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是“引论”。主要包括引言,大学理性失范表现、特征及其根源,大学理性失范与大学论争的再诠释,论题的研究意义、假设、思路与研究难点,最后是论题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选择、基本概念的界定等。
第二章是“大学理性的哲学基础”。本章设想探讨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发展和演变史,探寻人类思想史上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互交互融,呈现“大学理性”研究的基本背景与哲学基础。
第三章是“西方大学史上的理性与变革”。通过结合包括知识、文化、政策、经济等在内的大学基本关系与特征的动态变化,描述各个历史阶段大学基本功能与使命的演变与冲突,论证中世纪大学、近现代大学与当代大学的理性与变革过程,呈现大学理性哲学的碰撞、对立与紧张关系,最终界定“大学理性”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是“韦伯的‘理想类型’与大学行动”。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哲学思想,大学理性最终要落实到如何处理大学系统内部以及如何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生活实践中。因此,本章引入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化”逻辑与社会行动类型,尝试以大学理性为基石,以价值中立、学术自由、责任伦理为经纬,构建现代官僚体制背景下大学理性行动类型。
第五章是“大学理性与中国大学行动”。自从20世纪中叶一直到21世纪初,大学面对着来自政府、社会、家庭、企业、纳税人等多方面的指责,而全球化话语也在成为主流趋势。对此,本书在大学理性及其行动的分析框架下,对当前中国大学发展中的诸多重大热点问题给予重新解读与审视,分析现代大学最基本的使命,探讨从“学术自由”到“学术责任”的变迁过程,评析“知识分子”与“大学学者”之间的异同及其发展趋势。
[1]杨祖陶,邓晓芒编译。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
[2]同上书,第20页。
[3]杨祖陶,邓晓芒编译。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0。
[4]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22-224。
[5]傅永军。韦伯合理性理论评议[J]。文史哲,2002,(5)。
[6][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60。
[7]杨祖陶,邓晓芒编译。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
[8][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杨祖陶,邓晓芒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
[9]杨祖陶、邓晓芒编译。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1。
[10]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89。
[11]同上。
[12]郑永廷。研究和解决思想理论教育的新课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2)。
[13]黄南珊。西方理性概念内涵分析[J]。晋阳学刊,1995,(1)。
[14]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27。
[15]同上书,第93页。
[16]韩震。重建理性主义信念[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15-16。
[17]仪平策,王卓斐。论“理性”概念的五大基本范式[J]。理论月刊,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