博、人格高尚的教师,其言传身教的影响力极大,他们在学生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们的话语常被奉为金玉良言,他们的行为往往成为学生效法的楷模。其三,要优化校园环境。无意识教育法注重的是启发和诱导,强调的是直觉和灵感,追求的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而它要求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进行德育。良好的环境能使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理智上受到启发,在心灵上受到净化,在行为上趋向一致。例如,在一尘不染的现代化超级商场,在清洁如镜的城市街区,没有人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是因为人们不忍心污染、损害这种优美如画的环境和自然和谐的气氛,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此外,整顿校风、净化班风、改进教职员工的工作作风等,都是无意识教育法的重要内容。

(三)变革德育方法的突破口

教师教育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当,不仅使学生产生了视“学海”为“苦海”的苦学体验,而且使不少学生产生了视考场如刑场的紧张心理;不仅使学生的知识接受与智力发展没能齐头并进,而且使其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远未同步。[17]这虽是针对我国学校智育方面存在的教学方法不当而讲的,但对于我国现在的学校德育领域依然适用。比如,不少人把德育课变成了智育课,在德育内容的处理上,重概念分析,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不注重学生的内化,不注重情感的渗透,以致知行脱节;德育方法呆板、单一,甚至用智育方法代替德育方法;心中有“书”而目中无“人”,照本宣科,无的放矢,等等,致使学校德育低效、无效甚或负效。或许可以说,德育最大的失误是德育方法运用的失误。德育方法事关德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8]德育方法就是实现德育目标和任务的“船”和“桥”。而且,现在时代变了,“过河的方法”也不能仅仅依靠过去的“旧船”和“老桥”。正像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19]面对新的时代背景,江泽民对德育工作的方法创新做了特别强调:“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要坚持,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20]由此可见,新时期的德育不能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和老办法,而应该随时而变,与时俱进,探索并运用一些新的德育方法。基于传统德育方法的弊端,我们认为,变革德育方法的突破口主要是:

1。变训斥式教育为疏导式教育

在现行的学校德育中,一些教师不研究学生思想的新变化,忽视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思想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在教育中仍坚持传统的训斥式教育,以为对学生要求越严,品德教育的效果就越好。殊不知,这种对学生的压服式教育由于缺乏师生间的民主协商和情感沟通,没有学生发自内心的主动参与,效果很差。比如,一些教育者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津津乐道,而学生却是充耳不闻,兴趣索然,甚或心猿意马,昏昏欲睡。有鉴于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倾情投入,以情动人,循循善诱,给学生以人格感化。只有这样,德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否则,教师尽管出于自己的良好愿望和良苦用心,若是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实施体罚或心罚,都可能使学生产生反感和对立情绪,无助于学生的品德培养。

2。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下,学校德育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学校总是把学生束缚在校园里,禁锢在课堂上和书本中,让学生不加思考地接受既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个别学校甚至开历史倒车,实行所谓“封闭式”管理,关起门来“育人”。这种封闭性的德育方法严重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际生活,剥夺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和道德实践体验,未能给学生提供认识社会和自我判断与思考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学生的品德成长和人格成熟。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学校应从现实出发,把学生从学校的禁锢和书本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走进大千世界,融入社会,去亲历、观察和思考现实问题。这即是说,对于社会现实问题,不搞回避式的消极防范,不掩饰社会矛盾,而是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观察、分析、比较、判断和选择,在开放的德育环境中产生免疫力,形成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

3。变包办式教育为自治式教育

包办式教育是传统德育方法的特点之一。许多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的外在影响作用,而置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于不顾,企图用一边倒的德育灌输来代替和包办学生的自我教育。事实上,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德育过程不是完全统一的,还必须经过内化和转化环节,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否则,即使学生能高谈阔论仁义道德,也未必真正具有相应的品德、情感和行为。正如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的那样:“德育注重自治。”[21]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改变家长式的德育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充分尊重、信任的前提下,平等相待,引导其主动参与德育过程,使之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养成自主、自强、自教、自学、自治、自理等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行为习惯。

4。变单一式教育为综合式教育

受传统的德育观念和思维定势的影响,一些教育者只会按常规行事,习惯于单独运用某一方法,存在着德育方法单一化的倾向。德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教育者具有多视角,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地影响和教育学生。德育有多种模式,多种途径,运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不能绝对地肯定或绝对地否定某一种方法(错误方法排除在外)。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既要重视每一种方法的特有功能,更要重视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以发挥各种德育方法的整体育人功能。

5。变保守式教育为创新式教育

传统的德育方法习惯于墨守成规,唯书唯上,存在着求“静”怕“动”、求“稳”怕“变”等弊端。实际上,德育方法同所有事物一样,其生命力在于创新。当社会条件、教育对象、德育内容等发生深刻的变化后,德育方法必须随之进行相应的变革。德育方法创新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德育的基本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教育对象、社会环境等的实际出发,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当前,德育正朝着综合化、科学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实施德育,已成为德育工作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此,我们要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有益的经验,结合实际,大胆实践,在德育方法上有所创新。

[1]王道俊:《关于教育的主体性问题》,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第2期。

[2]单振涛:《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及其成因分析》,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年第4期。

[3]丁瑜:《中学生思想品德表现“游离”现象的成因及其教育对策》,载《教育研究》,1987年第3期。

[4]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50~251页。

[5]冯文全:《孔子的“道义”与“功利”思想辨析》,载《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34页。

[7]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2册),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0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1页

[9]冯文全:《孔子的“道义”与“功利”思想辨析》,载《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0]引自:http:。jggz。xxffADGUSHIm,2005-03-31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78页。

[12]何建华:《道德选择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9页。

[13]阿·热,苟坤:《可怕的对称》,劳玉军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226页。

[14]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与文明》,滕守尧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61页。

[15]迪韦尔热·莫里斯:《政治社会学》,杨祖功,王大东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91页。

[16]赵鹏程,赵正,冯文全等:《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69页。

[17]冯文全:《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与方法探微》,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18]《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9页。

[1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9页。

[20]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第1版。

[2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9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