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道德教育原理 杜威2003浙江教育出版社目录 > 第三节 论孟子对孔子德育思想的传承与弘扬(第2页)

第三节 论孟子对孔子德育思想的传承与弘扬(第2页)

既然人性本善,那么为什么会有小人和“不善”呢?孟子认为其原因之一就是不良环境对人造成的负面影响。他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论语·告子上》)他拿种麦为例,指出麦种都相同,然而由于土质肥沃程度等的不同却造成了收获上的差异,所谓“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论语·告子上》)。据此,他提出了“居移气,养移体”(《孟子·尽心上》)的重视环境对人的品德形成的重要主张。

从哲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了人性善是其内在重要依据外,教育和环境作为影响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社会历史转型时期,如何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的社会环境去塑造道德的公民,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五、充分肯定人的自我教育的主体性作用

作为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和最高的教育目的的孔子,非常重视道德上的自我教育的主体性作用,并认为它是任何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他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关于道德教育上的自我教育的主体性思想是十分丰富、深刻而全面的,他从个体内在的道德追求的学习心理到外在的道德行为表现向弟子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第一,自身要有自我教育的主观追求。在道德教育方面,学生首先要有这方面的内在心理追求,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靠道德主体自身的主观努力,否则就会落空。孔子告诫弟子:“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孔子认为“道不远人”,只要自己有这方面的决心和追求,就会有成仁之德。

第二,要善学知仁。孔子十分强调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他自己一生是“学而不厌”(《论语·述而》),他的名言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深有体会地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要形成一个人的美德,没有文化与道德知识作基础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多识”(《论语·述而》)。应该说,孔子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由于人是一个理性的动物,因而人的任何行为无不以道德认知作前提和基础。我国曾经提倡的“五爱”国民公德中就有“爱科学”、邓小平提出的“四有”新人中就明确要求“有文化”,其道德意蕴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要内省思仁。孔子常告诫弟子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论语·里仁》)他自己就是内省思仁的榜样,他常自省自警:“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孔子一生最担忧的是那些不善不改、不学无术、不知自我反省之辈:“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在孔子的教导和榜样示范下,许多弟子通过自我反省终成志士仁人。曾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坚持内省修养几十年如一日,每天都要“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述而》)孔子说,真正的道德君子有“九思”,全属内省的内容。如果通过内省而没有发现什么过错,则可以“内省不疚”(《论语·颜渊》);如果有过失,则要在内省的基础上做到有则改之。孔子十分欣赏那些内省改过的人,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第四,克己力行。孔子认为,人都有逐利和欲求富贵之心,但是一定要以仁道为原则,否则就应当克服私欲,孔子这一思想是十分唯物而又辩证的。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他告诫人们不要见利忘义,只顾一己之私,而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由此可知,孔子并不是唱道德高调的伪君子,他并不一般地反对追名逐利和欲求富贵,他自己也曾坦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从之。”(《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如果富贵可以求得,即使是手执皮鞭当一个令人讨厌的下贱的市场守门员,我孔子也是乐意去干的,但千万不能以利害义。为此,他要求弟子一定要做以仁义为上的君子,而不要做见利忘义的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当遇到个人私利与仁义道德发生矛盾怎么办呢?孔子明确告诉弟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难怪他一再告诫学生要“克己复礼”。实事求是而言,孔子的道德教育从内容到方法既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人性根源,又有超越人性和现实的道德理想与价值追求,做到了“实然”与“应然”的辩证统一。孔子还认为,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去的,因此,他格外强调“行”的重要性。他说:“力行近乎仁,”(《中庸》)他一再告诫弟子“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叮嘱弟子一定要当“躬行君子”(《论语·述而》)。孔子特别反对那些花言巧语、华而不实的人,他告诉弟子“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甚至会“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

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儒家学派的后学之中,有两位儒学大师是在不同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一是孟子,说孟子在唯心主义方面把儒学推向了**;二是荀子,说荀子在唯物主义方面弘扬了儒家精神。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并不妥当。比如,荀子提出的“人定胜天”思想,即便是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张扬的今天,也是无法实现的,其主观唯心主义色彩恐怕无人能及。而对于孟子来说,我们又怎能凭他含有一定科学性的“良知”“良能”说就判断他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呢?若如此,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格言“有志者,事竟成”不更是成了唯心主义的典范之言?可以说,孟子在充分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方面倒真的是把儒家学说推向了前进。与此相连,在道德教育方面,他更加深入系统地论述了道德上的自我教育,大大地弘扬了孔子“君子求诸己”的思想。孟子非常强调道德主体的自我教育,他说:“夫志,气之帅也”,要求人们要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并提出了一套“尚志养气”(有人问孟子“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孟子·尽心上》)、“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方法。概而言之,有以下几种。

第一,要“尽心知性”。孟子认为,既然人的天性是向善的,因此,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有从善如流的主观愿望,努力行善以懂得人的本性与自然法则。正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只要努力行善,就能够由知“心性”到知“天性”,从而找到安身立命之本。这种观点并不唯心,从哲学的角度思考,由于人来源于自然界,因此,有许多人间法则与自然规律是存在着普遍的联系性的,这并非机械类比,而是孟子在为人的善心善行苦苦寻找道德哲学基础。孟子不愧为是一个伟大的道德哲学家。

第二,要“反求诸己”。孟子告诉弟子:“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这段话的大意是,我爱别人而别人并不亲近我,就该用仁德标准反问自己;把别人没有教育或管理好,就该反问自己方法是否恰当;尊敬别人而没有得到别人的回报,就要问自己是否在尊重别人方面还有欠缺;总之,行动而无效果,就要反问自己是否做好了。孟子的“反求诸己”法显然是对孔子“内省”法的继承与运用。

