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国际服务贸易课后题参考答案 > 第四节 我国对外信息服务贸易发展(第2页)

第四节 我国对外信息服务贸易发展(第2页)

(一)电信监管政策尚需完善,企业期待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我国虽在网络和用户规模上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人均通信、企业管理、创新及效益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电信市场的不规范竞争及电信服务质量的问题仍然存在。

1。不规范竞争加剧,损害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企业间竞争实力严重失衡,迫使小运营商为了尽快成长,采用价格战的方式来扩大市场。恶性价格战不但在各种业务、各个市场间蔓延,而且从隐蔽走向公开、从短期走向长期,从而使整个行业的效益大大落后于业务增长。有实力的运营商则依靠自身的优势在价格与互联互通方面予以抵御和还击,使得互联互通的问题持续不断,形式变得多样化与隐蔽化,并呈现出从传统业务向新业务蔓延和转移之势,严重损害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2。重复建设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

存在部分重复建设。这主要表现在自然垄断性很强的固定网,特别是接入网,其运营商高达4家以上,如果包括变相经营的小运营商,则数量更多,使得网络容量出现相当程度的供大于求的状况,资源利用率低。在这种情况下,运营商必然采用价格战的方式来消化多余容量。

3。监管政策不完善造成诸多漏洞

虽然中国的电信业已建立了政企分开的管理架构,出台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管理条例》为代表的一系列管制政策和措施,但总体来说,管制政策的不完善是目前电信服务市场竞争不规范、服务质量存在的主要原因。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本土企业发展相对落后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比重较低,集成电路产业整体水平不高,基础电子产品发展相对滞后,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上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行业处于产业高速增长与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并存、产业规模扩大与效益低下并存和外资大量进入与本土大企业缺失并存的状况。

1。结构性矛盾导致经济效益下滑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大而不强,结构性矛盾依旧存在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2005年,由于部分行业技术层次低、产能相对过剩和库存积压增多等原因,导致效益大幅下滑,在结构升级上面临严峻的考验。本土手机行业也因为核心技术掌握有限、市场决策失误以及产能相对过剩等导致经济效益大幅下滑,部分厂商的退市又引发一系列售后服务问题。

2。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中介服务相对落后

由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本土企业缺乏对产业核心领域技术和关键元器件的掌握,国内产学研的技术合作水平不高、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相对滞后,企业在完全依赖技术引进的同时,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日益加大的知识产权与专利收费的压力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得本土企业无论是在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研发实力、品牌建设、营销渠道和经济效益与外资企业差距都在加大。特别是国有企业,2005年,其规模以上销售收入增速仅为3。2%,远远低于三资企业25。8%的水平;利润为4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仅为三资企业利润的120。

总体来说,尽管中国本土的电子信息企业在部分领域已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在整体上仍难以与跨国公司展开全面竞争。

(三)软件市场竞争加剧,企业规模、核心技术与人才等因素困扰产业发展

随着中国软件市场的逐步成熟和持续扩大以及政府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的大力推进,跨国软件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了解越来越深,外资软件企业对中国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微软、SAP等大型跨国软件企业相继在华成立了研发中心或宣布大型研发的投资计划,并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加大进入中国市场力度。

跨国软件企业进入中国,将加剧国内软件市场的竞争,这对企业规模偏小,利润率偏低、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地区间差距不断拉大、资金和管理都与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的国内软件企业,将是巨大的考验。而软件人才结构性失调及不断流失,更加剧了对软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困扰。扩大软件企业规模,掌握核心技术和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将是下一步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用户应用系统和网络环境的日益复杂,网络安全环境日趋恶劣。2005年发生了多起危害网络安全的事件,连一向防范较强的银行网络系统都受到了侵扰。2005年6月份发生的由黑客入侵导致的万事达、VISA等银联组织的4000余万张银行卡用户资料失窃,成为受害范围最广的一次网络安全事件。因此,满足用户的全面网络安全需求也成为软件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四)国际化经营经验不足,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较差

由于本土企业品牌知名度不够、技术含量低而在国际竞争中优势不强,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的层次和程度都不高,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相对于产品的出口明显滞后。尽管目前很多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跨国并购和对外投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也暴露出如国际经营经验不足、资金人才短缺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因并购带来的国际债务问题,也影响了产业整体效益的增长。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基于自身利益,将部分利润较低的中低端产业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中国由于具有比较明显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和资源优势而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重要目标地。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与贸易顺差的大幅增加,不仅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加剧,而且与墨西哥、巴西、土耳其和南非等一些发展中国的贸易摩擦也明显增加。目前,国内产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整体意识和能力都不强,特别是在利用国际规则与惯例保护产业利益方面更薄弱,从而使中国在进出口额巨大、产品量增价跌及产业利润日益微薄的不利局势的同时,也面临国际贸易摩擦接踵而至的尴尬境况。

三、发展我国信息服务贸易的对策与措施

(一)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如何提高我国信息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是信息服务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发展信息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要依据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一体双翼”来进行。即围绕一个战略主体--自主创新,增加核心竞争力,选择两大发展方向--面向发展瓶颈和重大应用两大方向实现技术突破。

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从跟踪、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是实现信息服务业由大变强的重要举措。

(二)我国信息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为了改善信息服务贸易环境,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拟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第一,把信息产业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财税、金融、人才、国内市场保护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第二,在扩大信息服务技术引进的同时,努力增强本国信息服务技术创新能力。

第三,大力调整、优化信息服务业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