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理性研究方法 > 第三节 近代中后期的大学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第2页)

第三节 近代中后期的大学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第2页)

[6][德]威廉·冯·洪堡。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J]。陈洪捷译。高等教育论坛,1987,(1)。

[7][德]彼得·贝格拉。威廉·冯·洪堡传[M]。袁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76,70。

[8][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8。

[9]有关把大学称为“象牙塔”的说法来源,还有待考证,但含义基本一致,即指大学疏离社会、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以维护大学自治、理性与学术自由的历史传统。

[10][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2。

[11]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一个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正式成为哲学系统,由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和密尔提出。

[12][美]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

[13]Newman,JohnHenryal。TheIdeaofaUy:DefinedandIllustrated。Chicago:LoyolaUyPress,1987。464。

[14][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0-33。

[15][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0-33。

[16]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6。

[17][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37。

[18]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96。

[19][美]希尔斯。学术的秩序[M]。李家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53。

[20]康健。威斯康星思想与当今高等教育改革[J]。外国教育,1988,(4)。

[21][美]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M]。徐辉,陈晓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

[22][美]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M]。徐辉,陈晓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8。

[23]同上书,第3-4页。

[24][美]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21。

[25][美]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21。

[26]RobertMaynardHuts。GreatBooks:theFoundationofaLiberalEduewYork:SimonandSchuster,1954。4。

[27]张斌贤,李子江。大学:自由、自治与控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4。

[28][美]哈钦斯。教育现势与前瞻[M]。姚柏春译。北京:今日世界出版社,1976。110。

[29]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西洋教育思想(下)[M]。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916。

[30][美]哈钦斯。教育现势与前瞻[M]。姚柏春译。北京:今日世界出版社,1976。121。

[31]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西洋教育思想(下)[M]。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910。

[32][美]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M]。徐辉,陈晓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8。

[33][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1。

[34][美]霍尔茨纳。知识社会学[M]。傅正元等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87。

[35][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7。

[36][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2。

[37]如上文所述,“威斯康星理念”本意是基于大学所拥有的理性、知识与学问,来加强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但由于随后仿效的一些州立大学或私立研究型大学的社会服务并没有坚守这种理念所倡导的学术基础,仅为功利目的为社会提供低水平的社会服务,这遭到弗莱克斯纳和赫钦斯等人的激烈批判,并引发了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对峙。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