第三,要“寡欲养心”。孟子认为,许多人之所以“善端”丢失甚至有的人几近于禽兽,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受到了太多的欲望的干扰和支配,因此要能够尽心知性以保存善端,还必须尽力保持克制,减少自己的私欲。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也;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也。”(《孟子·尽心下》)孟子把减少欲望看成是个人品德修养的最好办法,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寡欲,即便善性有所失也很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多欲,即便是善性有所保存也不多。的确如此,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德之人不正是因为缺少节制而生太多贪婪心而干出损人利己甚至杀人越货的勾当吗?孟子寡欲养心的思想不仅是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发扬光大,而且与古希腊伦理思想家德谟克利特的观点有着惊人的一致。德谟克利特指出:“不应该追求一切,而应该满足自己所有的……如果接受了这一原则,你就能生活得更愉快,并且驱逐了生活中不少的恶:嫉妒、仇恨和怨毒。”如果一个人能保持节制和自持,他离道德君子的标准和要求也就相距不远了。

六、注重因材施教

孔子作为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非常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包括智力、品德和知识等诸方面)和不同的个性特点等因材施教,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当属以下两句话。孔子说:“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中庸》)孔子已经隐约感觉到了学生具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因此,必须要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孔子又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意思是说,教育的要求也要因人而异,对于中等(智力、道德)水平以上的学生,可以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和讲授高深学问;对于中等水平以下的学生,则不能提出高要求和讲难度较大的内容。孔子因材施教的观点实则反映了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教育必须要遵循儿童的个体差异,否则就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育。

正因为孔子的因材施教,弟子都在自己条件不同的基础上获得了最好的发展。愚鲁的高柴和曾子(《论语·先进》记有孔子对二位的评价:“柴也愚,参也鲁。”),前者以一个“不盈五尺”的身躯而成为卫国的士师,后者则成为思孟学派的先驱而被后世尊为“宗圣”。就连年少时“戴鸡佩豚、勇猛无礼”、班上年纪最大的仅比孔子小九岁的子路,也在孔子的**下“渐渍磨砺,阖导牖进,猛气消损,骄气屈折,卒事能政,序在四科”(王充《论衡·率性篇》)。朱熹为此赞扬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13]正所谓“弟子三千,贤才七十有二”,孔子不愧为万世师表。

孟子根据孔子言论及其自身的教育实践,归纳概括出了五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塾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因材施教的具体方法,这是对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超越与发展。孟子认为,一个真正懂得教育的人,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以及其他不同的情况灵活施教,不能僵化。对于道德修养最好、学习最好的学生,有如春风化时雨一样地润物细无声,点到为止;对于天性善良的学生,则要加以熏陶浸染,使之成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君子;对于比较务实,能干具体事情的学生,就要培养他的实干精神和做事的实际才能;对于一般学生而言,能够给他们答问释疑、解其所惑、引导他们学习和思考问题就可以了;对于那些因种种条件限制不能登门求学的人,也要以无私的胸怀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而不吝赐教。真是讲得太精彩了,特别是孟子提到的“私塾艾者”,在今天看来,那根本就不是正式的学生,而孟子依然以一个仁爱之师的博大情怀毫无所求地做到有求必应,这与当下一些教师把学校俨然开成了“学店”,把学生当做利益算计的对象所形成的反差,真乃“君子”与“小人”之别。

一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孟子不仅共同创造了儒学,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所谓“儒家学派”,而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中国的伦理道德型教育,他们给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一份十分珍贵的颇具东方特色的儒家文化遗产和颇具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遗产,仅此两位先贤就足以彪炳史册、光耀千秋。如果说,孔子是儒家文化和中国伦理道德型教育的鼻祖和原创者,那么,孟子则是在充分传承孔子思想基础上的儒家文化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型教育的集大成者和继往开来者。孔子和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中国教育史上的两座堪与日月同辉的历史丰碑;他们深刻的充满着民本意识和人文关怀的伦理道德思想和充满教育智慧、洋溢着教育爱的教育思想早已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不朽经典。他们以“仁义”为本的道德教育核心内容,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承认和肯定人性光辉的阳光教育思想,重视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以及因材施教等主张,依然是当今我国教育所大力提倡和致力追求的。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儒家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型教育也应以博大的胸怀与世界交流与对话。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那就是我们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真地研究孔子和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尤其要像孟子那样创造性地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与冲击,在社会风气浮躁、伦理道德失范、教育功利化的当下中国,如何有效地继承传统道德教育的优秀历史遗产、批判性地做到“古为今用”、创造性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任务。

[2]冯文全:《论孔子对老子德育思想的借鉴》,载《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

[3]《武成》是《尚书》的篇名。朱熹有注:“武王伐纣,归而记事之书也。”参见刘俊田、林松、禹克坤译注:《四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5页。

[4]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8、69页。

[5]华中师范大学等六院校合编:《德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94页。

[6]冯文全:《德育原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5、91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66页。

[8]张立文:《王阳明全集》,红旗出版社,1996年,第128~129页。

[9]陈德述:《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载《孔子研究》,1997年第1期。

[10]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年,2005年,第185页。

[11]冯文全:《德育原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5、91页。

[12]冯文全:《德育创新不能背离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德育的基本原理》,载《教育研究》,2011年第12期。

[13]朱熹:见《孟子集注》(卷十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62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