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道德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 第四节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看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第2页)

第四节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看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第2页)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德育的创新策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的战略性任务,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拓展。如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去思考我国的德育创新策略,对于培养具有和谐道德人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德育创新包括诸多方面,当前,德育观念创新、德育目标创新、德育内容创新和德育方法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1。德育观念创新

传统的德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受教育者,心灵一片空白,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全仰仗于“外烁”的德育。受此种观念的影响,作为德育对象的学生往往被当做纯粹的客体,因而强调的是规范与服从,甚至认为对学生德育的过程犹如对动物的驯化过程一样。因此,德育在过去的旧中国又曾被称作训育(有关德育的理论曾被称为训育论)。此种德育观念影响下的德育只能滋生学生的奴性人格,它不仅与建构主义的德育观(即人是道德意识与行为建构的主体)是相悖的,而且跟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本执政理念也是格格不入的。

从德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不仅是德育的客体,同时也是能动的道德主体,而且他们还是未来和谐社会的建设主体。因此,要使德育与社会和谐共生,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自由,重视学生作为人的尊严,以学生为本,奠定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性基础。按照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对峙与并存是现代国家的根本特征。在资本主义社会,市民社会与国家政府具有根本的对抗性;而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消灭了剥削阶级而奠定了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政治使人民与政府处于有机统一之中。国家原有专断权力的消解必然使市民社会的权力增大。正如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所正确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将把靠社会供养而又阻碍社会自由发展的寄生赘瘤——‘国家’迄今所吞食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20]。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反映到德育工作上,必须强调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的权利,尊重人的个性,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新观念,从而使学生具有主体道德人格与公民意识。

2。德育目标创新

我国学校教育包含的德智体美等诸要素,虽然历来强调其全面发展,但“由于德育目标定位太高、太大,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在学校德育活动中根本不可能达到,而达不到的东西又必须去实施,导致在德育工作中出现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名义上‘落实’,实际上‘落虚’乃至‘落空’的现象”[21]。以和谐视角的观点来看,德育显然未能与其他各育协调发展。究其原因,德育目标提法过于笼统,层次不明,目标内在结构单一以致缺失和谐是其重要根源。

就学生的思想品德状态而言,可以分为后进生、中等生与先进生三个层次。我国现阶段的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党的最高奋斗目标和切近的现实基础,我们可以把德育目标分解为三个层次:一是共产主义德育目标,是理想的、最为先进的目标;二是社会主义德育目标,是现实的、全民的、通过一定努力就能实现的德育目标;三是人类社会德育目标,是基本的、互利的、起码的人之为人的德育目标。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22]因此,我们应当依据不同品德水平类别的学生,确立相应的德育目标,做到因人而异,量力而行,有的放矢。唯有如此,才能使德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和谐而丰富,进而使德育工作有序有效。

3。德育内容创新

德育内容是指用以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观点、原则和规范体系,主要表现为用什么样的政治观、世界观、道德观和法纪观去培养年青一代。它是一定社会里德育目标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对学生施加各种德育影响的总和,是影响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教育信息。

德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法纪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四个方面。四者“在德育内容结构中的地位是:道德德育是基础,法纪教育是保障,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先导”[23]。它们彼此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形成育人的整体合力。可是,长期以来,要么以政治教育取代德育,使德育失去逻辑的起点,要么以道德教育代替德育,使德育迷失政治方向。这两种各走极端打破德育内容结构的和谐的看法与主张直到今天还并存着。德育内容的结构性失调使德育功能弱化。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系统论原理,要使德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育德功能,就必须优化德育的内容结构,做到四者的和谐统一而不是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此外,在德育的具体内容上,还要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特点,不断拓展其新内涵。比如:倡导竞争与合作,优胜劣汰,奖勤罚懒;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激励;提倡平等交换,树立效益观念;主张艰苦创业,讲求合理消费与享受。德育的新生内容还应包括国际理解教育、科技伦理教育、生态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等。这样,方使德育在内容结构上处于和谐状态,在具体内容的变革上不断吐故纳新。

4。德育方法创新

纵观我国当今的学校德育工作方法,大多还是老一套的,死板而又缺乏生气的“授—受”灌输式方法。比如,“人们常说的‘说服教育’、‘榜样示范’、‘行为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法,基本上都是在进行一种传授式操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灌输’的味道”[24]。显然,这与提倡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主张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我们应当立足和谐社会,努力实现德育方法的创新。

笔者曾在《论新时期学校德育方法的变革》[25]一文中,运用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进化论乃至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从中观层面阐述过六大新的德育方法:利益调节法、登门槛技术法、冲突引导法、情感激励法、白发对称破缺法和无意识教育法。这里,笔者想进一步从微观层面,站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原则地谈一谈其他一些值得关注的方法。

一是要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建设内容纳入学校的学科教学与德育课程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从理论、历史与现实三个维度结合入手,在各科教学及德育课程中,有机穿插和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社会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的思想文化资源,并及时宣传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所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做到文以载道,引导学生多做好人好事。二是充分整合学校、社会、家庭在德育方面的影响力量,使之形成合力。学校是育人的专门机构,理所当然地应在德育制度管理、德育环境和德育主体方面进行优化,做到校园环境的和谐从而发挥其育人的主导作用;要依据培养和谐人格的教育追求,净化校园的周边环境,使学生既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但又不被社会的阴暗面所侵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并在家长的带领下首先实现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和融洽和谐的家庭环境。三是针对我国当今社会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而往往具有自我封闭、自我孤独感强、自我中心主义严重等心理不和谐现象,学校应为他们积极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使之学会与人相处,乐群克己。例如,举办各种班际、校际联谊会,举办各种知识竞赛、主题演讲和辩论赛等,到工厂、农村等进行实地参观访问,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爱他人,增强学生作为未来和谐社会建设者的主体意识与主体人格。四是顺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学生的上网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与指导。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网上虚拟信息和杜绝不健康的网上色情与暴力影响,帮助学生分清网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本质区别。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开设校园教育网站,通过电子信箱、QQ聊天等新的德育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品德教育。

[1]徐澍,刘浩注译:《道德经》,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10页。

[2]同上,第211页。

[3]刘俊田等注译:《四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8页。

[4]同上,第354页。

[5]鲁洁:《德育社会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2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页。

[7]同上,第25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2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2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5页。

[12]同上,第30页。

[13]同上,第37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9页。

[15]同上,第52页。

[16]同上,第35页。

[17]唐能赋等:《经济伦理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34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34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77页。

[21]冯文全:《学校德育目标的分层研究》,载《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22]刘俊田等注译:《四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3页。

[23]冯文全:《多学科视角下对德育本质的反思》,载《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

[24]冯文全:《论新时期学校德育方法的变革》,载《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5期。

[25]同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